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

吉祥红豆

<h3>  我的婆婆就是宁齐堃老师。我和婆婆相识相悉是在她退休后的这段时间,在一起生活了整整5年的时光。</h3><h3> 虽然没有做得了她的学生,亲临一下她上课时的样子和感受,但是生活的大课堂里,我和婆婆在柴米油盐,琐碎细节上更增添了一份平实和融洽。她是我的婆婆,更是我生活中的老师。</h3><h3>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在一个屋檐下。这么一大家子人,就需要一个核心人物统领家庭建设,自然婆婆就扮演起了这个承上启下,身兼多职的角色。对于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生活的所有重任,婆婆无怨无悔地担负起来,并且一直是我们的榜样。</h3><h3>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把爱和关切都付给了别人的时候,唯独就顾不了她自己了。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婆婆的无私和伟大!</h3><div> 婆婆和奶奶至始而终生活在一起。我进到这个家时,老奶奶已经93岁高龄了。一个出生在清光绪二十六年的小脚老太太,她的世界还活在她记忆中的平房,她记忆中的年代。老奶奶会天天看着家里的所有物品,一不注意,衣挂上的衣服就都搂进了她的被窝,怕丢失;一不注意,上北阳台就把剩的米袋子拿到她的屋里去了。</div><div> 面对这样一个已经记忆糊涂的老人,婆婆要每天照顾奶奶的衣食起居,而且耐心细致。偶尔奶奶会二便失禁,婆婆会让我们都走开,自己亲自为老人家做清理工作,不怕脏、不嫌弃,没有过一句怨言。常常说:老人家年纪大了,如此高龄能这样的身体就很不错了。看着婆婆在老人身上付出的投入和精力,我会觉得她太不容易了。做一天容易,持续做几十年容易吗? </div><div> 加之婆婆的老父亲经常还要在我们家里住上一段日子。领姥爷散步、读报、洗漱……每天重复一样的劳作,不厌其烦。 面对两个9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从课堂上走下来的婆婆,在我目睹的这几年中,就是这样照顾着老奶奶、姥爷,直到老奶奶98岁高龄离世,婆婆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婆婆。</div><div><br></div> <h3>  于是,婆婆还继续着外婆的角色。两个外孙在外婆身边长大。每天两个孩子需要讲故事、陪伴、吃饭、睡觉,全方位地照顾。把孩子交给外婆,就是交给天底下最放心的人!而且是那样尽职尽责,把全部的爱都给予两个孩子。也许隔辈人的爱更切,尤其这个外婆的爱超出了寻常。</h3><h3> 一个人能给别人留下记忆,而且刻骨铭心,这才是永远的铭记!爱比时光长。</h3><h3> 小哥哥姐姐,六、七岁的文瀚,对奶奶没有什么记忆,只和奶奶相伴了18个月。但是奶奶未尽的爱和不舍的牵挂,现在忆起来还是眼眶湿湿的,内心热热的。在婆婆离世的最后一个夏天,全家老老少少一起开心地游玩龙沙公园,拍了很多照片。没有想到这竟是最后的一次大团圆。这些照片竟然成为珍藏,成为和婆婆的永别。</h3><h3> 在1998年的深秋,操劳一生的婆婆突发脑出血。由于出血部位很棘手,脑干出血,发病之急让所有人不敢置信。当两个姐姐从齐齐哈尔赶过来时,婆婆的临终嘱托,只能趴到耳边倾听。她用最微弱最微弱的声音,告诉两个姐姐,帮助照顾文瀚。她最后的一句话竟然是这样的一份不舍和牵挂。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到这个孙子到大,放心不下。这也是看见两个姐姐唯一的一句话。这个让她没有完成的遗愿,最后还转给这两个最信赖的人身上!</h3><h3> 这是婆婆留下让人永远思念的人生,一生都在为他人。当写到这里,我不禁流下热泪,这种回忆,让人内心触痛,让人感叹怀念,让人挥之不去。当18个月的文瀚,次日看见长相和奶奶很相近的五姨奶扑奔过去,直喊奶奶的时候,全家人心都碎了。那么小小的孩子怎么会知道已经发生了什么!</h3><h3> 二十年过去了,我很无愧地告知婆婆,我们一直很努力地在教育孩子。孩子一直在良好的教育环境里成长。我们一定要让您的牵挂不留遗憾,让您最不放心的孩子健康成长。阳光一样的男孩儿,在渐渐长大。</h3> <h3>  婆婆不论在哪里,不论对谁,都保持着本真的性情。那人性的善良和不装饰的品德,在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更有它的光辉。一起相处的五年的时光里有太多的记忆了。</h3><h3> 每到过春节的那些天,婆婆会准备一大堆水果、糖、瓜子和热腾腾的饺子,亲自去楼下的锅炉房去慰问值班的锅炉工人,使他们深受感动。整栋楼的居民也在年年这样持续的慰问下,度过了祥和暖暖的春节。于是婆婆成了左右邻里,楼下锅炉工敬慕和称赞的角色。</h3><h3> 我自从进到这个家里,婆婆就把我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使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母爱,她在工作上支持我,生活上关心我,学习上鼓励我,使我一路进步成长。当我和同事谈及要写婆婆的回忆时,我的同事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如数家珍的说上一堆事儿来。</h3><h3> 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际,全国上下都隆重地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我们医院也组织文艺演出,单位要排演,当时我正在休产假,需要我回单位参加每天的练习。这期间婆婆就是一个老师的角色,参与我们这次节目的整体策划和编排,做一个幕后导演。一遍遍地给我们改稿,为了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她带着我几个月大的孩子亲临现场指导,还创意的在家里自己动手,给我们做紫荆花的演出道具。等到演出的那天,我们的紫荆花一亮相,尤其醒目亮眼。现在我们同事说起那次的整场演出,还都记忆犹新,还都没有忘记那1997年7月夏日的紫荆花。</h3> <h3>  婆婆退休后的每天进行在各种角色转换间。但是有一种习惯却没有改变过,就是每天晚19:00到19:30分,无论多忙,都会坐在电视机前,那半个小时是属于她自己,属于中央新闻联播。这个时间也是婆婆最休闲安享的一段时间,她戴着眼镜坐在电视机前,这时只有电视和她自己。我们也会悄然的把孩子们都领出去,让她安静独享这半个小时的新闻时光。婆婆在每天的琐碎繁忙之际,还时时关心了解国家的新闻动态。受婆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现在也每天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这个习惯使我在日常的工作中受益匪浅。</h3> <h3> 温馨的美好总是让我记忆犹新。</h3><h3> 我们家那时人口老中少,虽然在一个只有80平米的旧楼房里,但我们过得有声有色,一点不拥挤,人与人之间的秉性纯真在幸福的每天彰显出来。每到年节,我们都会很隆重的庆祝,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逢生日我们都会点上蜡烛,带上生日蛋糕帽子,拍手唱着祝你生日快乐歌。在吹灭蜡烛,分吃蛋糕的快乐下,过着每一个人的生日,体味着满满的家的味道。那时我们的一部傻瓜相机记录下了我们多么美好的记忆,就在常翻开的相册里。</h3><h3> 当陈春花教授每次在她的书著里回忆恩师时,多次提到那时清贫的岁月里,宁老师就是一种精神。宁老师会把简陋的教室布置成诗情画意的书屋,组织小乐队,用歌声、书画、竞赛以及朗朗的读书声,把冬日火炉释放出的寒冷,变成江南的三月。把艰苦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把美好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段记忆铭心刻骨,就像我们一直记得那盛开的紫荆花一样,永远地。</h3><h3> 现在想想,平淡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应该怎么过?婆婆给我们做了一个最美好的示范:把日子当成诗一样品读,把生活当成音乐作品一样欣赏。生活你赋予它诗意,它就是诗篇!<br></h3><h3><br></h3> <h3>  想到白居易的一首诗:绿野堂前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我也亲眼见证了婆婆离世后,桃李天下的芬芳。</h3><h3> 婆婆的得意学子---北京大学陈春花教授,学成不忘师恩,投资300万元,在婆婆的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设立宁齐堃教学奖,鼓励为了学生甘于倾尽所爱,奉献一生的优秀师范教育工作者,让老师的名字得到镌刻和延续!</h3><h3> 如今婆婆的学生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可谓春色满园,桃李芬芳。婆婆把青春献给了学校和学生,把晚年献给家庭和亲人,匆忙岁月写尽繁华一生,她的精神在哈师大校园传承,她的生命在学生心中重生,她的慈爱在儿女身旁永恒。</h3><h3> 本色做人,角色做事。这就是婆婆宁齐堃老师真实的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