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给学困生一个成长的平台<br></h1><h1> 研讨会上,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各自班里的几个特殊学生,既不学习又不守纪,分哪组哪组不待见,常听说有“万人迷”,他们却成了“众人嫌”。听完后我感慨万端,这样的困惑、这样的无奈,我也是深有体会。<br></h1><h1> 我担任的是八年级语文课,所带班级是全年级基础最差、班级成员的构成较为复杂的一个班。而其间有五个孩子是任何组都不喜欢、不想要的孩子。他们上课的状态当然很差。打瞌睡是常态,清醒的时候就要不自觉地去影响别人。小组长头疼,作为老师的我更是烦恼。小组的学生是有编号的,编号对应学生的得分。编号不同,他们展示评价后所得分数也不同。这五个孩子被分到了不同的组,我给他们的编号都是四号。因为我们是五人组或是六人组,我把他们编为5或6号,可能会伤及他们的自尊,他们敏感的心灵是会很受伤的。<br></h1><h1> 这五个孩子当中有一个很特殊,他其实是个挺机灵的孩子,只是后来成了“手机控”,变得萎靡不振,每天上课昏昏沉沉、毫无生气。一次课堂上,我让学生视展示、质疑或投入度等情形,自己上去加分(对应自己的编号加分,编号是几号就加几分)。当有一个孩子质疑之后忘了加分直接回座位时,只见这个“手机控”摇了摇头,又“哎”了一声,“嗖”一个箭步窜上讲台给刚才那孩子加上了分。我当时就一喜,情不自禁地给他竖了大拇指,于是看见了他羞涩的笑容,虽然我们俩都没有说话。下课后,我郑重地告诉他:“以后由你给同学加分,一定要认真倾听、细致计算、工整书写,绝不允许出现疏漏。”他自信满满地说:“请放心,没问题!”以后的课堂,他特别投入,关注着课堂上每个环节,生怕少加或错加了分,再也没有昏昏欲睡的时候了。<br> 以前对于班里几个跟不上课堂节奏的孩子,我都是在别的孩子合作交流时,抓紧时间给他们布置点任务,看到谁不在状态,就提醒暗示,努力使他们不游离于课堂之外。可我发现我一节课很累很忙,而他们几个多有干坐着的情形,总是在我安排任务后才开始干点什么。后来,我就将这五个同学组成一组,座位不变,安排学习任务时,他们五人组另外安排。让那个给同学加分的孩子当他们的组长(当然就不用再给全班同学加分了)。他当上小组长之后,每天上课前就将本节课任务写在黑板上。这个任务都是基于他们现有的基础和学力布置的,如完成字词练习、抄写名言警句、美文片段,默写古文古诗等。上课铃一响,五个人一同开始,谁先完成就自己上去加分,五人组按完成的速度分别得5、4、3、2、1分。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被激发了出来,有时候还没到上课时间,这五个孩子就进入战斗了。速度分加完之后,他们先自批自改自纠错,而后由小组长检查,再评,最后各自将错误写在黑板上,五个人共勉。二次加分加的是纠错分,找出的错误越多加的纠错分就越多。可能有老师要说,那要是他为了加分故意写错再纠呢?这个尽可放心。第一,我的孩子我是相信的;第二,即使他们有一点点小私心,那又如何?那不正中我们老师的下怀吗?纠错哎,他愿意花心思研究对错,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当回傻子又如何?为什么不成全他呢?<br>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孩子分别属于两个组,一个是按座位隶属班内的学管小组,但他们很少参与本小组的活动,也就不会给本组带来什么损失;另一个是五人组成的竞赛组,五个孩子虽不是坐在一起,但时时都在竞争,通过自己的竞争所得为各自所在的学习小组加分。<br> 读到这里,可能有老师要说,这算什么呀?是啊,这不算什么!我所做的只是借新课改小组合作的形式践行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仅此而已。其实,这样的做法也并非我的专利。我想我们好多老师都这样去做过或是正在这样做。记得我校一位老教师,他曾经让他班最差的、最能惹事生非的一个孩子安静地在他的课堂上练字。三年下来,这孩子的识字量增大,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而更让人赞叹的是他练成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为他以后走军校从事文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笔好字成为他一生的财富。<br> 还有的老师会说,孩子这样每天写每天抄,枯燥死了!是的,您说的没错。单一的形式,固定的内容,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厌倦懈怠,从而再次坠入厌学的深渊,怎么办?这就需要求教同仁们的锦囊妙计了,这才是我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br> 课改之路艰辛,可仍需一如既往的前行。我考虑该换换方式,特别关注一下他们了。以前,我常会在他们自己上去加分或者板书自批自改找到的错误时,给他们点个赞或以其他不影响别的同学的方式肯定、鼓励他们,今后我会试着在其他孩子合作学习的同时,把五个孩子揽到我身边,或是让他们读课文、背小诗、释成语,或是我给他们朗诵美文美段,讲讲有哲理的故事,或幽默或机智,让他们感受诗文的乐趣、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或者给他们每人发个小纸条,有鼓励的警语也有小测试,题目都预设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只有一个题。目的不在测试,而是在测试之外……我想这种短暂的交流将会让我们的情感距离更近,将会让我们彼此的心更暖。还有,我设想给他们“一亩三分地”,让他们在黑板上完成小组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样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展示是否会让他们在课下就下功夫去练习、记忆呢?<br> 也许有老师要说,风水轮流转,小组长也该换着当,这样会培养每个孩子的责任感、自控意识啊。好吧,接受,谢谢!一定又会有老师问,他们跟不上进度,就这样永远掉队吗?问得好,一语中的。我想,如果他们某一节课参与了座位组的学习活动并积极表现、展示,我会给他们加上其他孩子双倍的分数,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想让他们小步快跑逐步提高,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之后,尽快加入本组学习。这里我举一个教学案例,在我们学习汪曾祺的美文《端午的鸭蛋》时,在同学们“品味鸭蛋”,赏析汪老平实却极富韵味、充满童趣又不失幽默的语言时,在教室里争辩声、朗读声声声入耳时,尤其是在一位同学将“筷子头一扎进去”读成了“筷子一头扎进去”全班同学笑得几近“人仰马翻”时,这个五人竞赛组的组长被这样的课堂气氛深深感染,他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居然是那么自然的打开此文,专心阅读。可见他们已经尝试着跟上全班的进度,融入集体的学习之中。<br> 就现阶段而言,试行这么一段时间之后,这几个孩子竟成了每个组的宝贝,大家都不再嫌弃他们了。不仅不嫌弃,而且还不时地提醒他们,鼓励他们,感谢他们给小组加分。而他们呢?由于所做的是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事,所以,对组内同伴的“善意的督促提醒”欣然接受,甚至报以感激之情。小组里的同学或是出于加分的“功利”思想,或是真心为他们的成长进步而高兴。总之,五个孩子脸上洋溢着自信,学习充满了干劲,每天上课他们的投入度甚至比其他孩子还要高。可以说,是小组学习,竞争合作,让他们拥有了责任感、自豪感、成就感,真正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br> 不过,虽然这几个孩子每天都有收获,可是,作为教师的我,面对还要迎接考试的他们,我在为他们终于不再整节课梦游而暗自欣慰之余,仍心有不安:毕竟这几个孩子短时间内还无法跟上全班的进度,这个问题让我倍感困惑和纠结,望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点迷津。(此文于2017年初发表在“乌兰察布教育”杂志和“乌兰察布教育”微信平台上。)<br> <br> <br> <br> <br> <br> <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