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中稿

云绕山峰

<h3>  那一年,小李因为会写被借调任乡秘书。 两年多了,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只会埋头苦干,不会抬头“看路”;“一根筋”,阿谀奉承一点不来;“闷头闷脑”,稿子写了也用了不少,报纸上却未留下只言片语。</h3><h3> 还是张乡长惜才,告诫小李,发狠学,文章见报才是“硬功夫”;工作做得最好,缺乏宣传,等于白做。还暗示他,当秘书成长快,容易提拔。</h3><h3> 小李懂得珍惜,为张乡长鞍前马后的,从不叫苦。</h3><h3> 张乡长下村有自行车不骑,常将袖口与裤脚卷得高高的,尽走田间地头的小道,以便摸些实情。而小李不习惯挽袖扎裤,长年鞋袜不脱,如同一副城里伢子的“派头”。为此,张乡长教育小李,当乡干部要有朴实亲民的作风。</h3><h3> 小李佩服张乡长近民。曾两次写过张乡长人物通讯的稿子,可每次投稿却石沉大海。</h3><h3> 一日,张乡长向小李下了硬任务,年内,要有文章见报,哪怕上个“豆腐块”。其实,小李比张乡长还苦恼,县里“两办”有通讯报道任务,年年考核此项失分,与先进擦肩而过。</h3><h3> 时下,乡里“三冬生产”热火朝天。</h3><h3> “今天,去上片山塘施工现场跑一圈,督查一下,你掌握些情况,向上报报信息”,张乡长心里装着大事,还处处替小李着想,小李很受感动。</h3><h3> 全乡几十口山塘维修加固,几乎在晚禾收割后同时开工。“冬修”是重头戏,县里反复强调,要保质保量如期竣工。验收合格后,每口山塘可补助一万元现金。</h3><h3> 千方百计将补助资金争取到位,唯此唯大。因为做涵管维护、护坡加固及部分沟渠疏浚等项目,没有机械作业,虽然按受益村民户统筹投劳,但购买炸药、水泥、砂石等材料什么的,需要那笔钱。乡政府财力有限,这几十万元补助资金,不亚于一组天文数字。这是塌不起场的“戏”。</h3><h3> 来到横头岭山塘工地,见到民工挑肩磨担,与用硪夯土“嘿嘿”声那个热闹场景,张乡长脸露笑容。忽然,他蹲下身子,用锄头刨开一处刚夯过的泥土,竟然扯出一把冬茅草。那脸笑容,立刻凝固。</h3><h3> 这还了得,找来村干部后,召开现场办公会,即查即改。可是,第二天,再去检查时,发现类似问题依然存在。</h3><h3> 张乡长指示小李,以乡政府名义拟文,予以全乡通报批评,实行限改,否则追责。</h3><h3> 通报下发后,张乡长问小李情况如何反馈。小李说,向县里“两办”报送信息呗。</h3><h3> “也可报道报道嘛!”张乡长补充说。</h3><div>当晚,小李整理出信息,大意为冬修水利应重视与注意的几个质量问题。</div><h3> 第二天邮寄上报。不几日,信息被县里《简报》采用并转发。张乡长十分高兴。</h3><h3> 于是,小李将该信息誊写上稿纸,并审签后投了市级报社。由于邮寄投稿,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事小李都快忘记了。</h3><h3> 忽一日,从县上开会回来的张乡长,阴沉着脸对小李说: “李秘书,你捅娄子了”。小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h3><h3> “我叫你写正面报道,你却将那个'质量问题'信息,原封不动搬上了报纸,对县里造成负面影响了!”张乡长悻悻然地说。</h3><h3> 原来,邮寄市级报社的那个稿子,被该报《读者来信》栏目采用。乡里报纸投递比县里慢半拍,等小李拿到报纸一看,头都大了。中稿如同“中邪”,以前投的稿子一字未用,这次的稿子却一字未改全用上了。 </h3><h3> 张乡长说了,全乡山塘维修加固补助资金已被县里取消,都是那个稿子搞塌场的!</h3><h3> 这组“天文数字”的“好戏”,竟塌在小李这个秘书身上了。</h3><h3> “我……我……,张乡长,还有补救办法么?”小李怯怯地说。</h3><h3> “这样吧,你去报社,设法收回影响,我再向领导汇报,看能不能讲清楚。”张乡长关键时刻是体贴下属的,望着张乡长温和的脸,小李甚为感激。</h3><h3> 小李立刻打点行装,拿上刚领到手的90元月工资,“风尘仆仆”来到报社。</h3><h3> 找到专栏责编,责编说: “这篇文章与补助资金没关系的。”</h3><h3> 责编将小李带到总编室说明情况,没想到,总编室那个何主任,是个老乡。小李如同找到颗“救命草”,一五一十将情形告诉他。</h3><h3> 何主任却轻松地说: “县里我有熟人,我挂个电话过去,讲清楚这事,你就回去吧。”</h3><h3> 小李急忙说: “千万别这样,我们张乡长说,这事没办成,就不要我回去。” 小李恳求他帮上这个忙。</h3><h3> 何主任想了想说: “办法还是有的,关键看维修加固的质量问题,整改好了没有。还有,全乡要按要求全面竣工验收。这样,才能正面报道。否则,报社也担不起责。”</h3><h3> 小李挂长途给张乡长,说明报社意见,对有问题的塘坝,要查漏补缺,确保全乡所有山塘,维修加固工程项目质量万无一失。</h3><h3> 张乡长还是那句话,问题冒解决莫回去。并安慰小李,别性急。乡上组织力量逐项目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h3><h3> 有了上次“中稿”那个漫长过程的教训,小李干脆在一家面包铺的楼上,开了个3元一晚的客房。忍受着面包铺里没日没夜的噪音,躲在屋子里写稿,修修改改,弄出了个象模象样的新闻消息稿。</h3><h3> 等到全乡的山塘维修加固项目全面竣工验收后,小李才拿出早已盖好公章,签具意见的稿子,来到总编室。何主任见稿子上有乡政府的审签意见,立即列入审稿程序。</h3><h3> 编辑稍稍润了色,根据稿子原意,加了个“掘堤三尺查漏,确保质量补缺”引题。将标题改为: 某县某乡冬修水利全面告捷。</h3><h3> 就这么两三下,那稿子竟“出落”得如少女般“亭亭玉立”。</h3><h3> 小李回到面包铺楼上。那些烧锅炉、搅拌面团、三轮车出进、老板吆喝和烤箱金属撞击声,仿佛显得十分柔和,如同一首催眠交响曲。那晚小李睡得特别香。他可能做着一个美梦,这次为县里乡里挽回了面子,说不定回去后还会提个拔呢!</h3><h3> 连续几天,审签手续齐全的稿子,一直停留在总编室那大摞稿子堆上,依序等候。一周后,终于见报。</h3><h3> 小李拿着报纸兴高采烈回到乡政府。碰巧张乡长出差。乡政府办公室里坐着一个陌生人。小李好生纳闷。同事告诉小李,秘书岗位领导已安排人给“顶”了。</h3><h3> 小李苦等着另行安排,未果。张乡长仍然关心小李: “你写报道是有功的。这段时间乡上事多,班子集体研究,另行安排了秘书。你暂回原单位任教一段时间吧。”</h3><h3> 年后开学,小李到一个偏远的村小报了到。那里是初小复式教学,4个年级18名学生,校长教师由小李一人担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