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9月,部编版一年级教材在全国全面推行使用,同时它也带着全新的面貌走进了我区一年级课堂。拿起新课本,我们会发现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先识字,再识拼音。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是对传统的回归。</h3> <h3> 部编教材,第一课是“天地人 你我他”这是给孩子人生的第一印象;“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这是对传统汉字的特别感受。这个改变是有意的把汉字摆在第一位。拼音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改变还有一个意图,先认字再学拼音,就是给一年级放缓坡度,让学生从“零起点”变成“有起点”,减少孩子们的畏难情绪。</h3><h3> 9月11日—15日,朱主任和我主要的下校任务是观课议课,我们就把年级定在了使用新教材的一年级和翻转课堂试点班级的五年级。邾城二小一年级有九个班,九位语文老师全身心投入课前准备,制作教具、课件,设计教案,精彩地展示了九节具有研讨价值的课例。开学才一周多的时间,九位老师的课都以第一单元“识字写字”为内容执教。由于出差开会,遗憾的错过了四节课,但也欣喜地观摩了五节有趣的课。</h3> <h3> 9月12日上午第一节课,我们来到一(1)班的课堂。尽管开学才一周多的时间,但孩子们却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显得训练有素的样子,足可见老师这十来天的耐心与细致!姜薇薇老师是一个很有活力的老师,简洁的开课就可以感受到老师扎实的教学素养。姜老师以“对对子”引入,轻松导入课题《对韵歌》,接着出示七个会认的生字,让学生跟着老师读,示范用圆圈圈出生字“对”,要求学生学着老师在文中圈划出会认的七个生字,这也是对学生做批注学习的启蒙。再将生字放入韵文中大声读一读。这种做法也做到了随文识字,识字与学文有机融合。</h3> 在巩固识字环节,姜老师处理得十分巧妙,采用了以下值得借鉴的识字方法:1.将识字与图片结合,如“云”字,姜老师出示了白云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这蓝蓝的天空飘着什么呀?生说:白云。老师顺势引导想象:晴天时是白云,那要下雨了,天阴沉沉的,天空飘着的又是什么呢?生说:乌云。白云飘在空中像一朵朵小花,那还可以说——生接:云朵。巧妙的运用图片,并适度地拓展想象,生字的识记就会巩固加深。2.利用情境图识字。如“雨”,姜老师出示了雨中行人打伞的情境,问:人们都撑起了伞,看来是——生接:下雨了,出示“雨”,指着“雨”字说,“一滴两滴三滴四滴”,哦,原来是下雨了。并适时拓展:有时候下的雨不用撑伞,那是什么雨?生接——小雨。有一天下的雨呀,一下子街道就成了河,把老师的衣服都淋湿了,那又是什么雨?生接——大雨,暴雨(此时我听见有几个声音说:狂风暴雨)。情境图的引入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并且与生活勾连,这样的识记才会永远保留痕迹。当然,课后研讨时还提出可以依情境图拓展,如:下雨了,就要撑起——雨伞,穿上——雨衣,脚上套上——雨靴。<div> 3.依据学生已有经验识字。开篇识字单元很多都是学生会认的,就可以依据学生的经验来识字。如:这些字中你会认哪些字啊?你是怎么认得的?4.依据口耳相传来识字。对于难识或认不准的字就可以采取老师范读、教读、同伴带读等形式重复再认识记。在写字环节,姜老师重点教写“云”和“虫”这两个字。先出示了两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汉字表形的功能,架起字形与字义联系的桥梁。紧接着姜老师让学生观察两个字,引导发现两个字中分别含有一个学过的字“二”和“口”,学生通过辨析识字。更为巧妙的是她还引导学生观察:“二”和“口”在“云”和“虫”中笔画有什么变化?在教新笔画“提”时,她边示范书写边教口诀记忆:起笔重重向右行,轻轻落笔尖一些。书写环节扎实而有效,真为姜老师细致入微地指导叫好!</div> <h3> 第二节课由一(9)班施婷老师执教《日月水火》。听说施婷老师参加工作只有两三年,但她在课堂上依然表现得从容淡定,对待教学也有着新教师的热情和自己的想法。开课初,她充分抓住象形字的特点,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字与图、字与物的联系,感受汉字奇妙的功能,这样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只是在后面巩固识字环节,她的课堂就有种走流程的感觉,她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但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还需深入研读,在落实策略上还需多关注兴趣与儿童的特点。年青的老师可塑性很强,学习积极。在研讨后,施老师马上对她的课堂重构提出了自己修改的建议,这也得到了朱主任和我的大力肯定和鼓励。相信在二小强大的教研团队里她会更快的成长起来!施老师,看好你哟!</h3> <h3> 9月13日上午朱主任和我参加完“翻转课堂”研讨活动后,下午2:30我们准时来到了一(4)班教室。江智慧老师执教的是《对韵歌》,整节课灵动富有生气,将运用图片、创设情境、拓展想象等识字方法在课堂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也许得益于前两天朱主任的悉心指导和集体议课的成果。但更多的来自于江老师对于教学的领悟和魅力。她课堂上识字的方法的有效运用我暂且不赘述,她的课堂让我感受最深,也是我认为做得最巧妙的有三点:</h3><h3> 1.依据识字编排特点,将“随文识字”处理得恰到好处。这篇识字课不是单字呈现,而是随韵文识字,因此识字不能从文本中孤立出来。江老师开课时引出“对韵歌”课题时,就及时的认读“对”字,这是什么“对”?学生说:“对韵歌”的“对”。江老师接着说:也就是“对对子”的“对”。然后适度拓展:我不小心踩了你一下,我要说——对不起,这也是“对不起”的“对”,接着还拓展了“对了”、“对面”。(就是有个小疏忽:忘了把“对”字卡片放回到课题卡片里了。)然后老师示范朗读整篇韵文,说:这篇韵文里哪个字出现得最多?生答——对。这个环节不仅再一次巩固了“对”的识记,还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和感受韵文形式上的特点。当然在这个环节,我觉得老师还可以在整体感知上做足功夫,如可以在听老师的示范朗读后,让学生学着像老师这样完整的读一读,或采取先分句读,再整体读,在放开声音的朗读中让学生经历整体感知的过程。在识字结束后,对韵文再来一次回读,分小组读,让韵文的韵律在迂回反复中由声音游到儿童的心灵!</h3> <h3> 2.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尤为注重音准的教学。第一单元的识字很多都是学生已经会认的字,教师的着力点依然放在反复再现巩固识字上,这似乎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生会认但不一定都读得准。比如,我坐在孩子们身边听课时,听到有几个孩子读“火”读成“hǒ”,还有三声不到位,平翘舌、鼻边音发不准的,这肯定是受了方言的影响。“音准”是否做到容易被老师忽略掉。但江老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如“鸟”字,在学生音不准的情况下,老师说:发音时声音从上往下拐个弯,再由下往上去,注意声音从鼻子里发出。学生掌握了发音的方法,一下子就读准了。因此在无拼音基础上识字,建议老师们多采用范读、教读,给孩子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在听的感受中读准字音。</h3><h3> </h3> <h3> 3.在多种形式的识字中,训练学生的范式表达。江老师的课最让我欣赏的是无论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她都在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和表达的规范。如请学生认读生字时,要求学生这样回答:我会认——;在书写环节训练笔顺时,要求学生说:我会写——。始终把规范的表达融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h3> <h3> 第二节课由一(5)班的隗斌老师执教《语文园地一》。隗老师在“识字加油站”板块,运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快速识记十个数字;书写环节采用编口诀的方法指导书写要领,方法落到了实处。“字词句运用”和“书写提示”板块由于老师之前已经教学过,所以她依据学情,把重点放在学生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巩固上。之后,在集中议课时,对于“语文园地”的教学,我们梳理出了这样的思路:分版块教学时,要依据板块编排的特点来分类教学,在“要求提示语”上重点着力,要引导学生发现“类”的规律,并运用“类”的规律进行适度拓展学习。</h3> <h3> 9月14日上午有三节课,遗憾错过了前两节的观摩,第三节课由一(6)班张菁老师执教《口耳目》,富有朝气的张菁老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然后将课文的情境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了“口耳目手足”的认读。</h3> <h3> 在巩固识字环节,老师采用勾连生活的方法让学生说你想到了哪些词?但此处的教学就显得不流畅了——学生不会说,或者说不出来。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联系生活识记的方法肯定是最有效的,但在这里老师忽视了“口耳目手足”这几个字的特点,这几个字是意思高度凝练的字,有古文字沿用的可能。按照现在的理解一个字实为一个词,如“足”,我们说的是“脚”等,因此让学生扩词记忆显然是要求拔高了一些。我再次翻看了本课编排的特点:一幅富有传统特色的年画上三个天真的儿童,一个站着看花,一个指着花说话,一个闻声跑来。与以往教材编写不同的是整体呈现,而不是将身体部位各自独立呈现。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后习题是:说说我们的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我认为教材做这样的编排是让学生了解身体各部位名称和作用的同时,更在用一种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人依靠自身优势和力量改造世界的认同感和自信感!这个主题的升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但我们可以在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身体部位的作用,如:我们的身体都是宝,我们用口来________(干什么?)类似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自身的神奇和智慧。朱主任后来将这种方法归纳为“识字与说话相结合”,联系生活,融入表达。</h3><h3> 至此,我们梳理出了六种有效的识字策略。我建议老师们:哪种方法更有效,必须结合汉字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还要关注文本呈现的体例方式,合理的选择,尝试运用。</h3> <h3> 如何使用一年级的部编教材?通过一周的课堂观摩,我们走进了课堂,与老师们一起亲历教学的过程,在困惑中追问,在反思中梳理,在碰撞中磨合,在研讨中归纳,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收获……老师们收获满满,我们也幸福满满!一路走来,我感受了老师们的执着!感受了朱主任的风范!更感受到了教研人的正能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