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谈林黛玉之仙遁

雨霖

<h3>87版电视剧红楼梦 陈晓旭饰演林黛玉,本文图片下同</h3> <h3>话说这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降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降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即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竞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日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恩,故甚至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h3> <h3>这便是林黛玉的前世了。林黛玉下凡投胎至林家,居于扬州,其母为贾母最疼爱之女贾敏,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籍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未久。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见她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使她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h3> <h3>怎奈黛玉之母贾敏病逝,其父看其幼小孤单,遂让其私塾老师贾雨村,陪送其到外祖母贾母处,贾母也派人来接黛玉,进了荣府后,贾母对黛玉万般怜爱,把黛玉和其孙贾宝玉同样看待,寝食起居,一如贾宝玉。宝黛二人亲密无间,日则同行同吃,夜则同息同歇,真是言和意顺,青梅竹马。</h3> <h3>且看神瑛侍者化身的贾宝玉眼中的降珠仙子林黛玉是怎样的</h3><h3><br /></h3> <h3>两湾半蹙蛾眉,一对多情杏眼。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皎光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初见就说 这个妹妹我好像见过,莫非还记得仙界的木石前盟。</h3> <h3> 不想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容貌才学似在黛玉之上,又比黛玉大得上下人之心。因此林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h3> <h3> 以此爱情故事为主线,上演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因黛玉的前世是降珠仙草,我理解为一种绿色长条叶子,结着红色类似珠子般圆形果实的仙草,降即红色,脂砚斋曾说 降珠即血泪凝成,应是曹大师结合自身的遭遇,用血泪精心幻化塑造的人物,在书中降珠草乃是仙界幻化下凡的黛玉,所以黛玉身上的仙气,就不是凡胎俗人可比的了,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就似曾相似,这段缘分前世已定了,他还像在仙界般的呵护喜爱着黛玉,偏偏黛玉多心,一次去探宝玉,因丫环心情不爽懒于开门,正好又听到了薛宝钗和宝玉在房内的说笑声,吃了闭门羹黛玉不禁悲从心生,啼哭不止,曹大师是这样描写这段的,第26回,黛玉心想。就恼我到这步田地. 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h3><h3>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h3><h3>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h3><h3>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h3><h3>这黛玉只一哭就有这样的动静,如果有一天命丧黄泉又会怎样呢? </h3> <h3>纵观历史各节段的后续红楼梦,正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谶语,无人能补齐残失的那片天。狗尾续貂也好,虎头蛇尾也罢,更有胡编乱造者又补续了许多红楼后梦,红楼新梦红楼又梦等等近百部之多。其实,针对黛玉之亡,曹大师在前五回就已明示,黛玉下凡还泪,泪尽而逝。80回后迷失,众人纷纷在逝上编出了许多故事,大致有四种,一,气病身亡,代表作高颚,并补出在红楼梦中,并称 曹雪芹 高颚著,这种版本广为流传,被大多数人接受,二 投水沉湖说 三 因赵姨娘 贾环等人下毒而亡 ,四再嫁北静王,忧郁而亡,我们先来看看高颚著的续梦</h3><h3><br /></h3><h3> 高颚的身世曾在冷香丸与薛宝钗之死中已说过,在此不再多说,</h3> <h3><br /></h3><h3> 《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稿不明原因遗失后,一直以一种残缺本的形式流传。直到曹雪芹死后近三十年(1791年)才出现了高鹗与程伟元的续本,也就是现在通行本的后四十回。使《红楼梦》能够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世上流传。 若是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续,根本就轮不到高鹗了,除去曹雪芹本人不说,脂砚斋的才学及还看过原稿,就完全可以续写完成,脂砚斋作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合作者和点评者,她还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已和超级粉丝,宁让《红楼梦》残缺流传,也不愿独自删改原稿内容。不续也正是为了让《红楼梦》的原稿,按作者的原意能有部分流传于世,要续,不改则还会被封禁,被毁,所以曹雪芹 脂砚斋就没有必要再续了.</h3><h3> </h3> <h3><br /></h3><h3> 我们现在的普通读者都能看懂曹大师在前面对红楼梦结局的预言,高鹗做为清朝的进士会看不懂看不出吗?当然不是,不但不是,而是他对《红楼梦》的内容知道的太清楚,因为他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他对曹雪芹的原意太了解,所以才不敢按照曹大师的原意去续,因为随着故事即将结尾,曹大师将更加犀利的描写四大家族的毁灭,其寓意直指当朝执政者,但是当时文字狱盛行,一代胜过一代,到乾隆朝达到顶峰,共计一百七十余起。曹大师写书是在乾隆中期,高鹗续书是在乾隆末期,都处在文字狱盛行的时期。当时很有名的文字狱像"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一句话就可以招来杀身甚至是灭族的祸。更何况前书已有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还有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抬头看。双悬日月照乾坤 等这些就够灭九族的了!高颚肯定是不会按曹大师的原意来续的,再说他的续还有可能是在当权者的授意下所作,所以前后矛盾文不对题在所难免,当然他的写作水平和艺术造诣也和曹大师相差甚远。这和他的出生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乏精彩之笔,如黛玉焚稿断痴情,在宝玉宝钗大婚日,黛玉归天,人生极喜极悲的对比写法,也被大家称道,是很多续梦不能达到的,大家不能接受的主要是后续里贾母的改变和王熙凤的调包计,大学都知道贾母是宝黛爱情的保护者,正是因为贾母的护佑宝黛爱情才能在荣国府和大观园日渐发展成熟,不然早在元春省亲,回宫后端午节送给众姐妹和宝玉的礼物就已定下了薛宝钗,欽点了宝钗为宝玉之妻,第二十八回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这点连袭人都能看到,贾母会不明白,贾母不过是装糊涂罢了,不但装糊涂还巧妙的否定了元妃定下的金玉良缘,在接下来的打樵一回里,对张道士说的那番话,就明白告诉大家,宝玉的婚事还需再定</h3> <h3>第二十九回,贾母道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定亲......多么巧妙的否定金玉良缘</h3> <h3>王熙凤是贾母喜爱之人,最会哄贾母,自然是宝黛的支持者,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曾对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对此,甲戌本、庚辰本都有脂评夹批。甲戌本批说: </h3><h3>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h3><h3>庚辰本批说: </h3><h3>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 </h3><h3>接着,"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庚辰本又有批说: </h3><h3>该她赞! </h3><h3>这些脂评说明,(一)宝黛应成配偶,是"贾府上下诸人"的一致看法,这当然包括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在内;贾母说宝、黛俩"不是冤家不聚头",脂批便指出"二玉心事用太君一言以定"(第二十九回);凤姐合计贾府将来要办的婚嫁大事,把宝、黛合在一起算,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第五十五回)尤二姐先疑三姐是否想嫁给宝玉,兴儿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第六十六回)凡此种种都证明宝、黛之应成为夫妻是上上下下一致的看法。后来"岂其不然"是出于他们意料之外的原因。(二)不但"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批书人也逗乐了,故曰"我也要笑"。倘若曹雪芹也为了追求情节离奇,后来让凤姐设谋想出实际上是最不真实的"调包计"来愚弄宝黛二人,那么脂评怎么会写这样的批语,这是不能解释的.</h3> <h3>第二十八回:(黛玉说)"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脂评:"何苦来,余不忍听!"按:此语成谶,故曰"不忍听"。 </h3><h3><br /></h3> <h3>那么为什么众人都看好的一段好姻缘,为何夭 折了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宝玉从军说,宝玉秋天离家从军,黛玉次年春末泪尽而逝。黛玉死时宝玉正"騄駬仍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五十回黛玉灯谜)" ,二是离家避祸说,宝玉离贾府逃避祸事,前面也有端异,如忠顺王家丁上门讨要蒋玉菡等,还有七十八回的姽婳词,在此回贾政让宝玉,贾环贾兰分别做了三首诗,以宝玉写得最多最好,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歌颂的是反清复明的女英雄林四娘,当时有很多清客也在场,会不会有人以此去告发.</h3><h3><br /></h3><h3><br /></h3> <h3>"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h3><h3><br /></h3><h3>清 富察明义应该是看过全本的红楼梦,这是他看过后写诗的感慨,诗后两句告诉我们,黛玉之死与宝玉另娶宝钗无关。明义说,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了的月老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这里说,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可以看出明义对宝玉没有及早赶回,或者黛玉没有能挨到秋天宝玉回家是很遗憾的。使明义产生这种遗憾心情的宝黛悲剧,是不可能像续书中写的那样的。如果在贾府上辈做主下,给宝玉已另外定了亲,试问,起黛玉的"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让她去做宝二姨娘不成?在此他也说了,葬花词是谶语,黛玉表面看是葬花,其实葬的是她自己.</h3><h3><br /></h3><h3>前八十回中屡屡透露出贾母正是宝黛恋爱的保护者,后来只因贾母早死,种种事出非常,才造成了宝黛恋爱的悲剧。第二十五回,凤姐笑道:你快给我们家做了媳妇吧,你想想,便指宝玉道: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玷辱了谁呢?</h3><h3><br /></h3><h3>贾母喜欢宝钗不假,对李纨那种温和贞静的性格也曾予赞扬,但她似乎更偏爱凤姐、黛玉那种能说会道、有棱有角的性格类型。陪侍贾母的鸳鸯不是好惹的,而从贾母那里出来的晴雯也是敢笑敢骂,锋芒毕露。第七十八回贾母对王夫人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们那模样儿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而对王夫人挑中的袭人,贾母则认为"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并不十分喜爱。我们都知道,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贾母挑中晴雯"给宝玉",正暗伏她挑中黛玉与宝玉相配。 第七十八回宝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耒,贾宝玉吟诗时被林黛玉听到,二人推敲诗句时,就有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因为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窗纱是茜纱,所以这里贾宝玉感叹"我本无缘"和"卿何薄命",就有了近乎诅咒的谶语意味,所以林黛玉会忡然变色。这样一来,一个人的诔文变成了两个人的了。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芙蓉女儿耒实是黛玉的耒文.</h3> <h3>宝黛爱情像桃李花开,快要结出果实来了,梦寐以求的理想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不料好事多磨,瞬息间就乐极悲生:贾府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变故。起先是迎春被蹂躏夭折,探春离家远嫁不归,接着则是政治上庇荫着贾府的大树元春死了。三春去后,更大的厄运接踵而至,贾府获罪(抄没还是后来的事)。导火线或在雨村、贾赦,而惹祸者尚有王熙凤和宝玉。王熙凤是由于她敛财害命等种种"造孽";宝玉所惹出来的祸,则仍不外乎是由那些所谓"不才之事"引出来的"丑祸",如三十三回忠顺府长史官告发宝玉无故引逗王爷驾前承奉的人琪官,及贾环说宝玉逼淫母婢之类。总之,事出有因,必有意外祸端。</h3><h3>宝玉和凤姐仓皇离家,或许是因为避祸,竟由于某种意外原因而在外久久不得归来。贾府中人与他们隔绝了音讯,因而吉凶未卜,生死不明。宝玉一心牵挂着多病善感的黛玉如何熬得过这些日子,所谓"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他为黛玉的命运担忧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不幸。 </h3><h3>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她怜惜宝玉的不幸,明知这样下去自身病体支持不久,却毫不顾惜自己,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惟一的知己宝玉。那一年事变发生、宝玉离家是在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就"泪尽夭亡""证前缘"了。她的棺木应是送回姑苏埋葬的。 </h3><h3>"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来时已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往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相所代替;原来题着"怡红快绿"的地方,也已"红稀绿瘦"了(均见第二十六回脂评)!绛芸轩、潇湘馆都"蛛丝儿结满雕梁"(第一回《好了歌注》中脂评)。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垄中;天边香丘,惟有冷月埋葬花魂!这就是宝玉"对景悼颦儿"(第七十九回脂评)的情景。 </h3><h3>"金玉良缘"是黛玉死后的事。宝玉娶宝钗只是事态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宝玉屈从外力,或者失魂落魄地发痴呆病而任人摆布。婚后,他们还曾有过"谈旧之情",回忆当年姊妹们在一起时的欢乐情景(第二十回脂评)。待贾府"事败,抄没"后,他们连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了。总之,作者如他自己所声称的那样,"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耳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没有像续书那样人为地制造这边拜堂、那边咽气之类的戏剧性效果。 </h3><h3>尽管宝钗作为一个妻子是温柔顺良的,但她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治愈宝玉巨大的精神创伤。宝玉始终不能忘怀痛惜自己不幸而牺牲生命的黛玉,也无法解除因繁华消歇、群芳落尽而深深地留在心头的隐痛。现在,他面对着的是思想性格与黛玉截然不同的宝钗,这只会使宝玉对人生的憾恨愈来愈大。何况,生活处境又使他们还得依赖已出嫁了的袭人和蒋玉菡(琪官)的"供奉"(第二十八回脂评),这一切已足使宝玉对现实感到愤慨、绝望、幻灭。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一向人情练达的宝钗,又做出了一件愚蠢的事:她以为宝玉有了这番痛苦经历,能够"浪子回头",所以佚稿中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一回(第二十一回脂评)。以前,钗、湘对宝玉说:"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第三十二回)还只是遭到反唇相讥。如今诸如此类的"讽谏",对"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宝玉,则无异于火上加油,所起的效果是完全相反的。这个最深于情的人,终于被命运逼成了最无情的人,于是从他的心底里滋生了所谓"世人莫忍为之毒",不顾一切地"悬崖撒手",离家出走,弃绝亲人的一切牵连而去做和尚了(第二十一回脂评)。以上部分节选自蔡义江先生的黛玉之死</h3> <h3>二 投湖沉水自杀说</h3><h3><br /></h3><h3> 来源于金钏跳井死后,王熙凤过生日,不见了宝玉,原来宝玉和他的小厮培茗,后改名茗烟骑马去了郊外水仙庵,祭奠金钏儿,回来后,众人皆问,宝玉谎称北静王的一个爱妾去世,去了北静王那里,但没骗过黛玉,黛玉因说道,天下的水原属同源,随便在哪里祭皆可,没必要跑那麼远,有红楼研究者说暗伏黛玉之死,第四十三回,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以及黛玉湘云凹晶宫对诗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等推断黛玉之死沉水或者是投湖,而且还是很有诗意的死总之和水有关,其实这个推断也不通的很,从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耒就可看出.</h3> <h3> 出处:第三十七回</h3><h3>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h3><h3> "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h3> <h3>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庚辰侧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庚辰双行夹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h3> <h3>葬花词成谶,试想黛玉葬花尚不忍把花放入水中,她自己又怎能投湖或是沉水呢?来自仙界的降珠仙子,是不会被俗世的污浊所淹没的!</h3> <h3>三,被人陷害药物中毒而逝,来源于马道婆曾请诬婆迷害凤姐和宝玉,后贾府败落,赵姨娘和贾环等乘机让人在黛玉服用的药物中下毒,害死黛玉,以达到惩治宝玉的目的.</h3> <h3>四,嫁给北静王之说,来源于贾宝玉曾把北静王赠给他的苓香串珍重取出来转送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遂掷还不取。宝玉只得收回,红楼梦第十六回.还有人推论,宝玉在祭奠金钏儿时,对家人谎称是北静王的爱妾,实则暗示黛玉,还有因宝玉曾把蒋玉菡送的汗巾交于袭人保管,后袭人嫁给了蒋玉菡等等,有研究红楼梦者据此推断黛玉和北静王婚配之说。而黛玉只爱宝玉,因此抑郁而亡。</h3> <h3>现今广为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接受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因两个作者的身世和思想的完全不同,就各自有了不同的中心:前八十回反复强调的是"盛宴必散",将来贾府"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而后四十回则突出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衰极又兴,完全相反的故事。真正看懂此书的人,是不愿读后四十回的,因为根本看不下去.</h3> <h3>  林黛玉来自仙界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仙气,这些在前80回多次出现,第八回如此写黛玉来看宝钗: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h3><h3>好一个"摇摇"!真是形神兼备,尽得风流,林黛玉此时情态纤毫毕现于眼前。但似乎这"摇摇"二字,又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就像降珠仙草在风中摇摇摆摆,</h3> <h3>在《红楼梦》全书中,前八十回中曾写了20个梦。涉及梦境描写的章回共有二十回之多,在同一回中写两个梦的有六个回目。一个梦跨两个书回的有两次,梦中有梦的描写一次,其余是一回写了一个梦。最长的梦的描写是第五回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长达五千余字。其次为第一回的"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十三回的秦氏向风姐托梦和第五十六回的贾宝玉梦见甄宝玉.......因此我猜想,林黛玉的死,也许会出现在贾宝玉的梦中.</h3> <h3>按照前80回的预言,林黛玉理应死后魂魄归位,她从哪里来还到哪里去,她是要回到太虚幻境的。亦真亦假,亦虚亦幻.</h3> <h3>其实祥细的分细林黛玉的《葬花吟》,是不难看出她的死因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末的一条脂评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读《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这条脂评说,批书人如果"身非宝玉",或者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不管你读诗几遍,感慨多深,都不可能批得中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宝玉才能从歌词内容中预感到现实和将来,而领略其悲凉,想到"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想到那时"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倘换作别人,听唱一首诗又何至于"恸倒山坡之上"呢?批书人当然不能有宝玉那种预感,不过,他可以在读完小说中写宝黛悲剧的文字后,知道这首《葬花吟》原来并非只表现见花落泪的伤感,实在都是谶语。所以批书人要"停笔以待",待看过描写宝玉《对景悼颦儿》等"后文"再批。或谓批语中"玉兄之后文"非指后半部文字,乃指下一回开头宝玉恸倒于山坡上的一段文字。其实,实质还是一样,因为如前所述那段文字中宝玉预感到黛玉将来化为乌有,以及大观园将属于别人等等,并非泛泛地说人事有代谢,其预感之准确可信,也只有到了这些话都一一应验之时才能完全明白,才能真正领会其可悲。因此,正可不必以指此来排斥指彼。从"似谶成真"的角度来看《葬花吟》,可以看到,如"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和"他年葬侬知是谁"等等,都是预示将来黛玉之死,亦如晴雯那样死得十分凄凉。但那并非如续书所写大家都忙于为宝玉办喜事,无暇顾及,而因为那时已临近"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时刻,"各自须寻各自门",或者为了自保,也就顾不上去照料黛玉了。"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或者是说,那年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离家不归了。所以她恨不得"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宝玉突然丢失,或是做下了不才之事,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流言也轮到了黛玉。从"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等花与人双关的话中透露了这个消息。此诗结尾六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最值得注意,作者居然在小说中重复三次,即第二十七回吟唱、第二十八回宝玉闻而有感,以及第三十五回中鹦鹉学舌,这是作者有意的强调,使读者加深印象,以便在读完宝黛悲剧故事后知道这些话原来是"似谶成真"的。它把"红颜老死"的时节和凄凉的环境都预先通过诗告诉了我们。"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用以比黛玉夭折,"人亡"则说宝玉流亡在外不归。 </h3><h3><br /></h3> <h3>很有幸的是,就在本文即将结尾之前,冥冥中我总感觉缺失了什么,不得不把此文暂时搁置,前几天在网上搜查,2012 ,13年传闻的红楼梦后28回已经找到,因为之前看了太多后续的红楼梦,又听说这个也是假冒的真迹,报着参考看下的态度来看,没想到,一看之下,大为惊讶,此28回和前80回,天衣无缝,构思匠心独具完美统一,虽然没有脂砚斋的批语,但和她前80回的批语全部对应,如若不是同一人所著,绝不会再找到第二人,当然其语言行文还显粗糙干涩,其中多次出现的扎挣等现代用语让人不解,但28回的基本内容,确如网上所说,这极有可能就是迷失的"旧时真本"《红楼梦》,这将成为此书成书300多年来最重大的事情!结合前80回的伏笔和"脂批",在每回回后对该书的真实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点评。这个本子能够解决几乎"红学"研究中遇到的所有重大难题,包括作者是谁、成书时间、创作目的以及主要人物的结局等,彻底否定了红学家一百多年来的理论,看了这28回本,再去看那些红学砖家的论著,那些不但是小儿科,简直就如小儿过家家,尤其是那些五花八门的续梦,后梦等等,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个28回本,其情节沿用了前80回的一贯风格,即在预料之外,又在情里之中,不禁让人感叹连连,只差曹大师的精雕细凿和润色,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缺少了脂砚斋的批语,脂砚斋是曹大师的超级粉丝,怎可能为别人点评.</h3> <h3>也许这个后28回将敲掉很多红学研究,所谓砖家的学说和饭碗,因此会极力否定其真实性,但是爱好红楼梦的朋友请一定要好好看看,做为一个普通的红楼梦爱好者,我为在有生之年终于能看到红楼梦的全书而兴奋和激动,感谢🙏上苍,我感觉费了很多心血写的这篇文章,似乎已经多余了,但是即然写了,就要一了痴迷红楼梦之心,因为我的想像有很多和后28回,不谋而合!我相信这个是真迹,相信曹雪芹在吴梅村反清复明主题的基础上,加上了自身家族的经历精雕细琢,润色完善,吴梅村的原著立意更加鲜明高深,贾府及贾宝玉象征外表富丽堂皇的明朝,难掩大厦将倾的颓废没落之势,林黛玉暗喻明崇祯皇帝,多疑,尖酸刻薄,小性儿,摇摇欲坠,最后上吊而亡。薛宝钗暗指清王朝,表面端庄大方,实则诡计多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后也难逃悲惨厄运,赵姨娘和贾环是赤眉流蔻的化身,只有看了后28回,才知红楼梦为何只有前80回得以流传,真正懂得红楼梦是怎样成为了不朽的名著......</h3> <h3>现摘露几段网友评论的截图供大家参考</h3> <h3>吴梅村的后28回,影印图片</h3> <h3>林黛玉真正的死法,原著是被颇有心计,超级腹黑的薛宝钗设计,后上吊自杀,玉带林中挂......</h3> <h3>薛宝钗先和宝玉结婚,因两人思想差异太大,宝玉出走,薛宝钗嫁给了贾雨村,先为妾,钗于奁中待时飞,贾雨村表字时飞,娇杏死后扶了正,两人志同道和,都是仕途经济之人,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倒也情投意合,最后贾雨村获罪罢官流放,薛宝钗困病交加,又没有冷香丸来调理,死在了发配的路上,埋在了雪中,金簪雪里埋......</h3> <h3>终结情榜</h3> <h3>谜底揭晓,出乎意料和想像,就像断臂维纳斯,神秘的蒙娜丽莎微笑,是不是残缺的美,让人猜不透的笑,更能摄人魂魄,让人迷恋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