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游巴尔干半岛(波黑篇)

阿彬·视界

<h1>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面积5.12平方公里。波斯尼亚区域位于波黑北部,占到国土面积约80%。波黑人口327万,人均年收入4200美元,是欧洲最穷的国家。<br />如果说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那波黑就是火药桶上的炸药包,几乎每场战争都没拉下。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躲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九十年代的波黑战争。而比起它复杂的国名,更让人如雷贯耳的是它的首都萨拉热窝!<br />萨拉热窝,七十年代火爆中国的名字。一座传说中伤痕累累的城市,让我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h1> <h3>~~~~~~~~🌸🌸🌸~~~~~~~</h3> <h1>塔拉大峡谷就在黑山和波黑的交界地带,所以到波黑边境很近。同样出关入关手续免不了,效率低下。这应该是我们在巴尔干半岛最后一次的等待,因为后面就是申根国家了。</h1> <h1>大家等的内急,大山沟的哪里有卫生间。</h1> <h1>找到这么个茅厕,又臭又脏,感觉一下子倒退三十年。</h1> <h1>茅坑虽臭,但波黑山区的景色优美秀丽。大巴车在崎岖山路上限速三十多公里,天气又热,迷迷糊糊中常常被车窗外的美色撩醒,随手抓起相机就是一阵狂拍,高度怀疑自己是有了车拍强迫症。😂😂😂</h1> <h1>傍晚时分,进入波黑首都萨拉热窝。</h1> <h1>也许是天色阴沉,萨拉热窝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很抑郁。在我们的记忆中,它是和战争连在一起。(路过圣玛丽修道院,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h1> <h1>大楼上触目惊心的弹孔!据说那里的人们保留了一切战争遗留的痕迹,就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忘记战争的残酷。</h1> <h1>奥斯曼帝国在1450年建立了萨拉热窝。二战后它曾是南斯拉夫联盟的首都。这是一个饱受战乱动荡的城市,现居住人口约44万。</h1> <h1>萨拉热窝整座城市建在山谷之中,青山环绕,红顶白墙的房子依山而建,尖塔、教堂、堡垒、豪宅、点缀其间。所以</h1><h1>萨拉热窝是由两个词汇构成,取自土耳其语,意为"山谷"或是"山野"里的"宫殿"。</h1> <h1>这栋黄色的楼房,在后来查资料时才知道,波黑战争爆发时所有酒店都关门,只有这家酒店开着,是当时世界各国记者聚集最多的地方。</h1> <h1>今晚也是住在四星酒店,拿到一间套房。有客厅、卧室、厨房,想烧点吃吃,没锅!</h1> <h1>第二天雨过天晴。萨拉热窝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显露出它独特的风采。</h1> <h1>作为历史上战争迭发的国家,萨拉热窝的城市建筑是多元化的。这所建立在米里亚茨河边的贝格清真寺。是奥斯曼土耳其最有名的建筑家设计师锡南建造。</h1> <h1>奥斯曼式清真寺,塞尔维亚东正教和克罗地亚天主教的教堂,19世纪奥匈帝国的建筑,共产主义时期的公寓楼和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在萨拉热窝,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奇妙地混搭在一起。</h1> <h1>让人感觉它有些像欧洲城市,又有些像伊斯坦布尔,还兼带着些许中欧风情。</h1> <h1>米里亚茨河贯穿萨拉热窝城,河上有很多桥。</h1> <h1>好像每座桥都有故事,而所有的故事都与战争有关,让米里亚茨河回荡着淡淡的忧伤。</h1> <h1>然而可以在世界史上留名青史的是这座桥—拉丁桥。</h1> <h1>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的爱国青年在这里开枪打死了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他的名字叫做普林西普,拉丁桥也叫普林西普桥,是他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h1> <h1>桥头的这栋小楼是原来的咖啡馆,现在改建成那场刺杀事件的博物馆。里面展出的主要是那次事件的实物复制品和一些图片。</h1> <h1>刺杀事件爆发后,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支持塞尔维亚的俄国向奥地利宣战,德国向俄国宣战 ,法国向德国宣战,欧洲列强大打出手,牵连着其它国家纷纷加入,一时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h1> <h1>在这场战争中110万塞尔维亚人失去生命,为谋求建立一个独立的斯拉夫国家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h1> <h1>普林西普当年才19岁,按奥匈帝国法律要年满20才能判处死刑。他被判有期徒刑20年,1918年4月,死在捷克境内狱中,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还有7个月。1920年,他的尸骨迁葬贝尔格莱德一座纪念公墓。</h1> <h1>当年普林西普就是站在桥头这块石阶处(这个台阶是后来为了表明刺客站立的位置而砌上去的)。用一声枪响改变了世界格局,引发了一场人类浩劫。</h1> <h1>如今,这座始建于1798年的土耳其式的拱桥,依然完好地跨越在米里亚茨河上。</h1> <h1>我们在桥上来回踱步,感叹时势造英雄,而英雄的脚下是累累白骨;感叹历史风云变幻,昨日之景犹在眼前……</h1> <h1>离开拉丁桥,我们开始游览老城区。这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帕夏(即总督)居住的宫殿,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居然保留完好。</h1> <h1>还记得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吗?它上映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热映,当时在中国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影片中的铁血硬汉瓦尔特的形象整整影响了一代人。</h1> <h1>现在我们就要进入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巴西查尔西亚老城。</h1> <h1>这个小广场就是电影中市民去认领遗体(被德军打死的抵抗队员)的背景处。而今和平鸽在阳光下飞翔,游人如织,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历史翻过沉重的一页,迎接我们的是和平美好的时光。</h1><h1><br /></h1> <h1>奥斯曼时期修建的喷泉,起名为&quot;塞比利&quot;,就是&quot;道路&quot;之意。它仍旧站立在老城的路口,沉默地注视着岁月变迁。</h1> <h1>巴西查尔西亚老城建于公元16世纪,完全是土耳其奥斯曼时期的建筑风格。当时修建的带顶的大巴扎现在还在使用。这些密集狭窄的商铺散发着浓浓的穆斯林的情调。</h1><h1><br /></h1> <h1>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 撤退的瓦尔特与游击队员跑过铜匠街,铜匠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敲击,此起彼伏的叮当声让追击而来的德军陷入迷魂阵......</h1> <h1>仿佛是电影里场景的重现,我们去寻找那条著名的铜匠街还有钟楼,还有我们曾为银幕上勇敢的游击队员们而热血沸腾的一切……</h1> <h1>寻寻觅觅到这里,铜匠街的这个转角就是电影中瓦尔特为躲避德军追杀一路奔跑过来的地方。</h1> <h1>我们在这家铺子里买了手工制作的银挂盘。以后每当看到这个挂盘,我们在萨拉热窝老城的此情此景就会浮现在眼前。</h1> <h1>这些商铺按销售种类划分出不同的区域,这个区域全部是铜铁等工艺品,波黑地区的手工铜铁制品是很出名的,所以这条街上清一色金属材料的锅碗瓢盆和工艺品。</h1> <h1>战争遗留物,子弹被做成开瓶器和圆珠笔。小子弹3欧元大子弹5欧元,很想买一颗留做纪念,纠结了半天怕飞机场检查没敢下手,好遗憾。</h1> <h1>看到大清真寺的宣礼塔和它绿色的圆顶了,电影里以此为背景的镜头不少。</h1> <h1>大清真寺高高的钟楼,电影里的经典场景就发生在这里。</h1> <h1>叛徒要瓦尔特来接头,地点就在钟楼下的清真寺集市,钟楼上,德军布置了埋伏。抵抗队员钟表匠谢特得知情况,抢在瓦尔特之前赶到接头地点击毙叛徒,自己也被德军打死。走在半路上的瓦尔特抢占钟楼制高点,痛击德军之后成功撤离。</h1> <h1>就是这座清真寺。瓦尔特的扮演者,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诺伊诺维奇是塞维利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深得当地人民的尊敬。他不仅是演员也投身政界。他从政12年,曾多次访问中国。2016年5月因病在贝尔格莱德去世,享年83岁。</h1> <h1>这是影片中钟匠铺的老板为救瓦尔特,在大清真寺打死了叛徒,自己也牺牲的地方。</h1> <h1>电影里游击队员与德军在清真寺激战的片段。</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波黑曾经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很长时期,很多波斯尼亚人都皈依伊斯兰教,成为有欧洲血统的穆斯林。所以,波黑是巴尔干半岛最富有中东情调的国家。</span><br /></h3> <h1>这座城市很和谐地把"欧洲人"和"穆斯林"这两个概念奇妙地重叠起来,在这片不大的老城区里可以看到东正教堂,可以看到天主教堂,也可以看到清真寺。这就是萨拉热窝,区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城市的,独特的魅力!</h1> <h1>在翻看照片中发现,无意中拍下的清真寺内的一张照片竟然和电影中的场景非常相似。物是人非,而清真寺依然如故。</h1> <h1>出了清真寺,街道上就十分热闹了。萨拉热窝战后重建的速度非常快,市内兴建了许多高楼。旅游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充满生机的萨拉热窝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h1> <h1>在这个最具中东风情的老城里,确实会被眼前的情景所迷惑。甚至在萨拉热窝街头,也有种仿佛误入伊斯兰教国家的错觉。</h1> <h1>萨拉热窝的80.7%是波斯尼亚人,塞族人为3.7%,克罗地亚人为4.9%,其他人为10.7%(摘录资料)。这是一个混合多元的地方,带着头巾穿黑袍的穆斯林女性和衣着时髦的金发女郎并肩而行。</h1> <h1>这样低矮门楣的老房子里都是一个个商场,类似土耳其的巴扎,商品琳琅满目。可惜没有时间去转转。</h1> <h1>天主教的圣心大教堂离大清真寺不远,内战中遭到损毁,战后重新修复了。</h1> <h1>这座雕像是纪念罗马天主教教宗约翰·保罗二世来此访问布道。在萨拉热窝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就是如此相安并存。</h1> <h1>在街巷中,有传统的奥斯曼风格的集市,也有现代化的大型商场,游客们会选择在咖啡馆喝上一杯,而当地人则喜欢聚在茶馆里抽抽水烟,聊聊家常,仿佛日子一直都是如此的闲适。</h1> <h1>漫步在萨拉热窝街头,很难确切地表述自己的心情。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影像交织穿梭,现实和往昔闪回,时而亢奋时而感慨,让人神思恍惚,这也许就是萨拉热窝最吸引人的地方吧。</h1> <h1>离开巴西查尔西亚老城的时候与军警插肩而过,看来在安全方面也是抓得很严。</h1> <h1>依依惜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老城区,前往游览莫斯塔尔古城。</h1> <h1>世界文化遗产波黑的莫斯塔尔古城,最辉煌的历史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当年有一百座清真寺,玉液琼浆般的内雷特瓦河穿城而过。</h1> <h1>莫斯塔尔桥的东岸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居住区,西岸是信仰基督教的克罗地亚族生活区。1992年在这里爆发了波黑战争,1993年9月9日,有着427年历史的木质老桥被炸毁,横跨两岸悬崖绝壁的彩虹桥在空中消失了。</h1> <h1>直到1995年波黑战争结束,2004年重新修建了石拱桥,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莫斯塔尔桥可以说是波黑人民从纷争走向和平的见证</h1> <h1>我们从另一座桥远眺莫斯塔尔桥后,就进入库君斯鲁克老城,近距离地去领略这座著名老桥的风采。</h1> <h1>一路行去,看见不少建筑的外立面上都布满了大小深浅不一的弹痕,这些战争的痕迹似乎还是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恐惧。</h1> <h1>这场由"塞族共和国"和南斯拉夫人民军共同发起的围城之战,是二战后欧洲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残酷的三年战争中,波黑有将近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摘自网络资料)</h1> <h1>而在这长长的死亡名单中大多数是平民百姓,其中就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导演,他在围城中被饿死在萨拉热窝。</h1> <h1>走过这条下行道就可以踏上莫斯塔尔桥。</h1> <h1>桥的两侧摆满商铺和摊位,人们川流不息。</h1> <h1>走上桥才发现,脚下米白色的条石已经被踩踏的象抛光过的大理石。如果没有一道道突出的防滑带,整个桥面就变成滑滑梯了。即使这样人行走于上也必须拽住点什么,小心翼翼以防滑倒。</h1> <h1>桥上人多拥挤又要时时提防滑倒,不敢久留。转身下桥直奔桥洞下……</h1> <h1>桥上桥下的风景各不相同。桥上有跳水表演,有点象街头卖艺,有人在桥上桥下收钱。我们在太阳爆晒下仰头等了一刻钟,终于看到一个身影以极不优美的姿势跃入碧绿的河水。</h1> <h1>对面人工搭的跳台上也有女孩子在跳上跳下。身后的大桥就是我们刚才站立远眺老桥的地方。</h1> <h1>翡翠般的内雷特瓦河划开了东西两岸,左右两个民族,两种不同的信仰,一场战争摧毁了连接两岸情感和友谊的桥梁。二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已经慢慢冲淡了仇恨。</h1> <h1>看着眼前欢乐的情景,有理由相信,人们修复了战争的创伤,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求同存异,和谐发展乃是人心所向。</h1> <h1>库君斯鲁克古城在老桥的两侧延伸开去,城中随处可见出售地毯,珠宝首饰、传统服饰、领带、烟斗和工艺品的小店小铺。在狭窄的街道拥挤的人群中感觉好像来到了土耳其,烤肉的香味弥漫期间。</h1> <h1>圆形鹅卵石铺成的道路是库君斯鲁克古城的又一个亮点。岁月将这些石头打磨的光可鉴人,时光不动声色,风雨洗礼后的波黑人更加坚如磐石。<br />&quot;啊,一座美丽的城市,比绍夫。&quot;&quot;是啊,可是并不平静,该是让她平静的时候了。&quot;还记得电影里的这句台词吗?</h1> <h1>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结尾,失败了德军将领冯.迪特里斯上校俯瞰着萨拉热窝,说了最后一句台词:<br />&quot;你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quot;<br />我们心中永远的瓦尔特!<br />萨拉热窝,一座从回忆中走来的城市,让我们回味无穷……</h1> <h1>最后让我们再重温一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熟悉场景~~巴西查尔西亚老城视频。<br />没有岁月可回头,但有经典可回顾。</h1> <h3><b> 拍摄于2017年8月8-9日</b></h3><h3><b> 写于2017年9月15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