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之行.聖彼得堡

常鼐

<h1>  對於聖彼得堡的印象,是我在兒時看蘇聯的黑白電影《列寧在十月》中獲得的。隨著鏡頭的移動,我看到了涅瓦河,冬宮,斯莫爾尼宮,阿芙樂爾巡洋艦⋯⋯從此,心中萌生了將來一定要去這個美麗城市的夢想。</h1><h1> 我們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是乘火車去的,只需一夜的車程。天色朦朦,俄羅斯大草原在窗外掠過。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廣褒的俄羅斯大地,心中十分震撼,這裡極少看到農舍和人煙,也不見牛羊和馬群,只有青草和綠樹,只有一眼望不到邊的平原。這裡有河流、有淺灘、有灌叢、有澀地⋯⋯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溪水環抱草甸,灌木沿岸叢生,濕地上花草搖曳,綠意盎然,山間的白樺連成一片⋯⋯這就是俄羅斯草原,一個演繹着偉大民族歷史的聖地。</h1><h1> 我喜歡白樺樹,樹幹挺立高聳,樹皮潔白細膩,枝椏樅橫,樹葉疏散,它抗風耐寒,卻又無比優雅。托爾斯泰喜歡居住在白樺林中,他經常在林中散步,或者呤誦詩句或者默默思索⋯⋯白樺樹,有着俄羅斯民族沉穩的品格和不懼艱險的氣概,它堅強、美麗、自信、它是俄羅斯民族的象徵,它是俄羅斯的國樹。</h1><h1>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其名得自聖徒彼得,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聖彼得堡是憑彼得大帝一個人的意志和遠見而建成的,1703年彼得大帝為了將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更加歐州化,挑選涅瓦河的兔子島建起了彼得保羅要塞,由此開始了雄心勃勃的建都計劃。</h1><h1> 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聖彼得堡,從此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德敵對,俄羅斯將聖彼得堡中德語的"堡"字改為俄語的"格勒"(城市之意)。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遷出聖彼得堡而將莫斯科定為首都。1924年為紀念逝世的列寧將"彼得格勒"更名為"列寧格勒"。1992年蘇聯解體,聖彼得堡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絕大多數人贊同廢除"列寧格勒"改回"聖彼得堡"這個名字。</h1><h1> 聖彼得堡有一條寬闊的涅瓦河,整個城市河道縱橫,由42個島嶼組成,這些小島通過360多座橋樑連接起來。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它以文學、美術、音樂、芭蕾舞聞名於世。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在這裡首演,聖彼得堡的列賓美術學院是世界四大美院之一,俄羅斯的偉大詩人普希金在這裡生活了很長時間,寫出了許多美麗的詩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與罰》也是在聖彼得堡寫成的。 </h1><h1>&nbsp;&nbsp; &nbsp; 俄羅斯文豪果戈理曾經寫過一本書:《涅瓦大街》,托爾斯泰、普希金、屠格涅夫的作品中也提到過涅瓦大街。這條街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街之一,因此,遊覽聖彼得堡,涅瓦大街是我必須去的地方。涅瓦大街建於1710年,全長約四公里,整條街有很多博物館、歌劇院、圖書館、電影院、各種各樣的商店,還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柴可夫斯基,果戈理等人的故居也在這條街上。無數俄羅斯的詩人、作家、畫家、音樂家在涅瓦大街留下了他們的印記,這條街本身就是俄羅斯文化的縮影,更像一幅燦爛歷史的長卷。</h1><h1> 每個人走在涅瓦大街的目的不同,我最想找的是一家咖啡店,它的名字是"沃爾夫-貝蘭兄弟甜品店"。這家店很快找到了,因為在進門的左側有一個普希金的素描畫像。除了普希金外,萊蒙托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也是這里的座上客,咖啡館至今還保留著靠窗的普希金專座。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正是在這里喝完最後一杯咖啡,直奔赴"小黑河"去和斯丹特決鬥。因為旅行團有時間的規定,否則我真想在這裡喝一杯咖啡,在歷史重現的地方,讓心靈在這裡沉緬,打開塵封的記憶,回想年輕時朗讀普希金詩歌的激情,再次感受詩人的浪漫情懷⋯⋯</h1><h1> 涅瓦大街還讓我好奇並引我深思的是,街上有許多教堂和博物館,其中有東正教的喀山大教堂、天主教的聖凱薩琳教堂、基督新教的聖彼得-保羅教堂,還有沙皇時代和十月革命的遺址⋯⋯在這里包容兼蓄共處一街。走着看着,我因此而頓悟,對於各種思想和信仰的寬鬆和容忍,這正是俄羅斯民族雖然經歷千難萬險沒有消亡,反而更加堅實強盛的原因。</h1><h1> "冬宮"曾經是俄國沙皇的皇宮。俄羅斯的建築氣勢恢宏,金碧輝煌,冬宮正是俄國巴洛克式建築的傑出典範。冬宮建於1754年,目前作為展覽館開放,宮內收藏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素描和雕塑。最珍貴的展品是達芬奇1500年所畫的《聖母與聖嬰》。達芬奇流傳於世的油畫總共不過十幅,冬宮收藏了二幅。我有幸看到了除法國盧浮宮收藏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之外,這是看到的他的第二幅原作。</h1><h1> 參觀"冬宮",解釋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因為我們以前讀到的十月革命,是阿芙樂爾巡洋艦上起義的士兵開炮轟擊冬宮,拉開了布爾什維克奪取資產階級政權的序幕,同時冬宮內發生了激烈的武裝衝突。那麼我的問題來了:"冬宮"在砲擊和戰鬥中一定會遭到損壞,但是講解員說"冬宮"毫髮無損,那麼,唯一的解釋是:十月革命的故事是被後人加油添醋神化了。根據蘇聯解體後公佈的資料表明:阿芙樂爾巡洋艦那時正在大修,被臨時任命的阿芙樂爾號的政委別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炮。當晚在冬宮附近並未發生戰鬥,守衛冬宮的僅有一個婦女營和一個士官生營,冬宮的防衛長官帕里琴斯基打開了冬宮大門,衛兵在人群的衝擊之下很快就投降了。資料清清楚楚地表明:"起義當晚,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發佈《關於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h1><h1> 我參觀了冬宮,也看到了停泊在涅瓦河的"阿芙樂爾巡洋艦"。我們年輕時讀中國革命的歷史,其中講到:"阿芙樂爾巡洋艦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今天,我看到了這艘軍艦,也瞭解了它的歷史:1900年"阿芙樂爾"號建成下水,並於1903年服役。但"阿芙樂爾"號在1905年日俄對馬海戰中戰敗,"阿芙樂爾"號突出重圍卻被菲律賓解除了武裝,扣留了整整一年,直到第二年才返回俄羅斯。1916年,阿芙樂爾"號駛入聖彼得堡法俄工廠大修,就是這樣一艘軍艦1917年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h1><h1> 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涅瓦大街上有一座東正教喀山大教堂,此教堂因供奉喀山聖母像而得名,但是聖母像的原作現在並不在教堂內。傳說喀山聖母像曾多次顯靈,保佑俄軍在俄蒙戰爭,俄法戰爭,蘇德戰爭中取勝。喀山大教堂建於1801年,它以梵蒂岡的聖彼得教堂為藍本,由俄羅斯建築師沃羅尼欣設計。喀山大教堂與俄國統帥庫圖佐夫有關,據傳庫圖佐夫得到喀山聖母的托夢,最後打敗了拿破崙,人民為他在喀山大教堂豎立了銅像。蘇聯領導人史大林在1936年下令拆除喀山大教堂,將它夷為平地。蘇聯解體後,喀山大教堂得以重建。史大林最後下場非常悲慘,人民唾棄了他,大概也是喀山聖母顯靈的結果吧。 </h1><h1> 聖彼得堡最著名的教堂是"滴血大教堂",它以聖瓦西裡大教堂為藍本,裝飾有色彩鮮豔的洋蔥頭穹頂,這麼漂亮的教堂為什麼有一個血腥的名字?參觀之後我才知道,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乘馬車出行去簽署法令,以推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中途遭到暗殺而死亡,1883年亞歷山大三世為了紀念父親,在其父遇刺的地方建造了教堂,並賜名為"滴血大教堂"。參觀教堂並了解它的歷史之後,我想,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政治改革和社會進步,都是用流血換來的,其實"滴血大教堂"告訴我們,俄羅斯也不例外。</h1><h1> 在聖彼得堡,我們最後遊覽的是"十二月黨人廣場"。這個廣場坐落在涅瓦河畔,在一個四周開滿鮮花的圓形大草坪中央,豎立着彼得大帝騎馬銅像。這個雕像是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法爾科耐的傑作。駿馬的前腿騰空而起,而後腿踐踏着一條蛇。彼得大帝目視前方,象徵任何艱難都不能阻止他改革的決心,阻擋俄羅斯的前進。</h1><h1>&nbsp; &nbsp; 1825年,歐洲民主狂潮席捲俄國,當時一些激進的年輕軍官希望俄國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他們在當時的"元老院場"集會,希望用政變的手段結束封建的專制制度。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兵鎮壓,十二月黨人的革命宣告失敗,參與政變者被絞殺或流放,史稱這些俄國革命的先驅者為"十二月黨人"。 1925年,為了紀念這些改革的先驅,將原來的"元老院廣場"更名為"十二月黨人廣場"。</h1><h1> 走在"十二月黨人廣場",對於當年那些革命的先驅者,心中升起由衷的敬意。然而這個"十二月黨人廣場"真正引入注目的卻是騎着駿馬的彼得大帝,大家都圍著青銅騎士拍照,我在想:這個廣場到底是在紀念"十二月黨人"無畏的革命精神呢?還是在頌揚專制的君主彼得大帝?</h1><h1> 講到彼得大帝,讓我聯想到同時代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我們在年輕時讀歷史時根本沒有注意過康熙這個人,大概是改革開放後,在清朝連續劇佔領中國電視螢幕的時候,康熙被捧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這種亂貼標籤的做法,我覺得不止荒唐,還很可笑。</h1><h1> 我們不妨將同時代的彼得大帝和康熙皇帝做一個比較,然後就知道什麼叫"千古一帝"。彼得(1672年-1725年),僅52歲就去世,在位42年。1682年10歲的彼得登基成為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在1697至1698年間,用一年多的時間到西歐考察,他改姓換名,以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隨團出使。作為皇帝他甚至在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在英國造船廠學習造船,在普魯士學習軍事。他遍訪各地,盡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國家的工業,科技和行政管理。隨後他回到俄國就進行改革。派遣年輕人到歐洲學習,興辦工廠,發展貿易,發展科技和教育,他在軍事上建立了一支海軍,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在社會問題上,彼得頒佈法令,規定俄國男人不得蓄鬍子,改變了俄國的風俗和文化。彼得大帝為俄羅斯的的進步和發展作出的貢獻,無愧於俄羅斯人民給予的"千古一帝" 的稱號。</h1><h1> 我們再看中國滿清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1654年1722年),他活了69歲。康熙8歲登基,在位61年。康熙當皇帝之後,做了些什麼事呢?他在搞內鬥,而且不能不佩服他真的是內鬥的內行。首先康熙16歲鬥敗了權臣鼇拜,然後"削藩",在平定三藩時屠殺平民,下手也狠,例如江西百姓遭受徹底的"整兵剿洗,玉石難分,老幼死於鋒鏑,婦子悉為俘囚,白骨遍野,民無噍類"。</h1><h1> 但是對外戰爭呢,康熙又是一個外鬥外行的主。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在戰場上還處於主動時,就接受俄國的條件,中方數次讓步,最後簽訂喪地辱國的《尼布楚條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學者對《尼布楚條約》的評論:"這個條約的簽訂,是中方做了無原則退讓的產物,索額圖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富庶地區拱手送給了俄國,造成了重大國土損失。再者,該條約還明確將北諾斯山與南支之間北到北冰洋、東到白令海峽,包括勘察加半島和整個烏第河流域在內的廣袤疆域,定為待議地區,其面積不小於300萬平方公里,甚至更大。但是世界政治格局巨變,時至至今,不僅從未再議,而且也永遠無法再議。所以,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一部失地條約。"</h1><h1> 我們再從康熙在國內的所有舉措來看他一生在做什麼,他一直在內鬥中度過,他與自己的臣下內鬥以鞏固皇位,他與自己的家庭內鬥以選擇接班人,他殘酷鎮壓各地的反抗以鞏固自己的政權。他要中國的老百姓在腦後拖一根小辮子以示臣服,來延長他統治的合法性。他從未想過出國看一看世界,自以為泱泱大國,朕即天下。他從未想過以先進的工業,科技,軍事和文化來改變中國落後的狀態,即使他知道外面世界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他也沒有為中國的強盛做過任何事,即使他與外國打仗屢戰屢敗,只知道割地賠款,也沒有想一想為什麼會失敗。</h1><h1> 滿清皇帝康熙,他與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生長在同一時代,但是,兩個人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所做的事情完全不同,一個在推動俄羅斯前進,一個在加速中國後退,就是這樣的一個康熙,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有些人竟然把他稱為"康熙大帝"!一個視子民為"奴才"的滿清皇帝康熙,人民怎能稱他為中國的"千古一帝"?</h1><h1> 結束聖彼得堡的旅遊,讓我無限感慨,忽然想起,不知道誰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國家。"</h1><h3><br></h3><h1>常鼐 2017年9月寫於美國維城</h1><h1>照片 2017年8月攝於聖彼得堡</h1> <h5>彼得大帝銅像</h5> <h5>十二月黨人廣場</h5> <h5>涅瓦河</h5> <h5>𣵀瓦河畔</h5> <h5>彼得保羅要塞</h5> <h5>𣵀瓦大街</h5> <h5>𣵀瓦街咖啡座</h5> <h5>喀山大教堂</h5> <h5>庫圖佐夫銅像</h5> <h5>滴血大教堂</h5> <h5>夏宮</h5> <h5>夏宮噴泉</h5> <h5>夏宮隆姆松大力士噴泉</h5> <h5>冬宮</h5> <h5>冬宮彼得大帝皇座</h5> <h5>阿芙樂爾巡洋艦</h5> <h5>斯莫爾尼宮</h5> <h5>俄羅斯海軍部</h5> <h5>普希金銅像</h5> <h5>普希金常去的咖啡店</h5> <h5>列賓美術學院</h5> <h5>俄羅斯國樹:白樺樹</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