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那加德满都的风铃!

老小胖

<h3>  如果这条街没有鞋匠,我就打赤脚,站到太阳下看太阳</h3><h3> 我想到,在白天出生的孩子,一定是出于故意</h3><h3>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h3><h3> 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h3><h3> -----海子《夏天的太阳》</h3><h3><br></h3><h3><br></h3><h3> 如果“停电”和“灰尘”是一个城市的印记,相信没有谁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很多的好感。</h3><h3> 但加德满都是一个例外,就像尼泊尔诗人德库塔的诗句:“你是我崇拜的一座寺庙,我们生来就是要承受悲伤,生来就要遭受折磨才能走向纯洁。”</h3><h3>  贫穷,在这里也是可以快乐的,与其说它落后,不如说是一种选择。</h3><h3> </h3> <h3></h3> <h3>  一出机场,路上一路飞扬的尘土、喘着黑烟的汽车、肆意狂奔的摩托、川流不息的人群,加德满都给了我极为不好的第一印象。</h3><h3> 随着山区越近,空气变得通透纯净,我暗自庆幸将纳加阔特作为尼泊尔跨年之旅的首站,至少对混乱、喧嚣、窒息的加德满都有一天的适应期。</h3><h3> 毕竟,在我心里,尼泊尔是一个等风来摇响风铃的国度!</h3><h3> 暮色中,酒店屋檐下这串低垂的风铃让我想起电影《等风来》里那句经典的台词:</h3><h3> 不要着急和害怕,所有的准备都只是为了静静地等风来!</h3> <h3></h3> <h3>  纳加阔特(Nagarkot)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小到不看路边这个破旧的站牌就会轻易擦身而过。</h3> <h3></h3> <h3>  站在酒店的阳台,抬眼就是喜马拉雅山脉横亘绵延的雪山。你会明白为什么无数的游客会涌来纳加阔特这个小镇住上一晚,会感叹”喜马拉雅山观景台“的美誉不是浪得虚名。</h3><h3> 因为这里是观赏雪山视角最广且最佳的地方,喜马拉雅雪山就像一条玉带横挂在空中。</h3> <h3></h3> <h3>  有人说,我来尼泊尔是因为世界上有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山,在这可以看到9座。</h3><h3> 有人说,晒着太阳,喝着咖啡,眺望雪山,可以放空所有的重负。 </h3><h3> 而我则喜欢在凛冽的寒风中,看着雪山一点点染红,身心一点点变暖的幸福感。</h3> <h3></h3> <h3>  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把印度教奉为国教的国家,全国80%是印度教徒。走在加德满都的街头,我常常会有一种回到印度的错觉。</h3> <h3></h3> <h3>  位于加德满都市西侧小山上的斯瓦扬布寺,俗称猴庙。它建于公元3世纪,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著名的佛教圣地。如果要心显虔诚,那就从东门进,从山脚拾级而上;纯属游玩的话,就跟哥坐车到西门,只要爬几十级台阶就能到山顶。 </h3> <h3></h3> <h3>  别用老眼光看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用平板电脑下载经书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与时俱进嘛!</h3> <h3></h3> <h3>  站在佛塔四周远眺,可以俯瞰加德满都全城风景,也是观看日出日落最好的去处。</h3> <h3></h3> <h3>  尼泊尔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博大哈佛塔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覆钵体半圆形佛塔。建筑形式跟斯瓦扬布拉特相似,但体积大了很多。塔高38米,周长100米。巨大的神眼俯视着加都河谷。三层八角形平台衬托出磅礴宏大的气势。</h3> <h3></h3> <h3>  佛塔二层的神像,据说是松赞干布的英姿,不知真否,求大神赐教。 </h3><h3> 我们下榻的酒店离博大哈佛塔隔了一个花园,也就50米的距离,每天早晚我都喜欢在佛塔四周转转。佛塔有种说不出的魅力,绕着佛塔转圈,慢慢走着走着,心开始平静下来,时间也似乎越走越慢……</h3> <h3></h3> <h3>  大佛塔外圈是一条环形砖道,路边店铺密布,出售唐卡、藏毯、面具、藏刀、首饰等藏式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二楼之上是诸多的咖啡馆、餐厅和宾馆。</h3><h3> 大佛塔四周的祈祷轮前,络绎不绝的朝圣者一边念着经文一边转动朝圣轮,虔诚地祈祷着神灵的保佑。</h3> <h3></h3> <h3>  博大哈周围是尼泊尔最大的藏民居住区,大多数居民都是1959年从西藏来的,当年尼泊尔为他们在此提供了居住地。其中后来这些人中有的去了印度、不丹,还有许多人则去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h3> <h3></h3> <h3>  佛塔所在之处,鸽子的密度极大,也不怯生,不时和人们擦身而过,甚至飞到信徒的手边啄食。</h3><h3> 晒晒太阳,看看鸽子在煨桑炉袅袅的轻烟里盘旋,感受周围虔诚的祈祷,我只想说一个词:超然物外。</h3> <h3></h3> <h3>  一入夜,佛塔的四周散布着很多酥油灯摊,信徒们奉上灯油钱,敬献自己的虔诚,而这些守候在寒夜里的摊主则指望着这个营生来挣取自己微薄的收入。</h3> <h3></h3> <h3>  见过吴哥的惊艳、蒲甘的沧桑、泰姬的浪漫……</h3><h3> 根本没想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杜巴广场历久经年的质感和味道给我的感觉会是这般鲜活、温暖。</h3><h3> 杜巴广场的一天是从祭神开始的,女人的纱丽抹亮第一道晨曦,男人们额依神像喃喃自语,完后摇响一旁的铜铃,惊飞觅食的鸽群。王宫墙边,神塔脚下,小狗慵懒地打着哈欠,摆摊卖菜的妇女用我不懂的语言讨价还价,早起的店主捧着热腾腾的MASALA奶茶在门口发呆,结伴上学的孩子留下一路的欢声笑语,五彩斑斓的三轮车偶尔掠过,用车铃奏响加德满都的晨曲。</h3> <h3></h3> <h3>  随着阳光慢慢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空气里弥漫着油炸小吃让人欲罢不能的香气,各种神庙的台阶上聚集着依靠精雕细琢、精美绝伦的梁柱闲聊的男女。</h3><h3> 广场散落着各种肤色、惊叹不已的游客,石雕、神像、瑞兽……常人眼里的文物随你摸,由你坐,任你爬。</h3><h3> 在惊愕这份随意和任性的同时,你会发现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鲜活的市井画卷,在时间漫长的打磨中早已依存融合、浑然一体,衡量文物价值的标准被当地人用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所取代。</h3> <h3></h3> <h3>  站在冬日的杜巴广场,风很缓地流淌,如不是似有若无的风铃声飘来,我会怀疑时间是不是消失了一样,甚至觉得自己和这个现实世界没有太多交集,依凭着想像就能活下去。</h3><h3> 此刻,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忘却城市的喧嚣,把模糊遥远的记忆唤醒,感受儿时满天星光下的万籁寂静。</h3><h3> 也许,正是这种想像之外的精致和奢华才是杜巴广场无穷魅力的所在。</h3> <h3></h3> <h3>  湿婆神的化身---巴伊拉布神和他的老婆杜迦。据说,当年那位不幸的雕塑家完成这两尊神像后,就被国王马拉下令砍断了双手,防止他复制这两件杰作。</h3><h3> 我们好奇地想知道如何区分他们两口子,导游泄露了秘笈:手多的那个就是老婆。想想也对哦,淘宝上的老婆们都恨自己少长一只手。</h3> <h3></h3> <h3>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听了汪峰那首《加德满都的风铃》而对尼泊尔动心,至少我在三个杜巴广场游荡时,是希望找到这首歌MV的场景地,由于时间匆忙,抱憾而归。</h3><h3> 回来后,在蚂蜂窝上请教大神才得知,我无意拍摄的这张巴德岗杜巴广场照片中的露天咖啡吧就是目标所在。对对看,像吗?</h3> <h3></h3> <h3>  黄金门内最值得欣赏的是塔莱珠神庙入口的木雕,纤毫毕现、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严禁拍照。执行禁令的可不是稻草人般的管理员,而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还偏偏是忠于职守、毫不懈怠的那种,哈哈,我想表达什么意思,你懂的!</h3><h3> 这个内院唯一能拍还值得一拍的就是上图娜迦水池里的这个水龙头,鳄鱼正在吞噬一只山羊,羊头露在外面,水流从羊口倾泻而出。</h3> <h3></h3> <h3>  孔雀窗是尼泊尔木雕工艺的极致体现,各种小型的复制品成为游客们最好的旅游纪念品。如此精美复杂、立体感十足的雕刻艺术,用网络红人花同学的遣词风格来形容,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h3> <h3></h3> <h3>  巴德岗杜巴广场象庙的24根木柱上,每根都雕刻有一组大胆露骨惊世骇俗、需用艺术眼光欣赏的爱爱图。</h3><h3> 导游告诉我,尼泊尔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掌管雷电的天神是一位处女,她看到这些图雕会害羞,远远地躲开,神庙自然就避开了电闪雷劈。</h3><h3> 这是我听过最富想象力的一个传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h3> <h3></h3> <h3> 巴德岗陶工广场,N个游客满怀期待想拜访的地方。广场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的制陶工艺在这都可以参观到,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陶工们指导下亲自参与一把。</h3><h3> 本来纳闷这些个空心密闭陶罐的用途,看到这位大婶用小刀在半干的陶罐上部划开一个小口,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陶罐是孩子们存硬币的零钱罐,</h3><h3> 您猜到了吗?</h3> <h3></h3> <h3>  原以为加德满都的风铃都是金属材料做的,在这里我才知道,陶泥一样可以奏出风的声音。</h3> <h3></h3> <h3>  尼亚塔波拉神庙堪称巴德岗的地标建筑,它不仅代表着纽瓦丽建筑的最高水准,也是尼泊尔最高的寺庙,这令它在不太宽阔的场地里显得巍峨而磅礴。</h3> <h3></h3> <h3>  尼亚塔波拉神庙最有名的当属五层基座上各放置左右的五对巨大石刻,由下而上依次是金刚力士、大象、狮子、鹰和女神。金刚力士拥有常人十倍的力量,从它向上的雕刻均以十倍的神力递增着,直到庙内的吉祥天女。由此可见,这座最高的神庙居然在尼泊尔的数次大地震中均未受到大的损伤,实在是受了很多神力的叠加保护吧。</h3> <h3></h3> <h3>  用这座精美的印度教神塔给巴德岗杜巴广场之旅画上句号,是最完美不过的了。</h3> <h3></h3> <h3>  站在入口能隐约看到远方雪山的帕坦杜巴广场是加德满都谷地三个杜巴广场中最小的一个,可能是地处商业区的缘故,广场特别热闹。 </h3><h3> 老人、孩子、妇女晒着太阳,干着自己的事,丝毫不受游客的干扰,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们家客厅,他们是这里理所当然的主人。</h3> <h3></h3> <h3>  见多了纽瓦丽风格的神庙,多少有些审美疲劳。 </h3><h3> 不过,在坦帕杜巴广场想要不注意到这座风格迥异的印度教克利须那神庙恐怕很难。</h3><h3> 每年8月底到9月间的克利须那节,油灯会照亮整座神庙,人们将在这里举行规模盛大的庆典仪式。 </h3><h3><br></h3> <h3></h3> <h3>  克利须那神庙廊柱上精美的石刻。</h3> <h3></h3> <h3>  作为三个杜巴广场中面积最大、历史最久的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对于游客而言,不管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都必须去溜达一圈,否则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到过尼泊尔。</h3><h3> 这里众多的寺庙、庭院、雕塑林立,这些不同时代的建筑,宛若历史的长卷,记录了尼泊尔历代王朝的兴衰。</h3> <h3></h3> <h3>  从遇见他,到我离开,几个小时时间,这位身着橙红袈裟的僧人在广场边像冰冷的雕像一般一动不动,只有施主布施时,他才颔首施礼,让你感觉他的温度。</h3> <h3></h3> <h3>  盘旋在杜巴广场上空、屋顶的鸽群。</h3><h3> 站在广场,有如站在时光隧道的入口,各种惊艳和意想不到让人微微眩晕,这种穿越与回归的交织,让无数游客为之痴迷和沉醉。</h3> <h3></h3> <h3>  关于库玛丽活女神的故事很多,加德满都谷地的活女神数量不少,但杜巴广场的这位被称为“皇家库玛丽”,以示区别。</h3><h3> 上图这座塔莱珠神庙内院就是专门用来遴选活女神的院子,最上面中间那扇刷成金色的窗户,就是活女神接见信徒的窗口。</h3> <h3></h3> <h3>  琳琅满目的各式古玩、藏饰、佛像、民族工艺品、旅游品占据了杜巴广场一角。</h3> <h3></h3> <h3>  有人说,我是幸运的,至少在杜巴广场变成废墟前,能惊叹于它的华丽和精美,而我又是难过的,正因为曾亲眼目睹,所以无法接受残垣断壁后的悲凉。</h3><h3> 博卡拉是此次尼泊尔之行的最后一站,我曾有过放弃结尾的念头,希望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但我还是一点一滴、断断续续敲下自己的记忆,算是给满目疮痍的尼泊尔一丝丝安慰,感谢她给了我生命里一段美妙的时光。</h3><h3> 如果没有鱼尾峰,我不知道博卡拉的魅力还剩多少。坐在萨朗科山腰的观景台,看着对面近在咫尺的鱼尾峰,仿佛能听见锐利如刃的山岩把山风撕裂的呼啸。无所畏惧的三角翼盘旋在峰顶,犹如展翅的山鹰。</h3> <h3></h3> <h3>  壮美圣洁、连绵耸立的安娜普纳尔雪峰。</h3><h3> 很多到博卡拉的人,只为一个目标,那就是围绕安娜普纳尔雪峰徒步,3天,4天,7天,甚至2周,都可以将你融入到蓝天,雪山,草地当中。随着海拔800米到3200米,一路上可以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身心与大自然的交融。</h3><h3> 夕阳下,白雪皑皑的安娜普纳尔雪峰像娇羞的新娘笼上曼妙的轻纱,美艳动人。</h3><h3> 我是在梦里,在梦的迷幻里沉醉。</h3> <h3></h3> <h3>  电影《等风来》中,最后滑翔伞起飞的场景就是在拍的。只有等低垂的风旗开始飘扬,才能像小鸟一样冲向蓝天,去拥抱大地母亲的怀抱。</h3><h3> 哈哈,时光倒转20年,我也许会试试这勇敢者的游戏。</h3> <h3></h3> <h3>  坐在博卡拉湖边,晒晒太阳,看看书。这份闲情逸致,更贴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 </h3><h3> 一瓶啤酒、两三好友,湖畔的露天酒吧永远是高朋满座。</h3><h3> 碧波荡漾的湖水,倒映着雪山。划着小船在湖面上荡起双奖,不尝试一把,你都不好意思说来过博卡拉。</h3> <h3></h3> <h3>  在博卡拉湖区,有不少干净、漂亮的民宿。我们住的民宿前台小哥还能用简单的中文和我们交流。参加完跨年那天的狂欢,我回到酒店不小心把镜头爱死小白落在了大厅茶几上,半个小时后再去找,服务员好好地帮我保管在前台,把俺感动得一塌糊涂。</h3><h3> 不过,我在这也干件糗事:元旦下午,我以为民宿外的一辆自行车是免费为住客提供的,骑了就上街闲逛去了。回来后才知道,我骑的是一个法国大姐租的车,害得人家差点去警察局报案。</h3> <h3></h3> <h3>  据说尼泊尔有世界上最好的手鼓,可惜实在是不好携带,留点小小的遗憾啦!</h3> <h3></h3> <h3>  从穿着打扮上看,这位应该算尼泊尔的高富帅。</h3> <h3>  别以为,尼泊尔的女孩子都是黑黑瘦瘦的,脸上还挂着两块高原红。</h3><h3> 流口水了吧!</h3> <h3></h3> <h3>  幸福的尼泊尔母子。</h3> <h3></h3> <h3>  跨年夜的博卡拉狂欢是当地的传统项目,从下午开始,街上就出现了载歌载舞的人群。</h3> <h3></h3> <h3> 类似咱们爱民月活动摆出来的人民警察便民台,胖姐的眼神倒是很迷人。</h3> <h3></h3> <h3>  卖迎新年舞会门票的尼泊尔小鲜肉。</h3> <h3></h3> <h3>  一部电影《等风来》,给职场男女输灌了一大碗心灵鸡汤,也给博卡拉带来了无数天朝游客。</h3> <h3></h3> <h3>  自从宋江浔阳楼上开创了题字模式,各种龙飞凤舞的签名便成为天朝游客到此一游最好的留念。</h3> <h3></h3> <h3>  作为一个一直很努力吃喝的吃货,每到一地,我绝不放过每一个品尝当地美食的机会。看一眼,就流口水的烤鸡翅和肉串。</h3> <h3></h3> <h3>  不亲身体验,你绝对感受不到中国游客对尼泊尔旅游业的影响有多大。听到“帅哥、美女、老板、土豪、高富帅、中国大妈”这类称呼从尼泊尔人嘴里说出来,你千万不要惊讶,谁让咱钱多啊!</h3> <h3></h3> <h3>  博卡拉珠宝店里最受欢迎的似乎永远都是中国游客,这么煽情的话只说给咱们听。</h3> <h3></h3> <h3>  看到这样排山倒海的排比句,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你还好意思不掏钱包?</h3> <h3></h3> <h3>  一块简陋的水泥板,几块砖头,就是乒乓球台,这样的快乐,哥小时候也有过。</h3> <h3></h3> <h3>  4月的地震让尼泊尔那些美好的景物永远留在了影像中,然而,这些淳朴善良的人,上天一定会眷顾他们,就像这个小女孩,我惟愿她平安、幸福。</h3> <h3>  走在加德满都的街头,会莫名感到一种熟悉和亲切,仿佛穿越回自己年少的时光,回到那座生我养我的小城,能依循着记忆找到往日的巷弄,听到妈妈喊我回家的呼唤,见到儿时无忧无虑的伙伴......。</h3><h3> 这种平和知足的归宿感,只有在曾经的少年时代感受过。</h3><h3> 也许,这就是我离开加德满都时依依不舍、回头留恋的原因所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