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h3><h3> </h3><h3>丝绸, 是一种美丽的织品。古今中外,贵族阶级多以丝绸的衣物为主。丝绸的质地轻柔透气,颜色艳丽典雅。一直作为富庶与优雅的代表延传至今。这沉静美丽的丝绸是悠悠的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剪影。</h3><h3>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在古代,丝绸就是一种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的定义则比较广泛,丝绸是一类织品的统称。其中纯桑蚕丝的织品叫做"真丝绸"。</h3> <h3>丝绸具有轻薄、柔软、滑爽、透气的特性穿着起来非常舒适。而且丝绸色彩绚丽,富有光泽,更赋予了一种高贵典雅的美感。</h3> <h3>相传丝绸的发明者是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黄帝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丝绸的衣物,便着人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用蚕的丝织作衣物,渐渐留传开来。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丝绸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在周礼中有很重大的体现。周礼中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作了详细的明文规定。</h3> <h3>这些美丽的织物或绚烂如艳霞,或者飘逸若青云。既有倾国倾城之色,又蕴含着飘飘乎凭虚御风的清逸。真可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h3><h3> </h3><h3>古人赞叹丝绸之美,"应似露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艳,地铺白烟花簇雪。"</h3><h3> </h3><h3>一双素手,染了江南的春水,织出天上的彩霞。炎炎夏日,穿上了丝绸,仿若穿着荷衣。蚕用了破茧化蝶的生命之美,涅槃重生。</h3><h3><br /></h3><h3>二、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h3><h3> </h3><h3>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其中盛泽、杭州、苏州、湖州并称中国四大丝绸之都。湖州是最早的起源地。然后江南丝绸行业的兴盛渐渐取代了其他的地方。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不会忘了那江宁织造府的显赫。而今江宁织造府仍旧静静矗立在苏州,默默诉说着往日丝绸的繁华与昌盛。</h3> <h3>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常美的名词。丝绸从东方运往西方的道路。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中国也有了丝国的称号。</h3><h3> </h3><h3>一提起丝绸之路就想起了大漠,驼铃,风沙,一路从江南的轻语棉柳,到塞外的孤烟落日。美丽的道路,因为艰辛,更有一种沧桑的美,更显得坚韧而沉着。</h3> <h3>无锡是一座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从唐以后,无锡由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更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h3><h3> </h3> <h3>悠悠古道,辞旧迎新,车轮碾过,那千年的沧桑。沧海已桑田。</h3><h3> </h3><h3>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h3><h3> </h3><h3>中国是崇尚农耕的国家,然而织丝的技艺却是同农耕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制作丝绸的工艺繁复而漫长。《诗经》曾言:"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仿佛看到了行色匆匆的辛劳而朴实的女子渐远的背影。薄言还归,说的是诗经中忙于祭祀的女子。更说的是一代代布裙荆钗,一双双巧手点缀了贵妇人裙角一边的辛劳女子。</h3> <h3>"薄言还归",劳动人民的辛劳与艰涩,单纯与朴实。除了长长的喟叹,更该敬重的行上一礼。</h3><h3> </h3><h3>他们默默无闻,他们真诚的奉献出心血。他们的血汗化作了历史长河里的一粒尘埃,没有留下姓名,没有占据一笔一墨。却用着一代代传承的艺术,在中国文化上画出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瑰宝。</h3><h3> </h3><h3>丝绸的制作繁复而复杂,一道工序出了问题,便是前功尽弃。"缭绫织成费功劳,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在这样的辛劳下,昭阳殿里歌舞人也该是动容相惜的呀。你熬枯了容颜,染白了青丝,芊芊玉手也遍满了沟壑。换了那一袭鲜亮的衣。看官的一声赞叹。也换了彩袖边卷的一抹流云。</h3><h3> </h3><h3>穿着在身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段默默的传承。</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