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体操”到思维“拉练”

都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健 博士 副教授 1978年出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学多识 年轻有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文尔雅 潇洒帅气</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度翩翩 才华横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教授和铁杆粉丝们一起思维操练</h1> <h3>2017华中师大“国培”感悟</h3><div>&nbsp;</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思维“体操”到思维“拉练”</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省濮阳市第七中学 都娟</div><div>&nbsp;</div><div> 王健,男,博士,副教授。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东亚科学教育协会(EASE)执行委员,EASE Newsletter的主编。主要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评价、中学生物学课程开发、中学生物学教科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参与编写著作3部……</div><div> 听完介绍,您能想象出这位博士的模样吗?</div><div> 1978年11月出生,比我小一岁。博学多识、英姿飒爽、年轻有为、帅气十足、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对他的描述,把这些词都加起来,也不过分。</div><div> 在帅气儒雅的形象背后,在我的羡慕和崇拜之余,我努力寻找着这位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年轻教授内在的东西,我相信,在优秀的外显特征之下,一定有令人钦佩的内涵品质。</div><div> 镜头拉向国培班。</div><div> “老师们,在今天开讲前,请大家先观看一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猜想到了什么?”</div><div> 说着,屏幕上投射出这样一幅图:从画面的左上角向右下方整齐排列着密密麻麻的两行较小的红色形状;从画面的右下角向左上方整齐排列着密密麻麻的两行较大的绿色形状。显然,这幅画面只显示了左边的三分之一,估计是想给大家留一个足够大的想象空间。</div><div> 看到这幅画面,国培学员们立刻炸开了锅:“上面是一种动物的脚印,下面是另外一种动物的脚印……”“看形状,上面像是一群鸟在迁徙,下面像是一群小乌龟正爬向大海……”“上面是一群小鸡的脚印,下面是一群小鸭的脚印,好像要冲向一个地方去觅食……”“上面像是体型小一点的恐龙脚印,下面像是体型大一点的恐龙脚印,好像朝中间地带汇聚……”</div><div> 这时,王教授又出示了中间三分之一的画面:红色和绿色的形状在中间汇聚在了一起,排列杂乱。</div><div> 王教授追问:“故事有了新进展,大家猜猜,又发生了什么事情?”</div><div> 大家兴奋地七嘴八舌:“小鸡和小鸭开始抢食……”“两种恐龙开始决斗……”“一种动物在捕食另一种动物……”“两种动物都处于发情期,正在相互识别……”</div><div> “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组形状。”怎么?有玄机?定睛一看,果真又有了重大发现:下面绿色较大的形状,由刚开始的密集而整齐,慢慢疏散起来。而上面红色较小的形状,一直排列得整齐而均匀。这时突然有老师冒出一句:“下面的这只大动物开始加速跑了!”</div><div> 王教授笑着追问:“如果是两种动物,我是说‘如果’,那么上面的动物为什么没有加速跑起来呢?”</div><div> “可能是大动物看到小动物,小动物没有看到大动物……”“可能是小动物个头小,或者周围有什么阻挡物……”“是大动物先闻到了小动物的气味,估计是风向的问题,还可能是阻挡物的问题……”</div><div> 大家的思维异常活跃,并急切地想知道画面中究竟发生了什么?</div><div> 终于,最后的三分之一画面完整地显示出来了。画面中只剩下绿色稍大的两排形状了,从中间一直延续到右下角。</div><div> “大动物把小动物吃掉了……”“大动物背着小动物走了……”“小动物飞走了,大动物跑开了……”</div><div> 王教授深深点着头,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是‘思维’,一种帮你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神奇力量。”</div><div> 接着,王教授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幅图:培养皿中放了一片天竺葵叶片,叶片中间有一条黄白色色带,周围则是蓝色。“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推测该叶片经过了怎样的处理?”</div><div> 其实,当这张图片显示在大屏幕上时,几乎所有的听课老师都兴奋而迅速地给出了高度统一的答案: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把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剪下遮光的叶片,去掉黑纸。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见光部分呈蓝色,遮光的部分不变蓝色。因为见光部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变蓝色。这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div><div> 王教授呵呵一笑,说:“答案唯一吗?你们为什么都这么熟练而自信地给出同一种答案?这幅图很熟悉是吗?这是教材上的原图是吗?你们的回答是课本上写的原话是吗?”说到这儿,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div><div> “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势’。这是课本上的原图,也是考试中常用的原图,答案也正如刚才你们回答的一样。敬爱的老师,您的思维,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您的“教”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我能想象出,在您的引导下,学生也是一遍又一遍地熟记这个看似完美的答案。可是,当您的思维被禁锢时,学生的思维也被封杀了。在您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只剩下这个能得‘分’的标准答案了!”</div><div> 教室里,鸦雀无声。</div><div> 王教授双手一摊,说:“好了,现在再让我们来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处理方法呢?”</div><div> 学员们的表情凝重而严肃,但思维变得深邃而跳跃。</div><div> “叶片上黄白色部分可能是滴加了氢氧化钠溶液的缘故,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叶片的这一部分就不会进行光合作用,不会产生淀粉了。”</div><div> “叶片上黄白色部分可能是涂抹了凡士林的原因,因为凡士林阻挡了二氧化碳进入叶片,光合作用没有了原料就无法进行,也无法产生淀粉。”</div><div> “也可能是在黄白色部分照射了除红橙光和蓝紫光之外的光,因为光合作用只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div><div> ……</div><div> 好一套思维“体操”,不对,确切来说,是一场思维“拉练”。</div><div> 听王教授的课,真的很累。但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和科学品质。追根溯源、一追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思维习惯一旦养成,必将拥有一把开启未知世界的金钥匙,也必将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和巨大的财富。</div><div> 王健,他的脑袋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我不确定,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那就是:他的思维习惯决定了他现在的高度。</div><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