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梅花,因其迎寒而开,美丽绝俗,不与群芳争宠,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因而,中国古人称其为“五福花”。又因具有恬然自处、傲霜斗雪的品格,它与松、竹被古人称为“岁寒三友”。还因具有潇洒处世、坦坦荡荡的风范,它与兰、竹、菊又被古人推崇为花中“四君子”。<br> 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有着“君子”情怀,他们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情操和文化内涵注入到梅兰竹菊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人格追求。因此,在中国古今文人的笔下,便有了太多赞美梅兰竹菊的诗歌词赋。</h3> <h3> 梅花被列为“四君子”之首,并非浪得虚名。梅花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它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被它倾倒,更以它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视为民族的精神而被世人敬重。明代徐常吉在《事词类奇》中说:“水陆草木之花,香而可爱者甚众,梅独天下而春,故首及之。”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咏梅的诗歌词赋数量之多,足以令其他花草树木望尘莫及。咏梅,成为永恒的主题。<br> </h3> <h3> 梅与雪总是相互交融,紧密相连。宋代卢梅坡的《雪梅-其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首诗的前两句,开门见山,阐明观点,诗人认为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看起来没什么精气神,如果雪天里的梅花没有诗文相合,也是非常的俗气。有了诗人这句直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今歌咏梅花的诗词中大量出现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的描写。</h3> <h3>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被视为传春报喜的象征。宋代陈亮的《梅花》:“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诗中“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是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赞美它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唐代齐已《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多自律,先发映春台。”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昨夜一枝开”中的“一枝开”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不住寒气的侵袭,梅花却在雪里凌寒而开,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崇拜。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看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凌寒独自开”,犹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与天地间的花草树木做了比较,梅之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人观赏梅花,常常会陶醉在它的“高洁”。宋代晁补之的《盐角儿-毫社观海》:“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词的前三句集中笔墨赞美梅花,“开似雪”——梅花如雪如玉,碧玉无瑕;“谢似雪”——刚直不阿,保持晚节;“花中奇绝”——与众不同,神韵高雅。梅花高洁清雅的品格跃然纸上。<br> 梅花独特的个性,超凡的气质,引发了历代文人无尽的想象,或借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可谓一片梅花一片诗心,一个诗人一个梅境。<br> 在古今咏梅诗词里有两首词放在一起,细细品读,意味无穷。一首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另一首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这首词后,用陆游的原词牌原题写的《卜算子-咏梅》。同样是咏梅,正如毛泽东自序所说,是“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咏梅》中梅花的形象及词之格调情趣与陆游《咏梅》完全相反。<br> <br> 卜算子-咏梅<br> 陆游</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br>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br>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br>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陆游平生爱梅,一生写有咏梅诗词几百首。他认为,写梅时须得恭恭敬敬,笔端不能留得丝毫纤尘。陆游的这首《咏梅》词,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所欣赏。<br>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宋代王观《江城梅花》有“年年江上见梅花”之句,对毛泽东来说,应是“日日起居见梅花”。毛泽东的《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一反转,令自古以来的咏梅诗词稍逊风骚。<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卜算子-咏梅<br>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br> 毛泽东<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br>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br>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br>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 陆游与毛泽东的两首《咏梅》有相同之处,如描写梅的芳香、高洁、傲霜斗雪的品格。但从词的意境分析,不得不为毛泽东《咏梅》表达出的英雄豪气所折服。反观陆游的《咏梅》,诗人写尽了梅花无比悲凉的意味,抒发的是他孤独寂寞的心境。<br> 毛泽东《咏梅》的自序“反其意”,这里的“意”是意境。梅花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陆游的《咏梅》,全篇重一个“愁”字,毛泽东的《咏梅》,重在一个“笑”字,鲜明的对比,折射出两位诗人经历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的不同心境。如此反差,是由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认识问题所站的高度不同而决定的。<br> 陆游的《咏梅》是在他一生立志抗金、收复失地,却屡遭反对派的排挤和打压,只好把自己寂寞的心情凝聚于孤傲的梅花形象上。而毛泽东写下的《咏梅》,诗人同样是处于困难时刻。当时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际共产主义阵营“老大哥”苏联领导人又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压力,还有世界上的反华势力的围堵,“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国内外环境的象征。毛泽东的这首词托物言志,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表明中国共产党就是那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br> 两首《咏梅》两种意境。<br> 毛泽东的《咏梅》起句就表现出了与陆游《咏梅》不同的胸襟与气势。“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春归”、“春到”词句昂扬,气势挺拔。“已是悬崖百丈冰”,“悬崖”表明环境的险恶,“百丈冰”显示寒威的酷烈,但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梅花在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开放。诗人笔下的梅花傲岸挺拔,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的“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形成了鲜明对比。<br> 毛泽东的词中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只把”二字,足见胸襟坦荡,无私无欲,是“不争春”的补充,境界阔大。陆游的词中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有”二字,强调别有它物可取,唯有自己的气节不变,这是文人的高贵之处,然而也只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与自负。毛泽东的词中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了,悬崖上山花烂漫,原来傲然挺立、一枝独秀的梅花没有丝毫妒意,却隐身于烂漫的山花丛中欣慰地微笑着。“丛中笑”这一笑,笑出了梅花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君子风采,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陆游的词中说:“一任群芳妒”,“一任”二字,有无可奈何之苦,突出个人的孤独无助。“群芳妒”,梅花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达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br> 通过两首《咏梅》词的比较,其高下显而易见。毛泽东的《咏梅》将陆游的《咏梅》局限的小我,扩大到万物欣荣我与同喜的大我,这是中国咏梅诗词的重大创新,是对梅花文化在境界上的高度升华,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重大贡献。因此可以说,在中国,自有咏梅诗词以来,毛泽东的《咏梅》是前无古人的。<br> 咏梅,古今当数毛泽东。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h5><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