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月 车行万里 难忘新疆行 九

黑夜寂静

<h3><b>  7月9日早10:30分,我们步入和田县博物馆。</b></h3><h3><b> 大厅摆放的硕大青铜壶与和田玉原石颇吸引眼球。</b></h3> <h3><b>  到和田是被著名的和田玉吸引而至。但当看过博物馆后,被和田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b></h3><h3><b> 和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真实再现了历史上和田地区灿烂辉煌的手工纺织技术、陶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佛教圣地所蕴藏的佛教文化。</b></h3><h3><b> 和田是新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重镇,有各类文物遗迹156处之多,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b></h3><h3><b> 正因为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我们不敢小觑这面积不大的县级博物馆。</b></h3> <h3>  古代和田是中外经济文化的荟萃之地,考古发掘的成堆铜钱足以证明当时和田的繁荣昌盛。</h3> <h3><b>  唐代的人首牛头陶水注,如此精湛的陶土技艺让人叹为观止。</b></h3> <h3><b>  北朝的泥塑佛像,传承至今,依然栩栩如生。</b></h3> <h3><b>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尼雅遗址出土的。于魏晋时期织造。</b></h3><h3><b> 这是用于护胳膊用的。锦为蓝色,以蓝、白、绿、黄、红五组色彩经线和两组纬线交织而成的经二重平纹织物,绣有良禽瑞兽,以两蕾一花为间隔,在花纹中绣出汉字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b></h3><h3><b> 且不论织锦技艺的高超和精湛,奇就奇在,魏晋时代的人如何预知,1700多年后的今天&quot;五星出东方,就能利中国&quot;呢?这是否应了天佑中国的箴言。</b></h3><h3><b> 据说,这款织锦是镇馆之宝。</b></h3> <h3><b>  在唐代,和田就有了吐蕃文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跨入文明的标志。</b></h3> <h3><b>  在尼雅遗址中还发掘出汉文木简。</b></h3> <h3><b>  和田的绘画艺术渊源流长,尤其是佛教壁画,木板人物画,雕塑艺术等都具有中西合壁的特征。</b></h3> <h3><b>  此为五代时期的单耳带滤陶壶。壶上精美的纹饰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特点。</b></h3> <h3><b>  徜徉在历史长河积淀的文化氛围中,不觉一小时过去了。</b></h3> <h3><b>  11:30团队前往核桃王树的故乡,和田巴格其镇卡拉瓦齐村内。</b></h3><h3><b> 路上维族百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律鹅黄色,格外引人注目,房前屋后均有绿植和鲜花💐,街道干净利落,充分展示了维族人热爱生活,喜鲜爱美的个性魅力。</b></h3> <h3><b>  街面随处可见的四轮摩托,基本都是维吾尔族衣着鲜艳靓丽的女人驾驶,这也成为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h3> <h3><b>  进入景区,一条长长的甬道搭建着葡萄架子吊着绿色尚未成熟的葡萄🍇,虽然进园前,工作人员说这里的水果随便品尝,只是不能携带。可是随眼所见,确有葡萄、核桃、李子、葫芦等瓜果,可惜并未成熟,所以是可近观不可嘴尝,否则会酸掉大牙。</b></h3> <h3><b>  核桃王树有这许多葫芦(福禄)相随,难怪能历经几百年,直至千年。葫芦沾了核桃王的仙气,也旺盛茁壮,相依相随。</b></h3> <h3><b>  黄澄澄的李子树,生机勃勃却不熟。</b></h3> <h3><b>  核桃王近在咫尺,高大伟岸的身躯已在世间经历了560多年的历史,元代就在这儿扎下了根基。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枝繁叶茂,依然挺拔屹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b></h3> <h3><b>  景区内,幽静典雅、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商店,游客无几,两位维族女人席地而坐,聊得正欢。</b></h3> <h3><b>  14:20一行人进入和田巴格镇觅食,一条街不长,却家家都是门店,不少居民在自家门前忙活着生计。</b></h3><h3><b> </b></h3><h3><b> </b></h3> <h3><b>  16:30分终于进入著名的和田玉籽料大卖场,可能是因为太热,抑或是因为早早已开过市,这会儿没几个游客,甚至买家寥寥,商家基本在做收摊的准备。</b></h3><h3><b> 到此一游的每个人都盼着到和田河撞个大运,亲身体会河中寻玉的快感。可一见那滚滚浑浊的河水湍急,不知深浅,没有一人敢试着探险,去寻那根本无望的玉石。宝玉人皆爱之,饱饱眼福便是。</b></h3> <h3><b>  剩余的摊位上,散放着不少玉石,随手抓起一块小小玉石,弱弱的探一价,动辄3—5千起,不敢还价,转身便走。毕竟玉这行水深,尤其和田玉已被炒成天价,又不识庐山真面目,还是眼观手不动为妙。走马观花一遭,涨涨见识足矣。</b></h3> <h3><b>  到了和田,不捡玉石,算是白来。一行人顶着烈日在玉石市场周边干涸的河床寻觅白色的、形状周正有点玉样的石头,怀揣着万里迢迢带回家中,也不枉到此一游小有收获。</b></h3> <h3><b>  7月9日下午16:20返回和田地区,到大巴扎溜达一遭,探探当地风土人情。</b></h3> <h3><b>  这是住宿附近一家做玫瑰囊有名的商铺老板,她忙于应付生意,躺在摇篮里的婴儿饿的直哭,大她几岁的小姐姐,将自己吃的饭填到她嘴里,当娘的无暇顾及,似乎已成习惯。不忍让孩子饿着,让老板先给婴儿喂奶,婴儿一含上奶嘴即破涕为笑,真是饿了。做点生意真不容易。</b></h3> <h3><b>  7月11日,离开和田往沙漠公路进发。</b></h3><h3><b> 沙漠公路南起和田地区民丰县,北至巴音郭楞地区轮台县省道165,南北贯穿塔里木盆地,全长522km,其中穿越流动沙漠段长446km。</b></h3><h3><b> 沿途可见奇异的沙漠景色。中午近12点,车至塔里木沙漠公路石碑前,又遂了一个久存的心愿—与塔里木盆地亲密接触。</b></h3> <h3><b>  龟裂的塔里木沙漠之路,无声地诉说着它背负的重任。这条公路承载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和运输的重任,同时为国内外游客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奠定了基础。</b></h3> <h3><b>  在公路上设置的励志标语牌醒目抢眼。"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对维护沙漠公路绿植管理人员的讴歌,还是对设计开发荒漠公路建设者的赞美👍,抑或是对油气勘探开发的石油工人的称颂。总之,一句话囊括了在沙漠中辛勤奉献所有人的精彩人生。</b></h3> <h3><b>  在尚未踏入沙漠腹地前,总认为沙漠是无边无际的苍茫,缺水干旱无绿植,风狂砂迷,环境恶劣,心理已提前做好与荒漠的风沙抗争的准备。</b></h3> <h3><b>  深入沙漠腹地颇感意外,绿植在沙漠中郁郁葱葱,形成保护公路不被风沙淹没的绿化带。原以为这是顽强倔强的野生植物滋生自长。</b></h3><h3><b> 听介绍后才知,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降雨量仅为25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是150倍。沙漠公路绿化工程于2003年开工,利用沙漠地下水,栽种红柳、沙枣等耐旱沙生植物,全长436公里,采用滴水浇灌技术,每约2公里设立一个浇灌增压站,长年有护林员管理。苗木栽植总量达到1800余万株。被誉为"沙漠绿色走廊"。</b></h3><h3><b> </b></h3> <h3><b>  在沙漠公路上,共有108个这样的水井房,一般是由一对夫妻看护。他们要抵御高温差,强日照,极干燥等极端的生存条件,与流动的风沙作战,每年仅灌溉养护生态林的投入就达2000万元。</b></h3> <h3><b>  我们造访了098号水井房。</b></h3> <h3><b>  不大的房间很简陋,一桌一床,一条小狗,构成水井房人员的所有生活。在无边的沙漠中,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们要忍受难耐的寂寞,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工作,连日常生活用品及食物,都要由公司派车统一采购后,分发到各个水井房。</b></h3><h3><b> 而这个房点,仅剩下一位女人和一条小狗相依相伴,她丈夫由于身体不适,已先回老家。很难想象,在浩瀚的沙漠中,她如何应对孤独一人面对无数困难的局面,而她回答说,有小狗🐶作伴。就这么简单。</b></h3> <h3><b>  走进沙漠深处探寻千年胡杨树,突然大风扬起沙子,遮天蔽日,扑面而来。</b></h3><h3><br /></h3> <h3><b>  与魅力胡杨相遇,就得付出受风沙惨虐的代价,包裹严实的同行人,带着墨镜观景,忒不容易。</b></h3> <h3><b>  散落在沙漠深处的胡杨树,有的成群挺立,有的单个独处,有的遥遥相望,有的相拥相携,有的绿荫环抱,有的枝桠横斜,千姿百态,苍劲秀美,婀娜多姿,不一而足。</b></h3><h3><b> 它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它以三千年悲壮,抚慰沙漠贫瘠和荒凉;它以三千年时光,诠释生命价值和倔强;它以三千年厚重,博取世人膜拜和敬仰。</b></h3> <h3><b>  沙漠腹地风光旖旎,原指望夜深之后,酷热散去,风平沙静,一行人深入沙漠腹地,躺在高高的沙堆上,遥望星空,进入冥想状态,诗和远方的境地何其诗情画意。</b></h3><h3><b> 入夜后,出门一遭,却遭遇铺天盖地蚊子猛烈"轰炸",全身布满黑丫丫蚊子,驱之不去。原以为蚊虫欺生,可定睛一看,店铺老板也不能幸免。吓得我们抱头鼠窜,冲进住地,再不敢作浪漫之梦。</b></h3><h3><b> 早上出门,蚊子一只不见,无奈夜已过去,只得悻悻蹬车回返原点。</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