周潭往事一一集镇的形成与地名由来

汪明生

<h3>  一座村落就是一部历史,一个地名就是一段故事。</h3> <h3>渔舟唱晚</h3> <h3>  我所说的周潭,不是今天的行政区域,而是今彭桥、七井、大山、周潭、凤凰、枫林、施湾等村落。这一带依山近水,水路交通十分方便。从七井汤家墩遗址(今七井蚌形地)出土陶器、石器来推算,属西周时期(前1122一一前771年)的古村落,三千年前先人就在这古老土地上衍衍生息。</h3> <h3>湖光山色</h3> <h3>  远古时代,由于科技、交通不发达,人们生产能力和抗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加上长期战乱,一般选择倚山近水,择地栖居。如将军庙汪氏、吴家桥吴氏、田埠王氏、大山章氏、余家洼周氏、施家湾施氏等。一是生产耕种相对稳定、生活资料伐薪取柴方便;二是近水舟楫之行,方便往来;三能躲避战乱。学历史知道,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等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富庶的江南地区经济向沿江一带发展。古桐城隶属江南省安庆府,到康熙年间才以安庆、徽州二府首字设安徽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口增长和文化的繁荣,当地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时代人物。如离周家潭十几里地的横山村人左光斗,东林党重要成员,万历"六君子"之一,誉为铁面御史,被奸宦魏忠贤迫害致死。还有雍正二年(1715年)进士施湾人周大璋,官拜翰林御史,后告官还乡,在枕流古刹后"碧梧堂"传道授业。大清名相张廷玉(周氏外孙)幼时拜其为师,结下三年师生情谊,为谢师恩,后为周氏祠堂题写匾额和楹联,传为佳话。至桐城派三祖刘大櫆(东乡陈州人)、方苞、姚鼐出现,桐城文派兴起并领中华文坛数百年,不在赘述。</h3> <h3>枫湖晨曦</h3> <h3>  枞阳县以前属桐城南乡和东乡。周潭倚山临湖,地处东乡东部,北面山峦起伏,风光优美,与无为、庐江交界。经山栈道黄柏岭入庐江,达桐城县城。东边枫沙湖由枫林湖和沙湖合称而来,舟楫枫沙湖经无为土桥入长江,上溯安庆,下达大通、芜湖。水路交通发达,是东乡除汤沟之外又一重镇。</h3> <h3>乡村一瞥</h3> <h3>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加上外地人口的迁入。从家谱得知,明朝前后,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如吾汪氏八十一世祖从徽州迁入周潭及将军庙;鹞石周始祖从江苏宜兴迁到铜陵凤凰山,三世祖后迁周潭余家洼鹞石山下。当时周潭集镇已成绉形,山区的柴薪、竹编工艺品,湖里的水产品。庐江店桥和无为的稻米,本地种植的烟叶、芝麻等经济作物,在此交易。小贩、挑夫、商人和周边居民,熙熙攘攘,商贾云集,是东乡重要的人员聚集地和商品集散地。康乾盛世时集镇空前繁荣,老街、周氏祠堂及分祠堂、枕流古刹、大王庙、关帝庙及定成寺即是那时的建筑。有周老学夫先生诗为证:</h3> <h3>鹞子石</h3> <h3>   <b>  《周潭怀古》</b></h3><div><b>周潭古镇四通衢,背倚苍山面向湖。</b></div><div><b>牧笛归帆声逐影,孤星落雁有中无。</b></div><div><b>更筒笃笃街上响,流水潺潺石上濡。</b></div><div><b>欲白东方鸡报晓,渔樵竟上万人呼。</b></div><div>古镇的繁华一直延续解放前至改革开放初期。</div> <h3>老街</h3> <h3>  至于周潭地名的由来,无从考证,不知桐城县志可查否。官方百度百科上如是说:集镇形成于明初,兴盛于康熙、乾隆年间,因地势低洼,形如潭,又是周姓聚集地,故名周潭。流传民间另一解释:此地势低洼,倚山临湖,三面环水,因水路交通方便而兴起的集镇。枫沙湖又与长江相通,江水倒灌,水患频繁,从山上远望此处形如坛飘浮水面,周姓在康熙、乾隆时人丁兴旺、发达,人口占九成以上,故名周家坛。记得以前读书时学校通知栏和信笺上写有周坛XX单位,应该是有一些依据的。此"潭"与彼"坛",都有一定的可信性,不可究其源。二者置否,吾更倾向后一种说法了。</h3> <h3>附周潭地名诗一首,供乡者鉴赏。</h3><h3> 晚清塾师吴香谷,吴桥吴老人,设馆施家湾。每次回家,所路过村庄,久过久之,吟串名诗七律一首:</h3><div> <b> 施家湾出是王家,出得松园兴倍赊。</b></div><div><b> 湛头路遥通马力,佘谭香盛送梅花。</b></div><div><b> 潭溪市早人声杂,横涧流长日影斜。</b></div><div><b> 塘子宕前田埠近,东西路听老村哗。</b></div><div>施家湾、松元、湛头、佘潭、潭溪、横涧、塘子宕、田埠、路东、路西地名,一气呵成,妙趣横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