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3年夏天,我跟随父母乘火车回到离别四年的许昌。离开许昌时我还没有上学,这次回来已经该上小学三年级了。经过考试,顺利转入市场前街小学。市场前街小学坐落在市场前街与古槐街交叉口西北角。市场前街的前身是城隍庙前街。因庙内有市场解放后更名为市场前街。当时的许昌市政府和公安局等机关就住在城隍庙里。1966年市场前街又更名为人民路,寓意人民当家做主人。</h3> <h3> 市场前街小学西隔壁就是明清时期的城隍庙。深宅大院里,经常有“鳖盖车”和警车进进出出,显得十分神秘。</h3> <h3> 学校东边不远是许昌剧院。宽大的广场和别致的建筑造型,显得华丽且与众不同。</h3><h3> 学校的北面是古槐街小学,市场前街小学与古槐街小学背靠背。</h3> <h3> 现在的八中校址就是原来市场前街小学的校址。当时市场前街小学是市里的重点小学。教学楼是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教室高大宽敞,桌椅漆光锃亮,夜晚教室里还有灯光照明。一流的教学设施与我以前就读的学校有天壤之别。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大多是市直机关的子女。</h3> <h3> 我在市场前街小学只上了一年学。四年级跟随姥姥再次转回漯河,因在校时间短,结交的同学也不多,仅能记住一个好友的名字,其他同学几乎都没有印象。</h3><h3> </h3> <h3> 在市场前街小学时有三件事对我的成长启发很大。</h3><h3> 第一件事就是上自然课,同老师一起玩航模,激发了对机械的好奇,开始尝试用皮筋和线鼓轮制作玩具车,甚至幻想制造永动机。后来就爱上就了修锁配钥匙,长大后我学会了安装缝纫机,维修保养缝纫机。邻居家的缝纫机出现故障都乐意叫我去维修保养。</h3> <h3> 第二件事,是给老师打下手递砖垒煤火。在老师砌砖的时候我认真观察,并挑选合适的砖快及时递到老师手里。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我:“还是外边转来的孩子有眼色,会干活”。也许正是老师的这句话触发了我对建筑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仅学会了垒煤火、后来还学会了垒墙、盖房子,并当过几年房地产公司老总,开发过一些楼堂馆所和职工住宅。</h3> <h3> 第三件印象比较深刻地,就是老师带我们参观“北大营”,与解放军叔叔和大炮亲密接触,并观看演习。虽然军人的宿舍有些简陋,大通铺上整齐划一地摆放着一个个叠成方块状的被子,水壶挎包,脸盆牙具挂放的都俨然向士兵列队一样整整齐齐。在观看炮兵演习时,老师告诉我们,数学和军事有密切的关系,一名好的炮手,离不开几何代数等数学知识。通过参观军营,使我对军人产生的敬意。我立志要好好学习,长大当兵,报效祖国。</h3> <h3> 在许昌上学的时候,我的活动范围大致在老城以内。许昌老城大致呈正方形,东西间距略长于南北间距。城内有大小街道20多条,每条都有自己的特色。</h3> <h3> 南大街是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街上的门面房大都是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虽是中式房屋,但装饰的是西式门脸。正门上方的墙面上装饰立体雕塑,内容有八仙过海、西游记等故事情节,形象生动,引人注目。 </h3> <h3> 因为我家住在天平街,从家到学校有一公里的路程,必须穿越这条繁华的街道。逛商店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由于逛的多,逛的勤,对几家大商场橱窗和柜台上的商品比较熟悉。有一天家里添了一把闹钟,我一看就知道是那家商店买的。</h3> <h3> 记忆较深的地方还有许昌剧院和县委礼堂。因为没少在这两个地方看电影、看戏。</h3><h3> 听父辈们说 ,许昌剧院从1954年开始建造,1956年完工,基本与我同龄。许昌剧院是当时许昌的标志性建筑,她见证了许昌解放后的发展和变迁。</h3> <h3> 我在许昌剧院看过多少戏记不清了,学校组织观看的《朝阳沟》、《社长的女儿》和《千万不要忘记》等戏剧都属于那个时代教育学生的经典作品,戏剧和电影的反复观看,对我们这代人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h3> <h3> 看电影最多的地方时是位于衙前街的县委礼堂。寒暑假经常同家属院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去哪里看电影。</h3> <h3> 记忆较深的影片是《海鹰》、《奇袭》、《寂静的深林》、《洪湖赤卫队》和《红色娘子军》等影片。洪常青、韩英等英雄人物成为那个时代我们崇拜的偶像。</h3><h3> </h3> <h3> 50多年过去了,老许昌的城隍庙和市场前街小学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h3><h3> 值得欣慰地是,许昌拟在原古城的基础上打造以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特色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曹魏文化古城。期待曹魏文化古城项目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宝贵的政策机遇,早日成为许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