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

马保茹

<h3>感谢聂广涛先生的统筹安排,我多年去大庆和参观王进喜井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不仅如此我荣幸的走访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培黎学校的几位老人家,他们是路易·艾黎创办培黎学校的学生,他们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创业人。在路易·艾黎先生诞辰120周年,来华工作90周年和逝世3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2017年,我完成了这神圣的心愿,心中充满着感激。在此也特别感谢邱冉美会长和刘铁林副会长的支持关注。</h3><h3>下面以图片加图说形式做一简单汇报:2017年9月7日上午抵达沈阳北站,这个车站真是很大。</h3><h3></h3> <h3>沈阳北站大厅内人流穿梭,南来北往,井然有序一片繁忙的景象。</h3><h3></h3> <h3>抵达沈阳后,聂广涛夫妇和聂老的儿子接站后并安排共进午餐。下午来到聂老家,赠送我他亲自签名的乔治·何克所著《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中国》中文版。</h3><h3></h3> <h3>我向他们介绍保定2000年7月我开创《红色之旅》线路的情况和发展,这是保留至今的中国著名书法家熊任望先生为我们书写的旗帜。</h3><h3></h3> <h3>这是聂老家中聂老的工作室,他就是在这里读书和写作的。</h3><h3></h3> <h3>聂老和夫人也常一起整理材料,回忆他们的特殊经历。</h3><h3></h3> <h3>聂老夫妇接待我们,右一是我的堂妹马莉。他们给我们讲艾黎和何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珍贵的历史照片,倾听着那感人的发生在他们身体上和两位国际友人故事,我们共同感受着那超越国界的大爱。</h3><h3></h3> <h3></h3><h3>这是路易·艾黎和他的学生,拍摄甘肃山丹培黎学校“擂台”,其中有聂家四兄弟中的排行老三和老四,和另两位同学。现健在图中排行老三聂广涛先生和张维善先生都享受着幸福的晚年。</h3> <h3></h3><h3>这是聂家四兄弟中的排行老三聂广涛在山丹培黎学校上课的情景。</h3><h3><br></h3> <h3>这是乔治•何克和路易•艾黎救护和抚养了当年被当局追杀一位共产党员留下的四个儿子,小的只有3岁。几年后拍摄于甘肃山丹培黎学校。</h3> <h3>很多年以后,路易•艾黎享受着儿孙满堂的快乐,八十岁生日后全家福拍摄于北京。</h3> <h3>在沈阳度过了美好难忘的3天,感谢聂老家两代人的热情接待,我们感受到前辈的关爱和家人的温暖,也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h3><h3>聂老的儿子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聂老还给我准备了食物,聂夫人还帮我拉着行李送站,我和堂妹恋恋不舍于9月9日11点乘坐沈阳北站火车,奔向下一站中国大庆。</h3><h3></h3> <h3>当日下午6点20分,我们抵达充满现代化风格,完美大气的大庆火车站西站,殷英娣女士的两个女儿,王海和王秋艳接站安排入住用餐等,忙到了很晚才离去。</h3><h3></h3><h3>第二天一早,秋艳陪我们参观铁人纪念馆,这是铁人纪念馆广场的留念。</h3> <h3>秋艳和马莉铁人纪念馆广场的留念。</h3><h3></h3> <h3>参观铁人纪念馆的团队井然有序步入展馆。</h3><h3></h3> <h3>王进喜是我终身崇拜的英雄,走进大庆是我多年的愿望。尤其是几年前在汉中培黎学校同学会的一次纪念艾黎的活动中,我有幸参加,当刘铁林会长告诉我,艾黎的学生是新中国第一批创业者时,我对培黎学校同学会这个群体的老人家们更加敬仰。那次汉中活动我有幸见到了石油战线上的几位前辈,他们曾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和玉门油田工作过,在玉门和王铁人一起工作过。他们还告诉我,其中的不少培黎学校的同学去支援大庆去参加大会战,那时使我对大庆更加向往,更急切想拜见那些石油大会战中,为中国石油做出过巨大贡献艾黎的学生们,那些在火红年代中奋斗的勇士们!</h3><h3><br></h3><h3>这是在铁人纪念馆,我深深鞠躬向铁人,向大庆会战的石油人表示崇高的敬意。</h3><h3></h3><h3></h3><h3></h3><h3><br></h3> <h3>拍下当时会战的一些场景</h3><h3></h3> <h3>为了早出油,在设备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在王进喜带领下,人们用这种人拉肩扛的方式在两米高的台子上安装设备的场面。</h3> <h3>为了防止井喷,王进喜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这个画面感动了我几十年!</h3> <h3>这是当年大庆油田大会战中的五面旗帜,他们是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说是有两位老人家还健在。</h3> <h3>1960年王进喜带领井队打“萨55井”,这是铁人使用过的刹把。</h3><h3></h3> <h3>秋艳陪同我们参观王进喜纪念馆后,还安排午宴招待大家,那是其乐融融的相聚。</h3><h3></h3> <h3>我们到来时,几位老人家已经提前到达,左一孙秉科先生,(左二殷英娣女士,我们在汉中相识)。中间的年轻人是孙老的女儿,右一是陈明录先生。</h3><h3></h3> <h3>这是我们参加聚会的餐前合影。</h3><h3></h3> <h3>1937年6月出生的上海人殷英娣,今年80岁。1949年培黎学校读书,学的是内燃机专业,1953年5月培黎学校毕业,分配到陕北延长油田工作。1961年11月参加石油大会战来到大庆的,先期在女工部工作,组织职工家属5把铁锹闹革命,开荒种粮,解决家属粮食短缺。之后她调到一线的采油一厂四矿从事采油工作,当时她的孩子小,上班非常辛苦,三班倒,经常是下了班又接着学习,参加会战,非常乐观地面对困难,革命加拼命工作作风一直保留着。</h3><h3></h3> <h3>现年84岁的孙秉科先生1953年毕业培黎学校内燃机专业,毕业后进入石油行业一直从事机械工作。玉门油田1201井队司机长。1955年6月调任王进喜所在的贝乌5队井队司机长。这是因为在玉门油田,有一次王进喜打井时柴油机发生故障,井钻停钻影响了进度,情急中铁人来到附近打井的1201钻井队求助,孙秉科几分钟就解了王进喜燃眉之急。王进喜用他的方式表扬孙秉科,狠狠锤了他一拳:“你小子真行”!就这样,几个月后被调入王进喜的井队。在铁人的鼓励支持下,孙先生解决实际问题36件,改进措施72项,是会战指挥部推广的经验。</h3><h3>孙秉科还告诉我:“王进喜是我的大媒人”。当我还想问的更多时,发现老人家转过脸去,我这个慢半拍的人此时才意识到,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孙秉科老人在这个欢快的场合,想到他的恩人、知己的英年早逝,此时他的心里并不轻松…… <br></h3><h3></h3> <h3>这是陈明录先生,我们没有用常见握手的礼节,我拥抱了这位初次见面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家。</h3><h3>1950年到1953年在培黎学校学习机械设计的陈明录先生,今年84岁。毕业后他和他的同学进入了新中国刚刚起步的石油工业,培黎学校的毕业生大都在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等油田。</h3><h3>老石油人艾黎的学生高道南先生这样自豪的告诉我:中国的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有个顺口溜:东北有大庆,西北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培黎人!</h3><h3>1960年大庆发现油田,全国各地各油田来参加的大会战的几万人,来到大庆,缺乏技术人员,陈明录是作为玉门油田技术人员支援大会战来到这里的,他感慨那个年代,他忘不了冰天雪地的日子,为了祖国的石油,他们创造了大庆特色技术和大庆精神。他对我说:“当时我在钻井大队,钻井每钻完一口井,要挪到另一口井去施工,搬家工作很复杂,为了提高效率,我利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夜以继日,用在培黎学校学过的知识,潜心研究,最后研究成功了钻井整体搬家的技术,当时解决了工地实际操作的大问题” 。在采访,我听和他曾经工作过的人讲过陈老那个年代搞了很多创新。肯干,低调,不善言谈的培黎人都有一种共同的风格,如果你一接触,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从内心喜欢这个特殊的群体,真心喜欢上这些培黎人,大庆人,这些可爱,可敬的老人家们!</h3><h3>陈老给我们唱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是我听过最打动人心歌声,那是培黎人,是大庆人用自顽强的生命演唱的中国石油之歌!</h3><h3><br></h3><h3></h3> <h3>餐后告别时,陈雪庆和她的父亲。</h3><h3></h3> <h3>按照我们的计划,餐后我们一起去铁人纪念馆拍照,突然天气有变,考虑到老人家的身体,我断然决定取消计划,这是酒店门前的告别。谢谢陈雪庆为我留下这珍贵的照片。</h3><h3></h3> <h3>大庆真是好大啊!在大庆的大多时间是秋艳陪同的,她的车技很好,短短的几天,她带我们去了特别向往的地方,欣喜地看到浓缩的精华的大庆,也为秋艳安全行驶点赞,也为她的多拉快跑点赞,这几天秋艳为我们行程了几百公里。</h3><h3><br></h3><h3></h3> <h3>这是她带领我们去1205钻井队途中的咨询,大庆油田真是好辽阔啊。</h3><h3></h3> <h3>秋艳和王迎春书记等该井队石油人的合影,她告诉我也是第一次来到1205钻井队。</h3><h3></h3> <h3>我终于来到梦魂牵绕的1205钻井队,与该井队的第二十任党支部书记王迎春先生的合影。</h3><h3></h3> <h3>在1205钻井队队史馆,年轻的王迎春书记给我们讲解中央领导视察的情景。</h3><h3></h3> <h3>年轻一代石油人的背后是创业的1205钻井队的发展历史。</h3><h3></h3> <h3>在1205钻井队队史馆拍摄的图片</h3> <h3>光辉仍在继续,永远活着的王铁人。</h3><h3></h3> <h3>普通的外观,丰富的内涵。</h3><h3></h3> <h3>时代精神与1205钻井队并进。</h3><h3></h3> <h3>不知疲倦的抽油机,带给我太多的美好。</h3> <h3>辽阔的油田,远远望去,面面飘动的红旗和处处的油井。</h3><h3></h3> <h3>这是油田中的另一个井队的井架高高竖起,我仿佛见到了那黑色的石油咕噜咕噜往外冒的情景。</h3><h3></h3> <h3>远处,蓝天,白云和淹没在幅员辽阔中繁忙的石油人。</h3><h3></h3> <h3>在油田我听到了抽油机有节奏的喊着:石油,石油,石油,石油。</h3><h3></h3> <h3>从1205钻井队回宾馆的路上,我请秋艳安排:我还想再见见老人家们。这是在陈明录先生家,我们又一次见面。讲起大会战,讲起为祖国献石油,仍然充满激情,头脑清楚,记忆犹新。</h3><h3></h3> <h3>这位雷耀先生是我见到几位老人家身体最差的一个,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和平和的心态令人敬佩。我很想倾听一下他自己在大会战中战天斗地中的辉煌,但他更多的讲的是王铁人,是当年能吃大苦,一心为国多出油而拼命的那代人。他询问和挂念其他培黎校友的情况,却没有一句谈他自己。这对我来说,不管雷耀老人讲述什么都是珍贵的。从他的曾担任大庆油田公路公司机械大队大队长的职位来说,他身上的动人的故事能少吗?</h3><h3></h3> <h3>我们围绕在老人家身边有一种在家里的感觉。</h3><h3></h3> <h3>雷老的爱人也忙前忙后的招待我们。</h3><h3></h3> <h3>这是在雷耀先生家从窗户往外拍的照片。</h3> <h3>这是离开大庆那天,9月12日,一早王海到了宾馆,拿着一大堆好吃的,姐俩陪我们看抽油机,秋艳给我们讲水管和油井的关系。</h3><h3></h3> <h3>不知疲倦的抽油机分布在大庆每一角落,形成了独特的美丽景色。</h3><h3></h3> <h3>还带我们去了石油馆,这是当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后,原封不动迁移返回大庆的原貌建筑,真是一个奇迹,不说别的,这是运输这一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h3><h3></h3> <h3>石油馆内的参观</h3><h3></h3> <h3>王秋艳这位大庆出生的培二代,大庆二代,大庆一厂规划设计研究所,从事油田地面规划工作,高级工程师。</h3><h3><br></h3><h3></h3> <h3>我为没能见到秋艳的父亲王永奎先生感到遗憾,如果他健在的话是87岁的年龄,他是培黎学校1948年入学的机械专业毕业生,从其他培黎人的讲述中秋艳的父亲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业务精英,曾在培黎学校留校教书,1961年参加大会战做生产调度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在大庆创办学校并担任校长兼书记,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把自己永远的留在了大庆油田。</h3><h3></h3> <h3>石油馆大厅</h3><h3></h3> <h3>石油馆参观后,陈雪庆带着女儿代表他老父亲安排我们共进午餐,餐后秋艳驱车带我们观赏了距离城东几十公里外著名的大庆龙凤湿地,那一望无际中我们看到和感受更多的内涵。感谢培黎学校同学会的老前辈,谢谢培二代!</h3><h3></h3> <h3>来到大庆的我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中国人的腰板是挺着的。</h3><h3></h3> <h3>蓝天白云中的大庆,祥和美丽的大庆。</h3><h3></h3> <h3>大庆小区的楼房各有不同,神采奕奕。</h3> <h3>大庆的街道非常宽敞,与想象中的大庆有太大的不同。</h3> <h3>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就是我看到的大庆。</h3><h3></h3> <h3>坚定美丽的背影中使我们充满着信心,走向大庆美好的明天。</h3><h3></h3> <h3>铁人精神永存!大庆精神永放光芒!</h3><h3>9月12日下午5点47分,当火车驶出大庆东站,窗外的一望无际湿地独特景色映入眼帘。回想此次特别行程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培校人和大庆人两代人的亲密接触,眼里充满泪花......</h3><h3>参加大庆油田会战的培黎校友<br></h3><h3>序号 姓名 备注</h3><h3>1 王定一 担任过大庆油田采油七厂党委书记。已过世</h3><h3>2 张炳奎 担任过大庆市科委主任</h3><h3>3 雷 耀 担任过大庆油田公路公司机械大队大队长</h3><h3>4 李居仁 担任过大庆油田钻井公司矿建办主任</h3><h3>5 王永奎 担任过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友谊小学校长。已过世</h3><h3>6 孙秉科 担任过大庆油田1205 队柴油机司机长,高级技师</h3><h3>7 陈明录 担任过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机械厂厂长,高级工程师</h3><h3>8 韩 瑞 </h3><h3>9 梁正兴 </h3><h3>10 李燕杰 </h3><h3>11 陈明清 大庆油田采油六厂工程技术大队工程师</h3><h3>12 何志文 大庆油田采油一厂车队</h3><h3>13 吴国玺 </h3><h3>14 刘春年 </h3><h3>15 张友树 </h3><h3>16 王兆凡 </h3><h3>17 朱正名 </h3><h3>18 王 哲 </h3><h3>19 罗向林 </h3><h3>20 李 想 </h3><h3>21 张必会 </h3><h3>22 顾承明 高级教师</h3><h3>23 杜秀云 大庆油田采油六厂车队</h3><h3>24 徐田福 </h3><h3>25 李 华 大庆市第二医院大夫</h3><h3>26 殷英娣 大庆中医院机关</h3><h3>27 殷 庚 </h3><h3>28 蔡万和 已过世</h3><h3>29 郭学智 已过世</h3><h3>30 徐 刚 已过世</h3><h3>31 张宝玉 已过世</h3><h3>32 李健本 </h3><h3>33 陈东来 </h3><h3>34 金明道 </h3><h3>大庆之行后,陈明录、孙秉科、雷耀等几位艾黎学生根据记忆提供当年大庆会战的同学名单,培二代和大庆二代也积极配合联系寻找当年参加过大庆会战的“老石油”们,毕竟年代已久,这个名单不会太完整,但那个火红的年代,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的忠心赤胆永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h3><h3>致敬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h3><h3>致敬路易•艾黎的学生们!</h3><h3>致敬培二代和大庆二代们!</h3><h3>他们,你们,我们仍然走在大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