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漫步—爱沙尼亚首都之旅(二)

雨田争鸣

<h3>塔林老城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欧洲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市之一。来到塔林犹如时光倒流,蜿蜒错综的石子路、古城堡、教堂、货栈、商会、民宅等等几乎完全以原貌保持至今。</h3> <h3>朋友的女儿在网上预定的民宿就在塔林古城旅游接待中心的楼上,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古城中心的市政大厅古建筑;再推开另一扇窗户就是圣尼古拉斯教堂,现在是宗教艺术博物馆,经常会有音乐会在这里举办。因教堂看的太多了,没有进入参观。</h3> <h3>市政厅--这座64米高、八面棱体的楼体,是北欧唯一保存下来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404年,被誉为塔林皇冠上的宝石。市政厅仅七八两月可以参观,其他时间要预约,因为这个古老的市政厅现在还在使用。市政厅的二楼是公民会堂、理事会大厅、附属厨房以及法官厅。目前,这里经常举办各类庆典和音乐会,参加者如同回到中世纪的岁月。</h3> <h3>据说,十九世纪中叶丹麦作家安徒生在塔林市政厅广场漫步中,头脑中便产生了《卖火柴小女孩》的灵感。图二为等待小火车开的小女孩。</h3> <h3>市政厅外墙伸出的两条绿色的龙,其含义是什么,目前还搞不明白,难道是中世纪塔林人的图腾?</h3> <h3>市政厅左下角有一个充满中世纪风格的、名叫III Draakon的餐厅(龙三餐厅),经营传统的东欧食品:麋鹿汤、热馅饼、自酿的果酒和泡菜。我们在里面用午餐时,仿佛时光在倒流。</h3> <h3>餐厅内点的是油灯,餐具、餐桌和餐椅、装饰更所有的一切找不出现代化的痕迹,唯独食材是现在的产物。</h3> <h3>市政厅广场是塔林老城的中心,也是几百年来市民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餐厅、酒吧、商店、宾馆林立周围,游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美酒,大快朵颐。</h3> <h3>广场上游人如织。</h3> <h3>塔林是拍客们最佳街拍场所,他们都会细心观察眼前的一切,生怕错过生动、有趣的图像元素组合。</h3> <h3>身穿爱沙尼亚民族服装的店员,用热情风趣地语言和表情,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店里看看坐坐。</h3> <h3>餐馆前、道路旁时常会有专业或流浪艺人在演奏乐曲。悠扬的手风琴和铜箔声回荡在市政厅广场的上空。</h3> <h3>塔林古城不大,市政厅附近的下城区连通塔林港口,过去是市民、商人活动的地域。现在居民都住在老城周边的新区。</h3> <h3>城内曲折的石板地巷弄,有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感觉。多条铺满石块的小街,为探访者设下迷局。</h3> <h3>走近灰色的砖石城墙,斑驳凸凹的墙面让人感受到几百年风雨沧桑留下的历史印记。流浪歌手背靠城墙,在古琴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歌。</h3> <h3>沿路色彩缤纷的楼房一幢一幢,墙面上的各种雕塑、绘画以及各种具有设计感的店家招牌,都很吸引眼球。</h3> <h3>漫步小街上的爱沙尼亚美女和逛古城的游客,都可以成为靓丽的风景线。</h3> <h3>塔林老城,当之无愧的骄傲。这座老城富有建筑的美,惹人喜爱,让人一见倾心。同样的地点,不同时间去,会有不同的古城韵味。</h3> <h3>圣凯瑟琳通道长约百米,是一条古色古香、悠闲惬意,充满浪漫调味的小巷,它一直被公认为“塔林最美小巷”。</h3> <h3>小巷南侧小小的房间内,艺术家都用传统的方式制作玻璃器皿、帽子、被子、陶器、珠宝、手绘丝绸和其他商品。</h3> <h3>小巷一侧的墙皮上贴有十几块大小不一的白色壁石,上面刻有凯瑟琳教堂留存的历史记忆。</h3> <h3>从小巷门洞出来就是塔林古城墙,在这里偶遇蹲在道牙上、头戴鸭舌帽的“小帅哥”。估计他是头一次看见东方面孔。</h3> <h3>塔林古城墙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城墙环绕老城一周,最初有2.4公里,如今保存下来1.9公里,在城墙边走走,可以深切感受中世纪遗风。还可以登上城墙与之亲密接触,去体会塔林文化精髓。</h3> <h3>塔林下城区宾馆林立,很多国家都在这里设置办事机构,因而使得街道上出现了各个国家的国旗。</h3> <h3>这个雕塑,纪念的是一位管道工,他经常肩扛钢丝绳奔跑在塔林古城的街道上,目的是尽快为塔林居民疏通下水道,人们为了纪念他,特地在人最多的剧场前的十字路口塑造了这个雕塑。塔林的管道工们给古城留下了串串足迹。</h3> <h3>有人说这是一家电影院;也有人说它的名字在苏联时期叫友谊剧院;还有人说现在这是“好莱坞夜总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这是一座集文化演出和文化娱乐的场馆。</h3> <h3>环绕老城的大道上的汽车似乎在提醒游人:塔林已经是现代化了,属于欧盟一员。很多老厂房没有拆除,要么改造成物流库房,要么改造成宾馆、餐厅或酒吧、咖啡馆。</h3> <h3>老城外围的绿地上,点缀着各式各样的雕塑,以陪衬老城的古色古香。</h3> <h3>古老的教堂,充满现代化的自由广场,它们毫不突兀的同时聚集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地方独有的风貌。在自由广场南边的高地上,可以俯瞰自由广场以及远处的塔林新城区。塔林人对待来访者总是很友好。</h3> <h3>自由广场的东边是圣约翰教堂。广场是为了纪念上个世纪初爱沙尼亚的独立战争胜利而建,1990年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后有了第二次独立又重新修建。</h3><h3>1989年8月23日这里发生过一次和平示威。有近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亦称“人链行动”。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 该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追求脱离苏联、各自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苏联占领三国是不合法的,三国要求独立并非政治议题,而是道德议题。莫斯科的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示威后6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从此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h3> <h3>穿过自由广场南边的高地后,就进入了塔林古城的上城区,抬头便望见五个“洋葱头”,右手就是少女塔。在向高处走就是图姆皮山丘、塔林的上城区。这里居高临下,可俯视整座塔林城,住在这里多是达官、贵族,是统治者的象征。</h3> <h3>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是19世纪末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兴建的,建造费用均来自俄国。这座教堂为19世纪下半叶整个波罗的海地区面临俄罗斯化的历史留下了明证。</h3> <h3>它是塔林最大、最宏伟的穹顶式教堂,由圣彼得堡艺术学院的建筑师设计,属于传统的俄罗斯式东正教教堂,教堂共有5座洋葱式圆顶。教堂钟塔上共有11座钟,其中最重的一座达16吨重,是塔林最大的钟。</h3> <h3>门口墙壁上的浮雕,是爱沙尼亚著名导演Voldemar Panso,他曾任国家戏剧学院的第一任领导。因挂有爱沙尼亚国旗,感觉这栋房子是这位大师的故居。</h3> <h3>上城区又称座堂山,是因图中的圣母玛利亚主教堂(Toomkirik)而得名,“座堂山(Toompea)直译为图姆皮”指的就是这个主教堂所在区域,除了政府机构、外国使馆,官邸,还有几个观景台,可以观赏塔林全城和塔林港。</h3><div>圣母玛利亚主教堂是爱沙尼亚最大的路德派教堂,从中世纪至今几经翻建,内部的收藏品极为丰富,是爱沙尼亚历史的象征。</div> <h3>白天上城区的小巷显得很安静,一些国家的使领馆大门紧闭,倒是墙上的浮雕和绘画很有创意。</h3> <h3>正午的阳光刺眼,座堂山上的三处观景台也鲜有游人,孤零零的海鸥站在高倍观景器上独视着古城。</h3> <h3>下山要么走有台阶的短腿街,也可以沿缓坡走长腿街。</h3> <h3>再次听到悠扬的琴声,餐馆门前的木偶人在招徕过往的游客。</h3> <h3>漫步在塔林古城非常惬意,时不时会有游客问你从哪里来?和这位来自美国洛杉矶的大胡子老弟搭讪倒是蛮有意思,本人蹩嘴的英语会让他想半天是什么意思!</h3> <h3>总之,这座诞生于13世纪的古城,几百年来本色不变,如今仍然执着地穿着那件中世纪的外衣。漫步在小城里,仿佛时光倒流,趣味盎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