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在七八十年代,曾经是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河南、山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辽宁、陝西、上海、内蒙古、四川、江西、广东、黑龙江等省市一代青年卫国戍边的地方。由于不少青年在那里服役数年或十余年之久,故将此处亲切的称之为“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战友从集宁52981部队(原北京军区炮兵第68师633团)退役到內地,但向望集宁,怀念部队的感情一直沒有停止过。近年來,不少老战友结伴返回集宁,看看集宁的新变化,看望过去的老营房,已成为新常态。</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种思乡之情的感染下,2017年9月10日至11日,我在爱人、儿子的陪同下,利用两天时间,游走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城区、乡村。來去匆匆,走马观花,看望了欣欣向荣的新集宁和人去楼空的老营房。所到之处,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第一次感觉,集宁变大了,气候改善了,风沙减少了,生态优美了,城市更靓了!第一次感觉,老营房如同一群忠诚的卫士,仍然在那里默默无闻的、坚守着祖国的北疆。看遍了营区,面貌如旧,只是人去楼空,一片孤寂凄凉。走进壮观气派的大礼堂內,只看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座椅仍原封不动,如同往常般的等待战士们的到來,好聆听团首长作的军训动员报告,或者欣赏一部战争大片。可是,眼前的座椅己经腐烂脱漆,无法承载当年的风釆。此时此刻,我作为一名曾在此握枪站岗的军人,一时难以控制住激动的心情,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能端起相机,随手抓拍了一些反映集宁老营房旧址的图片,以示纪念。同时,在游览集宁城区时,拍摄了城市风光以及红色游览区老虎山等实景。</p><p class="ql-block"> 现摘选其中一部分图片,供大家欣赏或留存,以解离开集宁再没有來过的战友思念之情。 </p><p class="ql-block"> [再编说明] 此《集宁印象. 难忘故乡的云》纪实美篇,自2017年9月编发后,引起了原驻集宁52981部队首长及战友们的广泛关注,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 。近日,我按照首长、战友们的意见,对美篇中个别地名、 个別事件进行了重新修正,使之更加准确、完善。在此,特向王春庆参谋长、于树生主任、于广标股长、王玉朝干事、果玉悦参谋、张以锡主任、贺法伦干事、艾和顺干事、米海贤、陈永恩等战友表示衷心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在 2019年“ 八一"建军节來临之际,我将修正后的美篇发给首长和战友们分享,并以十分激动的心情,与各位战友共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p><p class="ql-block"> [惊悉:1969年北上戍边的首任团长杨润章;副团长卢玉林同志,先后于2006年、2016年因病逝世。在此,愿两位驾鹤西去的首长一路走好!战友们将会永远怀念!]</p><p class="ql-block"> </p> <h3> 集宁……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主城区,是北京通往蒙古、俄罗斯的必经之地,历來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北魏时期,曾在此驻军,元代设为集宁大营……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发生多起战役,其中老虎山战役规模很大。解放后,当地政府设立集宁战役纪念馆和老虎山人民英雄纪念碑,供人们瞻仰凭吊烈士。</h3> <h3>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辖11个旗县市区,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草原避署之都,国家园林城市,以草原皮都、神舟家园而闻名。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接点城市。集宁区是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其地位格外引人睹目。</h3> <h3> 当日早上8时许,在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登机,飞行一个多小时到达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转机,11时左右到达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然后在机场租车开往目的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h3> <h3>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h3> <h3>自驾车行驶在京藏高速公路上。</h3> <h3>途径卓资县幸福庄隧道。</h3> <h3>一路上蓝天白云,不时见到路两旁的牛群和羊群。</h3> <h3> 集宁新区。好似座落在集宁南部平地泉区域,这里土地平坦,街道整洁宽阔,高楼大厦林立。呼集高速路集宁南出口就设在此处。</h3> <h3> 集宁新区的迎宾大道。天上白云朵朵,两旁绿树成荫,街道宽阔整洁,是集宁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象这种规划高标准、功能现代化的迎宾大道,在內地一线城市也难以寻觅。</h3> <h3>集宁新区一角。</h3> <h3>集宁新区一角。</h3> <h3>新落成的“凤凰塔”位于集宁白泉山最高处。登临远眺,集宁全貌尽收眼底。</h3> <h3> 在新区看集宁,大气,时尚,漂亮,不亚于江南二三线城市。</h3> <h3> 久违了內蒙古高原上的格桑花(又名波斯菊、秋英),在秋风中飘逸。</h3> <h3> 白泉山庄座落在集宁新区,是按照五星级标准建造的园林式洒店,设施先进,别具一格。尤其是早餐,奶茶、奶酪、酸奶、油炸糕等民族食品应有尽有,似同住在北欧饮食的感觉。</h3> <h3>在白泉山庄看集宁新区。</h3> <h3>红色旅游景点……老虎山。</h3> <h3>老虎山西大门。</h3> <h3>老虎山人民英雄纪念碑。</h3> <h3>展示集宁战役的英雄群体雕塑像。</h3> <h3>战争年代遗留下的碉堡。</h3> <h3>集宁桥东区。新建的古建筑商贸一条街。</h3> <h3>从老虎山西门看集宁。</h3> <h3>集宁桥东区域旧貌换新颜。</h3> <h3>桥东街上行驶的公交车很有特色。</h3> <h3>桥东区的变化很大,己是难以重复过去的记忆。</h3> <h3>主街道路旁边摆放的花篮盆景。</h3> <h3>人们在有秩序的候车。</h3> <h3> 集宁城区座落在老虎山下,北依草原,山清水秀,夏季清凉宜人,是国家级避暑胜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该区的夏天被游客誉为“避暑无蚊子,睡觉盖被子"的好去处。集宁的寒季较长,现在大街上己经有人出售毛皮鞋了,价格便宜,10元一双,也可能不是时尚品牌,但经济实惠,耐寒防冻。</h3> <h3>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h3> <h3>集宁皮革城一角。</h3> <h3>在老虎山北门向东北部眺望。</h3> <h3>綠树成荫的市区道路。</h3> <h3>在老虎山北门向西北部眺望。</h3> <h3> 原有的驻军280医院移交给地方后,改为乌兰察布医专附院。</h3> <h3>原驻军部队280医院主楼。</h3> <h3>集宁桥东轴承厂附近的夜景。</h3> <h3> 集宁桥西。汽车正在通过去集宁南站的铁路桥洞。</h3> <h3>桥西的清真寺。</h3> <h3>原来的集宁市医院旧貌。</h3> <h3> 路过桥西,汽车行驶在前往原驻军52981部队营房旧址的路上。</h3> <h3>桥西居民区一角。</h3> <h3>回族居民行走在街道上。</h3> <h3>桥西居民区的老人聚在一起玩鸟聊天,其乐融融。</h3> <h3>正前方即为乌兰察布电视台旧址。</h3> <h3> 正在拆迁中的原乌兰察布电视台现场。此处的大规模拆迁,桥西的老居民有望旧貌换新颜。</h3> <h3>新建成的桥西乌兰察布市精神病院大楼。</h3> <h3>新建成的察哈尔民族博物馆。</h3> <h3> 卧龙山北麓山脚下的烈士墓。……曾经为营救战友而英勇牺牲的河北省景县籍、原北京军区炮兵52981部队一营三连班长陈金才(被北京军区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长眠在此地的公墓。目前,该区域正在进行道路施工建设。</h3><h3> [注:后据在集宁区民政局工作的战友米海贤和在乌兰察布日报社工作的战友陈永恩告知,陈金才烈士墓在2001年5月,已被当地民政部门统一迁至新建的、景观优美的集宁西山烈士陵园中。其中,1973年入伍的河北省行唐县籍、团警卫排一班战士陈喜顺,因公牺牲的骨灰也迁入此陵园。]</h3> <h3> “爱民桥”。是部队新营房建成后,在营房东侧为当地群众建起的一座钢筋水泥桥。此桥的建成,方便了驻地群众和部队的出行。据驻地集宁饲养场老职工说,2016年地方政府对该桥进行了拆除新建,桥边垒上大理石护拦,并由“爱民桥”改名为“八一桥”。看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部队曾在此建桥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军民鱼水情深,源源流长。</h3> <h3>通往部队的沙土路己被宽阔的柏油路所替代。</h3> <h3> 前方即为原北京军区炮兵某高炮团52981部队营房原址区域。</h3> <h3>部队营房原址大门还是那么高大上。</h3> <h3>部队的大礼堂依然雄伟壮观。</h3> <h3>大礼堂北侧。</h3> <h3>大礼堂一楼大厅实景。</h3> <h3> 通往大礼堂二楼的楼梯已经破烂不堪,真可谓“只闻楼梯响,不见下楼人!”,其情其景,令人感叹,难以描述。</h3> <h3> 大礼堂内的座椅仍在,只是座椅木板己经腐烂,缺少了昔日的无限风釆。</h3> <h3>前面的座椅己经腐烂,不能使用了。</h3> <h3>大礼堂门前广场,一些群众进进出出,也很热闹。</h3> <h3> 如今通往一营、修理所的广场上修建了驾校训练场,却见不到学车的车辆进出。</h3> <h3>营房办公区域旧址。</h3> <h3>部队机关办公区域旧貌。</h3> <h3>部队指挥连、卫生队旧址。</h3> <h3>部队指挥连伙房旧貌。</h3> <h3>部队随军家属院旧址。</h3> <h3>家属院旧房屋。</h3> <h3> 目前,仍有些人在此居住。左边的男士是河北滄洲人,据他说从东北调到集宁后,一直在这个院子里居住多年,还安时修缮居住的房舍,避免倒塌。图为交谈后,房主们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h3> <h3>去往半号地营房旧址、新修建的110国道一级路上。</h3> <h3> 告别了卧龙山,我们随即前往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半号地村寻视。半号地村……曾经是我们北上反修防修前沿第一个简易营房所在地,其地位神圣无可比拟。图为汽车行驶在大湾子村方向的路上。</h3> <h3>大湾子村远眺。</h3> <h3>半号地村的进村路,印象仍然依旧。</h3> <h3> 眼前的两栋土坯房,就是曾经驻扎过一个高炮团的驻地村庄……半号地村。过去,军民融入一村,东边是团部,西边是村庄。村庄居民近百户,驻军车來人往,好不热闹。现在,仅有两户村民,营房遗迹难以寻觅,岂不叹惜!据说,前些年,国家为了边疆人民过上好日子,采取小村并大村措施,出资为群众盖新房。原来的半号地村民己经搬到了新村,由此消除了心中的疑惑。</h3><h3> 党的富民政策就是好,边疆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h3> <h3> 曾记得半号地村前的沙土路,雨天为河,晴天为路,现在照旧如初。</h3> <h3>近处村民使用的那口老水井,依然保存完好。</h3> <h3> 今年,集宁地区雨水均匀,种植在高原上的大葱长势不错。</h3> <h3>从半号地村的东南面看村庄全景。</h3> <h3>从半号地村的西南角看村庄旧貌。</h3> <h3> 半号地村西边的邻村……土城子村,当年这里是团卫生队。现在村庄扩大了,房屋粉刷一新,京呼高速铁路在此通过。</h3> <h3> 深秋季节,正是土城子等村筱麦、土豆、黍子、向日葵收获的时候。村民们将收割的筱麦摆放在地里凉晒。</h3> <h3>从土城子村向东眺望团部驻地北测山头。</h3> <h3> 从土城子村向南眺望通往指挥连、四连、二营部、二机连、五连、六连的驻地山头。</h3> <h3> 离开了半号地、土城子村己经是第二天上午11时左右。为了赶飞机,我们又驱车2个小时到达呼和浩特,于晚上8时许乘飞机,又中转到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深夜12时前返回了青岛。</h3> <h3>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一角。</h3> <h3> 此次行程,安排较为倉促,來去匆匆,有些想去的地方没能去成;有的照片是在行车中抓拍的,构图不太严谨,画面不够清晰。但为了追求一个真实的记录,只能原汁原味的分享给战友。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h3><h3> 集宁……我们的第二故乡!集宁……我们会时刻想起你!集宁……我们还会继续去看你!我们遥祝集宁繁荣昌盛,集宁人民的明天会更好!</h3><h3> 【图 / 文 作者简介】 姜可起 1970年入伍,原北京军区炮兵52981部队新闻干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即墨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即墨日报》副社长、副总编辑等。曾在《乌兰察布日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画报》《青岛日报》《大众日报》《人民炮兵》杂志《解放军报》《经济参考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新闻、图片稿件。</h3><h3> 退役后,从事文秘、新闻、宣传等工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