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潭往事一一题记,虽往事,亦今世,系未来

汪明生

<h3>西山口水库</h3> <h3>  "夏雨风荷雅,春梦秋云淡"。转眼人生又一秋,季节的更迭,亦是时光缓缓流淌和岁月静静绵长。时光就像一首回眸的诗,让人走向岁月的深处,却又不断地回首过往的字里行间;同时时光又是一首短暂的歌,貌似还沒细听,稍逊间渐近了尾声。指缝滤光阴,发疏浅、鬓染霜,自叹心绪已渐老!俯拾往昔岁岁年年,不知是惊艳了岁月,还是黯淡了时光。但居住的世界依然貌美年轻,很多往事早已沉淀在历史岁月的长河里,但成长的痕迹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和启迪,对经历人世过往总有无限的感慨:旧挺好,旧挺美……</h3> <h3>美丽枫沙湖</h3> <h3>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一地风情酿就一地乡音"。农耕民族,有一种重土轻迁、故土难舍的心理积淀。生、长、工作于小镇周潭的我,从吾汪氏八十一世祖迁入此地,至我辈已九十三世了。濡染太久,浸润太深。只因对小镇的眷顾之情,才深深体会到"深情不如久伴,厚爱无需多言"此句中的真意。古镇上那山那水、一草一木、旧时陈迹,每足下她的土地,是那么熟悉、亲切,依然故我。怀旧是人的本能,儿时的记忆,更记着煤油灯下老辈们讲述着古镇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和一些姹紫嫣红的故事,如东乡武术、周章结怨、大王庙求雨、十殿阎王庙(定安寺)、八颗树、救庵的由来等当地名人故事和传说。至今在脑海中烙下印记,弥久陈香。</h3> <h3>山体风光</h3> <h3>  一次偶然,也成必然。做为医生,在看病时认识一位七井老人周执夫先生,攀谈中得知先生乃乡贤周老学夫先生胞弟也。学夫先生生前所著《独山诗文稿》,在十几年前听说过,一直未曾拜读。我直陈其意,对周老能馈赠否。一周后周老特送《独山诗文稿》到医院,令我非常感动,爱不释手,如获至宝。用了两天时间精耕细读,对乡贤周老学夫先生崇钦有加。</h3> <h3>  学夫先生七井山前人,伯祖父周本如,清末秀才、周氏族长、著名塾师,工诗善联,在老桐城颇有名气。本如次子周易,号朴心,乡人称"二先生"。曾留学日本,任解放前安徽省参议员、桐城中学、徽州师范学校校长及省教育厅科长,对周氏宗族创办的鹞石中学给予鼎力支持和帮助。学夫先生先后就读于周氏祠堂小学、庐江省立八中及毕业于徽州师范。曾任周潭小学(原址周氏祠堂内)教师、校长,后调干学习任职铜陵一中地理教师,是铜陵市政协常委和安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先生的求学、工作经历和饱含爱乡情结,在书中图文并茂,有诗联、议论、抒情和回忆对故乡周潭的往事一一展现给读者。是研究周潭及周边的乡土文化不可多得的详实资料。故幸哉,周潭!</h3> <h3>一九五八年建的大会堂</h3> <p>  "笑看往事落红尘,千回百转洗涤心"。拜读先生作品后,犹如曲绕梁三尺,醇甘绕唇齿,三日仍有余味。让我浮想联翩,古时周潭情景:枫沙湖水连江心,青山两岸相对迎;牛山牧笛笛声悠,落雁渔灯灯点星;黄梅飞瀑一路欢,戴帽奇石立兀峰;鹞石晴岚古木葱,蛟池八颗树同春;潭溪涧边古祠堂,枫林夜渡行人匆;旧时老街更筒响,渔樵跃市酒旗风;卅六名教除恶僧,东乡武术从此名;一方水土一方情,一地乡音民风淳;江山代有人才出,后辈之秀又登临;今看胜迹已无存,最忆古镇小山村。如今旧迹不在,留下唯有记忆!历史给人以创造,历史给人以毁灭。痛哉,吾周潭!</p> <h3>文革遗迹</h3> <h3>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如今古镇遗迹荡然无存,体无完肤,仅存的八角亭摇摇欲曳、风雨飘零,明清老街和古民居只剩断壁残垣。心中五味杂陈,不是滋味。悲夫,可叹可惜!</h3> <h3>古栈道</h3> <h3>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是一位乡土文化孜求者,眷恋着小镇这片土地。从小耳濡目睹,近年来走访不少老者和平时收集一些乡土资料,也曾去实地究其源。拜读《独山诗文稿》后,如催化剂般让典藏已久的故事在心中发酵,久久为功,才有今天笔下拙字。不为别的,唤起大家的乡愁,记住自己的根,足矣。无论仕农学工商,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垦殖,岁月长河中修行,有心人往往记下,日积月累,汇集成文。不为别的,以娱情,以终老,以点醒后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