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再回首 情依旧</h3><div> —— 回味9.1聚会之一</div><div><br></div><div> 公元两千零壹拾柒年玖月壹日,是一个平凡而又非凡的日子!说她平凡,因为这一天依旧像年年岁岁,天高雲淡,秋高气爽,满目金黄,瓜果飘香,自自然然。说她非凡,因为这一天专属乌兰察布农牧学校七八农一班!这是我们毕业三十六年来二度聚首。这一天,我们期待了太久、太久,有的一等就是三十六年!三十六年,在岁月长河中可谓是弹指一挥间,而对我们,这13140个日日夜夜,是我们一生刻骨铭心的黄金时期!我们挥洒青春,拼搏奋斗,成家立业,用我们的心血书写着各自的人生。这13140个日日夜夜,我们笑过,我们也哭过,我们收获过,我们也付出过,我们有成功,我们也有失败。对待家庭,我们行孝道,有担当;对待事业,我们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砥砺奋进。回首往事,今天花甲之年的我们——78农一班的每一位同学,虽没有太多的光环荣耀缠身,但我们都可大声高呼:我们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三十六年来,我们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事业聚少离多。漫长的等待过后,我们该歇歇脚了。等待中我们有多少同学那蕴藏心底三十六年的纯真情感,要在这一天与同学们开怀畅叙,有多少喜乐要与大家分享,或许也有多少烦恼与情思要向知己倾诉,一吐为快!</div><div> 至五月初群里酝酿聚会起,我的心便萦绕在了三十六年前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一个个熟悉而又模糊的面孔,一件件顽皮而又诙谐的往事犹如演电影般在朦朦胧胧的梦里回放。接受组委会修定方案、草拟聚会仪式主持词的任务后,虽因琐事缠身,不能静心专注其责,然闲暇时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虚拟的聚会场面,梦里串起的是校园生活的“完整大片”。心与梦的碰撞,情与感的交融,使我在恍恍惚惚、如醉如痴中完成了至今都半梦半醒的聚会前期任务。</div><div> 聚会最终敲定九月一日。九九归一,众愿归心,留下的只剩期待!打那时起,时间的概念在我的脑海里变的懵懵懂懂,说长,60天眨眼即过,说短,恰似度日如年。在焦躁与急切中期盼着9.1早日到来。</div><div> 临近9.1,同学们个个欣喜若狂,激情澎湃!我们的班主任薛老师,同样心情激荡,热情洋溢。为将聚会办出特色,他煞费苦心,将聚会地点选在了独具特色的老虎山脚下、集宁战役纪念馆旁的察哈尔民俗大酒店。久别山城,格外亲切,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又是那么陌生。前期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子和同学带我与有为先一步游览了集宁战役纪念广场、将军雕像群、老虎山生态建设工程,详细给我们介绍着建设规模与山城的巨大变化。目睹家乡这松柏叠翠,曲径幽深,环境优美的变化,不胜感慨。站在山峰眺望,大有苏轼笔下“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的景象。我不禁为组委会选择来母校聚会而暗暗庆幸。</div><div> 九月一日的议程,既是聚会的序幕,又是聚会的“重头戏”。这一天,先期到达的同学们,一早就守候在下榻宾馆大厅,迎候着陆续到达的同学们。因为久别,我们期待,因为重逢,我们激动!中午时分,报到达到高峰,整个大厅没有寒暄问候,只有欢声笑语。二度聚首的,曾经小聚的,见面不是深情拥抱,就是“重拳”相迎。36年未面的,见面的一刹那,免不了大眼瞪小眼,大脑飞转,嘴角蠕动,就是捕捉不到青春年华的影子,叫不出熟悉的名字。岁月沧桑,不识尊颜。只好由先一步到的同学提示,才恍然大悟,接下来就是久久的拥抱。</div><div> 一点时分,同学、老师全部到齐,午宴正式开始。午宴把聚会序幕正式拉开。大家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激情表演,放喉高歌,把三十六年的思念与情怀全部融入到了酒与歌中。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疲劳,时间好似倒流回了三十六年前那青春岁月。兴随酒起,心随歌飞,整个民俗大酒店都在激情燃烧!</div><div><br></div><div> (邢卿2017年9月9日于上都镇)</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 <h3> 再聚首 情依旧</h3><div> ——之二</div><div><br></div><div> 午宴把聚会的前奏展现的淋漓尽致。喝的是纳尔松,品味的是从心底流淌的纯真的同学情,师生恩。酒不醉人情自醉,这三年同窗结下的深情厚谊连同这三十六年绵绵的思念,柔柔的情怀一同醉在了心田,飘满了酒店。</div><div> 这酒香、歌欢、情醉,一直延续到晚六时聚会仪式举行。首先是集体合影留念。仅合影背景设置就令人艳羡不已。鲜红的聚会长条横幅悬挂在大厅正前方,上书“三十六载天南地北魂牵梦萦心系同学情”,背面屏幕滚动播放着校园青春年华之朝花夕拾和三十六年来三三五五小聚留影。男生上着天蓝色T恤衫,分列两排在后,女生身穿粉色半袖,与五位老师并坐前排。这阵容,粉的娇艳,蓝的飘逸,把这师生缘、同学情妆扮的玉树临风,玲珑剔透,俨然一道靓丽风景线。照罢集体照,同舍的、同乡的、同地工作的纷纷留影,恨不能让这师生缘、同学情永远定格在这闪光灯下,存留心田。</div><div> 聚会仪式仍由在校表演节目时的黄金搭档常月清,杨勇同学主持。当二位主持人盛装登场的一刹那,顿时掌声雷鸣,经久不息,置身于这热烈的气氛之中你怎能不忘情欢呼,热血沸腾?主持人一声真诚的“尊敬的各位老师”,一声深情的“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再次引发了全场掌声雷动!主持人那抑扬顿挫的言情表达和动情神态,从心底流淌出的78农一班特有的韵律,把全场热情调动到极致,引领着同学们激情涌动,掌声、笑声、欢呼声交织成了情与爱的交响曲。对恩师们三年含辛茹苦的培养教育之情的感激,对同学三年同窗结下的纯真无私的深情厚谊的怀念,都凝结在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之中。当主持人介绍聚会筹备的时候,对老师的热心关注,筹备组同学的积极工作和全员积极参与及部分同学的无私赞助,给予了高度赞扬,突显了我们78农一班固有的团结友爱的传统精神风貌。当热心、善良而又多情的月清同学沉痛地宣读到我们有两位同学在人生旅途提前下车时候,不禁悲由心生,沉默不语,全场寂静,痛彻心扉。仅此一幕,足以证明我们是一个情同手足的友爱班集体。</div><div> 接下来,聚会仪式高潮迭起,连连不断。老班长汉山同学的致辞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将三年同窗情,三十六年的离愁别绪表达的如诉如泣。我们德高望重的班主任薛老师的讲话,教诲真切,慈爱有加。我们尊敬的三位课任美女老师的发言,个个语重心长,对我们的晚年生活寄予了真诚祝福和殷切期望。林果班苏林鹏同学的激情感言,牧班熊林同学的即兴赋诗,“鹰鹏”联手,道出了我们78届同学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共同心声。每一位发言之后,响起的是雷鸣般的掌声,留在我们心间的是暖暖的真情。正如主持人总结的:一声同学一生情,一声同学一世缘。这缘是兄弟姐妹缘,缘深似海。这情是兄弟手足情,是陈年老酒,越酿越醇,历久弥新!</div><div> 将聚会仪式推向顶级高潮的当数即兴文艺表演。表演怀旧、激情、热烈、奔放。主持人与同学们的互动,表演者的忘情表达,胜似青春年华,具有我们这一代“专利”的红歌、样板戏独具风采,舞动的是三年同窗的和谐韵律,唱出的是四十年“纯绿色”的友情音符。这歌声、掌声,汇成了一句话:今生有你做同学,真好!</div><div> 夜近十点,主持人宣布:乌兰察布农牧学校七八农一班毕业三十六年聚会仪式到此结束时,同学们带着意犹未尽的恋恋不舍,为聚会仪式画上了不情愿的省略号!</div> <h3> 再聚首 情依旧</h3><div> ——之三</div><div> 九月一日就这样在狂欢与激情涌动中度过了。第二天的议程是探访母校旧址,重温校园生活;参观新校园、高铁车站、霸王河。陪伴我们探访母校的有班主任薛老师等五位老师,还有同年毕业留校职至副校长、组织部长的苏林鹏、熊林(雄鹰)同学。早餐后于8:30分乘坐大巴准时出发。所有同学一路都紧盯着车窗外的一草一木,脑海里极力搜索着对当年母校记忆的痕迹。</div><div> 我们的母校,诞生于“大跃进”年代,兴盛于恢复高考时期。当年的我们,大多为返乡青年、下乡知青,有的高中毕业已有五、六年之久,对于上大中专院校近乎奢望,如若家庭再贴上“社会关系不清”的标签,更是望尘莫及。然而,时代又似乎青睐我们这一代,我们恰好又赶上了恢复高考制度,有幸考入了乌兰察布农牧学校,成为了母校鼎盛时期的莘莘学子。我们的母校虽然名不经传,或许因当年城乡差别甚远之故,对于冠名以“农”字号的学校,世人面前那就是最赖的学校。但对于当时我们这些能重获上学机缘的人来说,俨然就是时代的宠儿。母校在我们心中自然也是高大而神圣的。因为神圣,我们珍惜;因为神圣,我们爱戴;因为神圣,我们勤奋;因为神圣,我们不辱使命!母校修业三年,我们各自怀揣着梦想,走向乌兰察布,走向呼和浩特,走向锡林郭勒。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成就了事业,赢得了声誉。母校在我们心中,也在世人面前变的越来越高大而尊严!</div><div> 早就听说我们的母校合并到了乌兰察布高职院,校名变为“马铃薯系”,校园闲置荒废。因此,这次聚会重走校园路,追寻校园记忆,自然成了重要议程,这也代表了全班同学的共同心愿。</div><div> 上午九时,大巴准时进入校园,停在教学楼后。对校园的荒废虽有耳闻,但当满目荒凉呈现眼前时,内心还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五味杂陈,难以言表。我们经过两侧树木因多年未修剪而枝叉蓬乱的通道,急不可待地聚集在教学楼前。望着曾经书声朗朗的教室,思绪纷飞,感慨万千!操场上原用锅炉房炉灰渣铺就的跑道,大概是因K元素丰富之故吧,蒿草格外茂盛,几乎将跑道覆盖的严严实实。教学楼门窗亦全部用砖封死。举目望去,一派荒芜景象。令人神奇的是楼顶四周长出了一圈丈余高的青杨,在这金秋时分依旧郁郁葱葱。微风轻拂,枝头轻摆,好似向我们招手致意,亦像欢迎学子归来,更像是频频点头,与我们倾诉着三十六载的沧桑变迁。这大概就是造物主安排在楼顶的守护神吧!是她,年复一年地守护着我们的母校,守护着我们的校魂,才不会让人们在世事巨变中忘却这所曾经给我们欢乐,让我们领悟人生,收获成功的乌兰察布农牧学校!</div><div> 就这样,我们在楼前回忆着,感叹着,久久不愿离去。还是薛老师招呼大家合影留念,才把同学们的思绪从回忆中拽了回来。合影安排在了我们记忆中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前。从教学楼到大礼堂,经过了同样满目凄凉的图书馆、篮球场、宿舍。礼堂的容颜同样写满沧桑,但相比之下,她“年轻”时的影子还算清晰。合影就选在了礼堂门前,由两位同学在她的“脸”前拉起了聚会仪式上的横幅,摄影师把这曾经令我们引以自豪的辉煌的大礼堂连同我们此时万千感慨的面容和复杂的心绪一起定格在了闪光灯下。</div><div> 校园虽然凄楚沧桑,但我们却不愿离去。因为这里曾经有过我们的梦想,这里也曾为我们的理想插上了翅膀,我们的人生旅途从这里起步,我们的梦想从这里放飞。此时此刻,总想在这里能寻找到什么,也希望能彻底打开记忆的闸门,沿着走过的每一步足迹将那尘封已久的三年同窗时光的点点滴滴回忆个清清楚楚,把那青春年华时期曾经做过的梦回味个明明白白!</div><div> 时间老人总爱与人作对,今天更像是故意加快了步伐,一个半小时眨眼而过,容不得我们仔细回味,按照日程安排,于10:30准时去参观新校园。</div><div> 上了车不知是留恋什么,也不知是遗憾什么,心情似有点儿沉重,或多或少也有些酸楚。车上没有欢声笑语,默默地行进在去往新校区的路上。</div><div> 大巴途经集宁高铁车站,作了短暂停留,下车摄影留念。这一安排不知是巧合,还是组织者的精心策划,车站广场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景色,一扫离开母校时的沉闷,心情豁然开朗。环顾四周,树木挺拔,鲜花簇拥,姹紫嫣红。而车站的奇妙设计,精美的建筑更是令人赞叹,其状犹如大鹏展翅,催人奋进!令人不由心生自豪,厉害了,我的国!</div><div> 近午时分抵达新校区。校区规模庞大,设施齐全,建筑宏伟,一派与时俱进的景象。观之令人感慨不已,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的出,对母校合并后的担忧和叹息已转为了希望与欣慰。我们聚集在了国旗下,拉起了横幅,打出了七八农一班的班旗,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我们挥舞着班旗,似乎在向新校园招示:母校,我们回来了!</div><div> 中午,苏林鹏、熊林同学就在新校园设宴招待。我们一边进餐,一边畅谈,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午。</div><div> 午宴后,按照日程安排驱车抵达霸王河,考察生态建设。霸王河的建设成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真乃名副其实,不负“霸王”二字。工程气势恢宏,气度不凡。两岸山恋叠翠,垂柳依依,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绝不逊色奇观异境,世外桃源,不禁对设计者、建设者心生叹服,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感到由衷高兴!</div><div><br></div><div> 邢卿作于2017年9月11日夜</div><div> </div><div><br></div> <h3> 再回首 情依旧</h3><div> ——回味9.1聚会之四</div><div> 9月3日探秘察哈尔火山群是最后 一个日程安排。早餐后我们乘坐七辆轿车,沿集二线高速直奔白音查干。对于火山知识,我是一无所知,一片空白。伟农同学曾多次邀我来后旗游览火山群,但因种种原因,终未能成行,眼下就要实现愿望了,不免有些激动。九时许,车队抵达白音查干收费站。今天恰逢周末,伟农同学有暇与我们同行,当我们到达时他早已静候在收费站迎接我们。在其带领下,我们沿着208国道直奔乌兰哈达。大约20分钟,车队驶离208国道,向左行约数公里,就进入了火山群,停在了三座火山中间的路边。放眼远眺,呈现眼前的是延绵不断的火山群落,山势虽不高大,却也挺拔。山体整体呈红褐色,在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烘托下,独具特色,给人以自然、优雅、和谐的感觉。伟农同学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从火山喷发、形成、发展、规模及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开发利用,详细给我们做了介绍。他那对火山知识的透彻了解,对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清晰思路和对同学们的满腔热忱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动的地质课。随着他娴熟的解说,也将火山群神秘的面纱一层一层地轻轻地掀了开来。这火山群喷发形成始于3万年前,最后一次喷发距今也已1万年。对人类一万年似乎太长,而对一万年的火山却是最年轻、最活跃的活动火山群。乌兰哈达火山群,方圆约260多平方公里,其中壮观的也有七、八座。</div><div> 详细介绍后,伟农同学带我们登上了曾经当作稀有建筑材料开发(现已封闭)的一座山,近距离观察山体剖面和岩石形状、结构,尽情欣赏领略这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奇妙。在这山恋叠嶂的年轻的火山群面前,我们摇旗呐喊,合影留念,花甲之人变的仿佛像是这一万年的随时要喷发的年轻火山一样,激情澎湃,青春焕发。</div><div> 一小时后,车队驶进了3号火山。这座山长相奇特,山体峻秀。沿西侧随坡就势建立了护栏台阶,走势也并不陡峭。大家虽经连续登山劳顿,但仍有20多人精神抖擞,抗着班旗,相随拾阶而上。到达山顶,呈现眼前的是别样一番景象,中间整体凹下,形成一个直径约百米多,深几十米的“大锅”,当地人谓之炼丹炉。仔细观察,活脱脱一个神造“天坑”。</div><div> 从三号山下来已近中午。一上午对火山群的探秘,不仅了解了火山的形成与分布的宏伟,而且大自然的神奇也开阔了人的心胸,有种让心放飞的愉悦。</div><div> 下午的日程安排虽说是自由活动,实则仍旧集体行动。重点游览察哈尔文化广场,体验不同地域的民族乡土风情。其实游览已没有了兴致,大家聚在广场,除了摄影留念,更多的是互诉衷肠。距分别的时间愈近,心情愈加复杂。想说的感觉很多很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有时也只有静静地站着,谁也不说什么,但又似知道对方想说什么。老天也像读懂了我们的心,慢慢布满了薄云,越来越浓,似乎也开始变的沉重了起来……</div><div> 三天的日程就这样圆满结束了。但这三天又一次让我们回味了三年的同窗深情,细细品味了36年的别离情怀。明天将面对的是又一次难舍难分,匆匆离去。</div><div> 4日早餐后,大家聚在下榻酒店前,谁也不愿先行。我不愿握别,更不想说再见,躲在车里注视着老师、同学们先后挥别。此时的我,车未启程,心已空空,来时兴冲冲,去却思愁长!望着远去的老师、同学,我只有长长的祝福,祝福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永远吉祥安康!我期盼,再次相逢不再遥远!</div><div><br></div><div> 邢卿2017年9月13日于上都</div><div> (完)</div><div><br></div><div> 后记:这次相聚虽说是二度聚首,亦不乏三十六年初相见。聚会组织缜密,内容丰富,充满欢乐,心情愉悦,从始至终,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因难忘相聚,才有了重温相聚之“冲动”,故试图回顾一番,与同学们共享。然走笔过程,一因词穷笔拙,难达其情,又因心情无故沉重了起来,几欲搁笔作罢,且又不甘。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今终完稿。此刻又想起女主持人仪式上那句经典之语,录于此供大家铭记:同学情,纯洁“无污染”;同学情,真诚“纯绿色”!当记!切记!</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