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技”五十年祭

风中李子

<h3></h3> <h3> 1962年,是国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的阵痛,恢复国民经济,振兴中华的一个关键的时刻。国家正是把握了这个转折点,调整了经济政策,修生养息,才有了随后四年的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期。</h3><h3><br></h3><h3> 基础工业,向来都是国之重器;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准。从第一台蒸汽机的诞生到火箭、卫星、原子弹上天,都是从机械工业的“车、钳、铸、锻、鉋”做起的。培养一大批基础工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是国家振兴的迫切需求。</h3><h3><br></h3><h3> 1963年初春,正是万物复苏 ,欣欣向荣的好时节。广州市北郊鹤边,旧嘉禾煤矿的废址上,聚集了一群目光远大、胸怀壮志的有识之士。在广州市劳动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筹帷幄,白手起家。在那座黄土坡上,十几间平瓦房中,创办了广州市第一所贯彻国标的全日制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_“广州市技工学校”。<br></h3><h3><br></h3><h3> 一群刚离开校门的学生、社会知识青年和一批知识分子,老工人、国家干部,热血沸腾地来到这里,白手起家,成为学校首批的学生和开拓者。继而64届,65届学生的到来;一千多名技校师生员工,在短短的四年中,用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传奇的神曲,荡气回肠,经久不息,传颂至今。</h3><h3><br></h3><h3> 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革命接班人”。学科囊括了当时机械制造业“车、钳、铸、锻、刨等专业。学制三年,学业的要求很高;学生毕业标准:专业实操,要达到国家四级中级技术工人水平。专业理论,要符合中等技术人员测绘、画图、设计,工艺制作的标准。文化理论,要相等于高中毕业程度。</h3><h3><br></h3><h3> 教师管理层由主管部门“广州市劳动局”在社会广纳招贤,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其中不乏名牌大学、工学院的工程师、讲师、毕业生,著名大厂的7.8级大师傅、高级技师。校长是正县级干部,中层管理干部都是富有经验的国家干部,人才济济,精英汇聚。</h3><h3><br></h3><h3> 学生以品学兼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兼顾部分优秀的社会知识青年。学校实行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参考60年代解放军大练兵时期的训练方式和管理制度,堪称现代版的“黄埔军校”。</h3> <h3>1963年学校初貌</h3> <h3>部分教职员工</h3> <h3></h3> <h3>  这种教学模式很快就得到国家的肯定和支持。1964年底,学校得到国家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改造。</h3><h3><br></h3><h3> 800多名师生员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积极配合建筑工人投入新校园建筑中。他们平山开路、挖地基、搬砖瓦、清余泥、栽花种树、搬迁厂房。.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在旧址旁边的荒山野地上修建起五万多平方米的新校区。</h3><h3> &nbsp;</h3><h3> 新校拥有三栋四层的教学大楼,二栋四层的学生宿舍,12座功能齐全的实习车间;礼堂、食堂、足球场、篮球场、图书馆、实验室、厕所、浴室、花草树木一应俱全。实习工厂更新了崭新的机械设备和教学用具,扩大了教师队伍和学科专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h3><h3><br></h3><h3> 1965年9月,65届300多名新生入学;一千多名教职员工在新校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一所崭新的、功能齐全的中等技术学校正式崛起在广州北郊。“市技”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六十年代广州市中等教育的一座新坐标。</h3> <h3>1965年时的新校区教学大楼</h3> <h3> 技校的生活是紧张、严肃、活泼的。每天早晨6点起床号一响,五分钟内就要来到操场列队操练(包括被铺叠到起菱角)。吃饭八人一桌,大盘菜大桶饭,15分钟内就要完成。上下课、上下班都要检查风纪(工人裤,校徽),列队操步,高歌前进。进车间、课堂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列队督导。课程与训练,都是当时最先进、最严格的文化理论和操作技能。这是一种近乎苛刻的军营生活,对于刚出校门的初中生绝对是严峻考验。但又敞开着知识的神秘大门,吸引和满足着学生求知的欲望,乐而忘彼。</h3><h3><br></h3><h3> 学校初期那二年,学习条件都十分简陋,生活非常艰苦;课室和车间都是平瓦房,使用都是老式背包车床,手锤、錾、锉、锯;喝的是井水,用的是池塘黄泥水,还要三班倒。但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刻苦钻研,硬是在身上打磨出一手过硬的基本功。</h3><h3> &nbsp;</h3><h3> 最难得是学校不收任何费用,学生每月还有14元5角的伙食费补贴。在当年,曾解决了多少有志青年的后顾之忧。这种自食其力,半工半读的学习模式,别说在六十年代,今天也是绝无仅有的。 </h3> <h3>还带着小屁孩的影子</h3> <h3>英姿飒爽的女生们<h3></h3></h3> <h3>实习老师与学生</h3> <h3></h3> <h3>实习课<h3></h3></h3> <h3></h3> <h3>1965年参加市文艺汇演</h3><h3><br></h3> <h3></h3> <h3>  1966年夏,就在学校成立三周年,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刻;全体师生员工正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学习,迎接63届学生首界毕业典礼、66届新生招生之际。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来临了。</h3><h3> </h3><h3> 风起云涌之初,学校倒是意外的平静。也许是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炼,师生们都具有强烈的组织纪律性。当外面已经吵吵嚷嚷的时候,校内还是迭序整然,有条不紊。上课、生产正常进行。师生们在劳动局工作组的指导下,在班学代会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学习文件,领会中央精神,一点也不乱。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也局限在矛头一致、同仇敌忾;舞文弄墨、挥斥方猶而尔。谁会想到日后竟然兵仞相见呢!</h3><h3><br></h3><h3> 到年底,“炮打”、“造反”声一响,就像投下颗原子弹,把所有的迭序和方圆都撕裂得粉碎了。统帅的一张大字报把人们的眼睛烧红了,它唤醒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农民暴动式的叛逆性。把本来只局限于最高层次的一场权力斗争,演变为亿万人以最原始、最狂暴的方式来表达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动乱拉开了帷幕。</h3><h3><br></h3><h3> 学校变成了战场。敬爱的校长、老师、师傅成了走资派、黑帮、坏分子、反革命分子,揪上批斗台。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成了势不两立的对立派,在斗争中拼个死去活来........</h3> <h3></h3> <h3></h3> <h3></h3> <h3> 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曾经愚昧过、荒唐过、疯狂过;但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的甚至生命。</h3><h3><br></h3><h3> 我们这一代的学生,也曾经幸运过,兴幸过,窃喜过;纵横上下五千年,那一代的学生能像我们,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纵横天下!</h3><h3><br></h3><h3> 我们也曾经为自己的无知和浪孟,后悔过,怨恨过、失落过......</h3><h3> </h3><h3> 我们的反思是沉痛的、凝重的;但也不失成为我们之后为国家奋斗终生的动力和责任。事实上,我们都做到了。</h3><h3><br></h3><h3> 1968年底。市技以千疮百孔的校园和64届、65届的600多名毕业生分配工作而告终(63届学生已在66-67年间分配完毕)。在文革中无厘头地拼个你死我活的同学们,终于一笑泯恩仇,携手走上广州市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开创他们以后的辉煌了。</h3><h3><br></h3><h3> </h3> <h3>毕业照片精选<h3></h3></h3> <h3>  .</h3> <h3></h3><h3></h3><h3> 1968年12月,在一片红语录及锣鼓声中,“市技革委会”改编为“广州机床厂一营”,几个月后正式转制为“广州第三机床厂”。市技终于完成了它短短四年的史命,带着300多名留厂转制的师生员工和沉甸甸的精神物质基础,转形为一间国有化机械制造工厂。</h3><h3><br></h3><h3> 国家和广州市劳动局也许不至于为当年的努力而失望。市技的原班人马,以雄厚的技术力量、扎实的基本功,优秀的管理水平和工人群体,仅用二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学校到工厂的转形。很快就生产制造出当时比较先进的C622、C6132车床,B650牛头刨床,XQ6132万能铣床,批量投放市场。<br></h3><h3></h3><h3> </h3><h3> 70年代中期更向大型高端机床进军。T68卧式镗床,CW6163E系列车床相继出厂,成为广州市机械工业的拳头产品,出口国外。改革开放时期,与美国‘爱伦度直升飞机公司’合资成立“广州爱伦度直升飞机有限公司”,组装制作直升飞机。公司从老总到工人都是市技师生担纲。市技的足球场变成了直升机装配车间和飞机场。USA的直升飞机在市技上空盘旋升降,一时成为佳话。</h3><h3><br></h3><h3></h3><h3> 那些转战在各行各业的的老师、学生们就更出色了。他们陆续成为各企业的中坚力量,技术骨干,中层干部,集团公司老总。可以说,七、八、九十年代、直到二000年年代,广州市机械行业,都活跃着技校师生们的身影。他们为广州市工业发展和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h3><br></h3><h3></h3><h3> 有的同学和老师献身于教育事业,陆续成为各大、中院校的知名教授、讲师,桃李满天下。</h3><h3><br></h3><h3></h3><h3> 有的同学当上农场庄园主,成为饲养和保护濒临动物的专家,得到联合国机构认可。</h3><h3> </h3><h3> 有的同学任职国家政府部门,成为国家各级管理干部。连当年分管广州市工业的付市长职位,也曾经有过市技学生一席。</h3><h3><br></h3><h3></h3><h3> 至于那些下海的、出国的、办企业的、开公司的、当老板的同学和老师,就更是五光十色,灿烂多彩了,他们都事业有成,无愧人生。</h3><h3><br></h3><h3></h3><h3> 不管每个人的际遇和成绩如何, 有一点是众望所归的。那就是市技的精神:“严肃认真、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百折不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一直是他们的人生宗旨,指导着他们几十年的人生道路。</h3> <h3>建厂三十年,建校三十五年纪念(1998年10月)</h3> <h3></h3> <h3>五十周年校庆(2013年10月)</h3><h3></h3> <h3></h3> <h3></h3> <h3>  时间过去整整50年了。每逢“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时刻,师生员工们都会从四面八方回到广州市,举行隆重热闹的纪念聚会。大家欢聚一堂,共同享受那份浓郁的同学情、师生情;笑谈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变化。</h3><h3> </h3><h3> 前几年还能回到市技的旧址,缅怀一下往日风情和逝去的老师同学。自2000年“广州第三机床厂”被“广州机床厂”兼并后,市技的原址几经周折、拍卖;辗转10年后,最终被对面“广州司法学院”竞得做‘西院校区’。所幸的是市技原有的建筑物都得到保留,只作外墙的装饰和内部的装修。也许作为学校使用,半个世纪前的设计和建筑都太完美了吧!</h3><h3><br></h3><h3> 每当我们经过它的门前,都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都能找到50年前的影子。那种滋味,就好像回到阔别的家园一样.......</h3><h3><br></h3><h3></h3><h3> 九十年代中,在市技原址二公里外的黄石东路,新一代的“广州市技工学校”招牌又重新竖立起来了。</h3><h3><br></h3><h3> 那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学校。建筑风格、教学设备、学科专业和教学模式都充满时代色彩;软、硬件都远胜于原校。使人仰为观止,充满期望。</h3><h3><br></h3><h3> 但“市技”的精粹不在外,只存神。愿市技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新的校园,在新一代的师弟妹中,发扬光大,再创辉煌!<br></h3><h3></h3><h3> —— 仅将 此文献给我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h3><h3> </h3><h3> 2013年10月为市技五十周年纪念而作</h3><h3> 2017年9月整理修改于广州</h3><h3> </h3><h3> </h3> <h3>原市技校1963年的老校区。后为三机厂宿舍区,现部分为福基房地产公司楼盘。</h3> <h3>原市技校1965年的新校区,1969年为广州第三机床厂厂址。2010年为广州司法学院西校区。</h3> <h3>原技校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仍存。</h3> <h3>原三厂装配车间还保留原来样子</h3> <h3>黄石东路新技校_广州高级技工学校,广州技师学院。</h3> <h3></h3><h3></h3><h3>校徽.</h3><h3> </h3> 学生证<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