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不知道是因为天气逐渐炎热还是在一个院子里已经待了近5个月的原因,前段时间很懒,不是慵懒的懒,而是懒惰的懒。慵懒是闲暇之余的一种闲适心情,而懒惰是一种可耻的情绪,是一种病。恰恰很不幸的是我患上了这种病,倦怠、消沉、无聊充斥着每一天。从懒于起床开始,到没有激情的查房、手术,最后倒在床上,结束这可耻的一天。中止了英语的学习,放弃了课题的钻研,唯一能坚持的就是每天饭后强迫自己挥汗如雨地锻炼,也只不过是在精神之外再让肉体变得疲倦从而好入睡而已。之前每天6小时的睡眠可以让我精神抖擞,而现在延长到了7小时、8小时甚至9小时,仍是无精打采。当我告诉Japhleth我的状况后,这小伙子一脸认真的跟我讲“Chinese Food、Chinese Wine”,顿时觉得这小子领悟了人生真谛。其实快乐就是如此简单,不是吗?之前平淡如水的日子也是这样过来的,而我同样在单调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那么多的快乐。Abaijah、Absisi、Esther......,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中,我都能获得自己的感悟和快乐。于是重新拿起了书本和课题,认真而热烈地讨论病人的治疗方案,规划一周的工作,而饭后的锻炼则成了生活的习惯。再然后,得以坐在电脑前,喝着香喷喷的咖啡,放着轻松的音乐,继续以散记来记录心情和故事。</h3> <h3></h3> <h3></h3> <h3> 因为Mulan的故事,黄医生登上了巴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那天门口的保安Daniel拿着报纸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而我也从之前他口中的Boss变成了Dr Huang。小家伙门诊随访的情况不错,相信随着疾病的治愈和营养的补充,她应该能够恢复得更好。门诊那天Japhleth指着病历封面上的“Mulan Solomon”对我说,应该由我来写上这个名字而不是挂号室的工作人员。其实对于自己而言,当这位母亲让我为她女儿取名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开心,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后连篇累牍的报道宣传。毕竟这只是一名医生的本职工作而已,小家伙能够活下来,就已经是对自己工作最大的奖励了。</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上个星期参加了巴新的第53届全国医学年会,感触颇多。这是巴新全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医学盛会,全国各个专科的近1000名医生齐聚一堂。没错的,真的是齐聚一堂,人数甚至比不上国内一个省的专科医学年会。想想去年在我大重庆召开的某学科全国年会,洋洋洒洒数万人,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国家的医学年会规模。但是在这个会上,巴新总理O'Neal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卫生部第一实权人物秘书长Mr Case也出席了会议,由此可以反映出在这个贫穷混乱的国家里医生的社会地位是多么崇高。开幕式结束后,总理就站在吃茶歇的人群中与参会的医生们交谈,没有戒备森严的安保,没有前呼后拥的随员,当然我们也得以获得这张珍贵的合影。</h3> <h3></h3> <h3></h3> <h3></h3> <h3> 三天的大会结束后,就是各个专科的分会场了。我们外科穷,所以不敢到酒店去开会,就在医院背后Medical School的新演讲厅进行。呵呵,开个玩笑,实际上是因为今年年会由外科主办,所以外科医生得以不用缴纳注册费就可以参会,当然也就没有多余的钱去租用酒店的会议室开会了。说是新演讲厅,还没有国内学校的一个阶梯教室大,条件也极其简陋,扩音器是坏的,投影仪时不时出点毛病,而且中途竟然停了两三次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全国各地的外科医生都非常认真的参会,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各地的医生们纷纷上台展示他们工作的成果和经验,作为莫港总院外科的一份子,我也大起胆子讲起了PPT,自我感觉还是蛮好的,对得起将近2周的准备工作。在PPT中,我介绍了我们的医院和科室,后来Benjamin告诉我,不少医生对我们创伤方面的优势很感兴趣,甚至有医生想到我们医院来学习,这也算是扬我院威,扬我科威了吧。在PPT中,我还讲了我和Mulan的故事,这次大会的主席,莫港总院的大外科主任,巴新卫生部负责发放医师执照的Dr Liko率先鼓起了掌,也算是作为同行对我工作的肯定吧。</h3><h3> 通过参加年会,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巴新医疗现状的了解。就我们外科而言,全国注册的外科Consultant医生只有80多个,这已经包括了所有的专科。莫港总院是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拥有14名外科医生,大部分的省医院只有2到3名外科医生,而Hela省在2009年才拥有了第一名外科医生,至今也才只有2名外科医生。你也想象不到一家省级医院只有13张床位,1张ICU床位,4张外科床位,4张儿科床位,4张内科床位。因为缺人缺药缺物质,巴新全国2016年取消了697台外科手术,不要觉得只有几百例,它占了全部手术的26%。这意味着在巴新,每4名需要手术的病人中将有1名失去手术机会。这还只是纳入了统计的数据,如果加上没有统计到的病例,这个比例将会更高。听完这些数据后心里其实是很沉重的,到巴新之前,只知道这里缺医少药,从没想到竟然缺乏到了这个程度。在我们眼中缺这缺那的莫港总院,已经是其他医院医生心目中的天堂了。作为援外医生,唯有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个国家的医生和病人,才能对得起衣服上的这面国旗。</h3> <h3></h3> <h3>照片中的这个小姑娘叫Taniya Tumbu,今年18岁,就在这个月,她将接受中国政府的资助,远赴中国去进行为期7年的医学学习。走之前,我们邀请她和她的父亲来到驻地,介绍了中国的一些情况。她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也流露出了一点点担忧。因为Benjamin在中国学习了3年,所以我把他介绍给了Taniya,希望能对她有所帮助。在巴新,很多医生已经把中国和他们眼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希望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帮助。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随着两国的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巴新人民接触和了解中国。医疗队员作为“民间外交家”,其实就是一个窗口,开展的是我们的工作,展现的是祖国的风采。</h3> <h3></h3> <h3></h3> <h3></h3> <h3> 在得懒癌的这段时间里,我读完了保罗写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他,在36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四期肺癌,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用笔记录了自己余下的时光。书里面有对人性、生死乃至医疗的探讨,作为病人与医生,孩子与父亲,面对生与死,工作与家庭,信仰与理智,保罗用简朴的文字描述了自己的心理历程。书里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壮语豪言,有的只是一个个平铺直叙的生活细节,作为主人公的他,有恐惧,有迷茫,有期待,有消沉。在各种角色的转换中,最终保罗选择了正视死亡,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用生命中最后的几个月,写下了他对人生的思考。</h3><h3> 在之前,被问及到巴新来的原因,我曾笑着对朋友说,自己已经年近不惑了,却经常感到迷茫,正好换个安静的环境,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其实哪怕到了现在,我也仍然在继续迷惑,毕竟生活不是一成不变,没有一个具体的公式来进行演算,唯有勿忘初心,方得始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