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西北之北-震撼灵魂的边陲之旅</h3><h3>9月4日,也是即将结束北疆游的最后一天。</h3><h3>清晨照例是7:30左右出发,一路上我们都在默默的听取作为185团后代的导游,介绍他父祖两代以及185团振聋发聩的传奇经历。</h3><h3>12:30来到了中哈边境的西北之北边陲哨所,这里以铁丝网为边境线,铁丝网外的哈巴河就是中哈边境的界河,河东是中国,河西是哈萨克斯坦,远远望去,哈萨克斯坦境内,大漠苍凉,不见人影,荒芜死寂。而河东处,林木葱郁,车水马龙,村落有致,一派生机。</h3><h3>午饭后我们参观了“西北第一连”陈列馆,这里的桩桩件件,无不催人泪下:185团未来之前,这里比哈萨克斯坦的现状有过之而无不及,曾是千里戈壁、满目黄沙,人迹罕至。特别是导游说,这里是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之一(另外三个地区为印度恒河、孟加拉湾、南美亚马逊河),进入夏季的6、7月份,这里就是一片蚊海,蚊子每平米达2000多只,蚊子咬死狗,咬到猪撞墙,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当我们身着短袖衣裤、吹着空调还嫌热的时候,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必须穿着长衣长裤,戴着防蚊帽,否则无法生存。而冬天,气温达零下30-40多度,呵气凝霜、滴水成冰,每年降雪厚度均达一米以上。进入春夏,积雪融化,沙随水流,洪涝成灾。</h3><h3>就是这样的自然条件,他们开通了道路、绿化了植被、栽培了树木、种植了庄稼,更守卫了国土。</h3><h3>看看他们的环境、读读他们的历程、听听他们的故事,我想任由你是钢打铁汉,你也会泪涕泗流,他们用青春和生命、用一代、二代乃至子子孙孙,承受了祖国的戍边之重,换来了祖国的日趋繁荣、换来了我们的平安康乐!我会记得他们、每一位游客会记得他们、我更希望祖国会记得他们!!![拳头][拳头][拳头]一</h3><h3><br></h3> <h3>白沙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h3><h3>我想185团的传奇故事,在这里应该都有陈列,可惜我们的旅游巴土未作停留。</h3> <h3>图中文字,绝对是屯边军民的真心表自,</h3><h3>这里蕴藏了一个1988年抗洪守土的真实故事。</h3> <h3><font color="#010101">发展旅游既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又为边境军民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但与他们的付出相比,我觉得远远不够,我们欠他们太多!祖国和人民欠他们太多!</font></h3> <h3>历史将刻下你们的名字</h3><h3>185团一连的官兵们👍👍👍</h3> <h3>这是临近哨所处还未开垦的荒漠,</h3><h3>曾有诗作:</h3><h3>半碗黄沙半碗风,</h3><h3>半是百姓半是兵,</h3><h3>多少将士思乡梦,</h3><h3>尽在万古荒漠中!</h3> <div>难不倒的兵团人,</div><div>摧不垮的军垦魂,</div><div>攻不破的边防线,</div><div>割不断的国土情。</div><div><br></div><div>有如此屯边军民,我想荒漠也会变成诗一样的绿洲!</div> <h3>人定胜天!</h3><h3>何须杯酒释兵权,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改变了当时的内忧,后期的外患!</h3> <h3>让我们重温毛主席这段鼓舞人心的话:</h3><h3> 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将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国家。</h3> <h3>历届领导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批示</h3> <h3>我家住在路尽头,</h3><h3>界碑就在屋后头;</h3><h3>界河边上种庄稼,</h3><h3>边境线上牧羊牛。</h3><h3>这是哨所处的真实写照!</h3> <h3>铁网边界!</h3> <h3>1988年的一场洪水,曾将边界线冲毁,当时的苏联有顺势将界碑向我方推移动向,这将导致我方55.5平方公里国土丧失,是当地军民舍命抗洪、拼死抵抗才得已挽回,此后,185团决定建立一个民兵边防哨所,由马保民和妻子代希香管理,这就是著名的最早的夫妻哨所。</h3><div>马保民有三个孩子,马军武是老大,自成立民兵哨所,他就跟着父母来到了民兵哨所工作。1992年与妻子张正美结婚,1994年和1995年,马保民和妻子代希香退休后,守卫边防的重任就落在了第二代马军武和张正美夫妻肩上。二十多年如一日,他们忠诚的守卫、无私的奉献,终于得到了祖国的肯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夫妻哨所”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了。</div> <h3>这块木牌承载的内涵可远不止这些简洁的文字</h3> <h3>哨所或许简陋,但它却是不倒的丰碑!</h3> <h3>虽然作了纪念,但对比马军武他们,又岂止是仰视才见!</h3> <h3>界河边上种庄稼</h3><h3>铁丝网守望着庄稼的播种与收获</h3> <h3>屯边军民的劳动成果:</h3><h3>秋收在望</h3> <h3>这难道是当年寸草不生的盐碱地?</h3> <h3>铁丝网隔离了陌生,守卫着幸福!</h3> <h3>中华民族守护疆土的决心,具有历史的传统,这也许是185团传承的“左公柳”吧!</h3> <h3>清朝晚期,左宗棠在西征路上遍植杨柳,并写下一首七绝:“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种杨柳,后来被称为“左公柳”</h3> <h3>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许多团场,都有一块墓地,被称之为“十三连”。在这里安葬的大多是劳碌一生的军垦战士。他们或因工牺牲,或病逝而去,但他们无悔。因为,他们毕生的汗水和努力,已化作了万古荒原上的稻浪棉海,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捐躯、无怨无悔的精神和信念,已铸成了天山巍峨的丰碑!<br></h3><h3><br></h3><h3> 至下午近5:00我们才离开西北哨所,经五彩滩到北屯市乘火车返乌鲁木齐。</h3><h3> </h3><h3> 这也许是一篇偏题的游记,但所见所闻却让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让情感喷张了我的血脉,哦不,是他们-屯边的军民,用辛劳编织了繁华,用血汗洗涮了污秽,用生命铸造了疆土,我能不流泪吗?国人不应将他们铭记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