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呼伦贝尔

冰逸雪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着一首歌,怀念一个人,忆起一件事,向往一座城。呼伦贝尔,就是自那首《呼伦贝尔大草原》唱响后,让许多人魂牵梦萦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中国的“绿色净土”,与巴音布鲁克草原、那拉提草原、潘帕斯草原并称世界四大草原。呼伦贝尔市是一个地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居住着32个少数民族的地级市,与俄罗斯、蒙古国的边境线长达1700多公里,境内有8个国家级通商口岸。隔界远眺,俄罗斯小镇、蒙古国民宅尽收眼底,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草原风光、异域风情、民俗文化。</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后的游牧</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则成为呼伦贝尔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天堂。这个史上唯一的使鹿部落属于鄂温克族的一个支系,至今依然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游牧生活,也是我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关于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在我的记忆中知之甚少。当身临其境,触摸古情今韵时,感动于他们对信念的执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史料记载,300多年前,一支鄂温克人从西伯利亚赶着一群驯鹿,迁徙到大兴安岭山林深处的敖鲁古雅,开始了狩猎生活。他们深居山林,以驯鹿为交通运输工具,居住在简易的人字型房屋里,这种房屋被他们称作撮罗子,也叫仙人柱,是就地取材,用松木和桦树皮搭建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游览时,这种撮罗子依然穿插在森林中,除了住人,有的还作为小商铺,出售一些用鹿皮制作的生活用品和手工工艺品,也有的现场烤制一种叫列巴的面包。驯鹿很温顺,朋友买了苔鲜,我们一手提着小篮子喂食驯鹿,一手轻轻的抚摸着鹿背。驯鹿吃相还算斯文,只是你得让它吃完篮子里的全部苔鲜,否则它会一直跟着你。最早以为“四不像”只在神话里有,但看着埋头享受美味的驯鹿,怎么看都觉得像极了姜子牙的座骑“四不像”麋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呼伦贝尔市政府将鄂温克使鹿部落迁出深山,让他们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在鄂温克人心中,鹿是连接上天和心灵的使者,是他们的终生伴侣,他们视驯鹿为自己的孩子,离开森林,没有了野生苔藓地衣,驯鹿无法生存。以部落长玛利亚.索为首的一部分人重新迁回大兴安岭,延续着他们原始而古朴的生活。放弃现代文明生活,迁回深山,于他们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但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又何偿不是一种使命和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反映使鹿鄂温克人的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在北京首映,时龄90岁的部落长玛利亚.索办了人生的第一张身份证,第一次走出大山应邀出席首映仪式。据导游介绍,今年96岁的老人依然健在,我们无缘一睹女首领芳容,只能站在她常年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双手合十,祈祷老人健康安好!</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本一棵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兴安岭的树,也许是受了寒冬气候的影响,比别处的树更加苍劲挺拨,更加傲然坚毅。无论青松白桦,每一棵都呈冲天之势,刚直不阿,笔挺的屹立在你面前,需仰头而视,也就是在仰起头的一刹那,对他的崇拜油然而生。我坚信,他们个个都是修道而来,否则,怎会一身的仙风道骨和凛然正气,让人莫名的虔诚敬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额尔古纳莫尔道嘎森林公园,是白桦树的世界。沿木栈道向森林深处走去,轻嗅着清新淡爽的气息,感受着桦树的庄重肃然,体味着那份静谧安详,心也跟着安静了下来。一株株参天的树干,似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也向人们宣示着:只要生命尚存,我便会一直向上,为触摸阳光的温度,为拼搏不息的人生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远处传来手风琴弹奏的俄罗斯民歌《喀秋莎》,欢快悠扬,悦耳动听。循声前往,有好多人已是“忽闻林中风琴声,游人忘归驻不行”,弹奏者是一位帅气的俄罗斯小伙,旁边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边唱歌边与游人合影。他们激情四射,如一缕阳光,感染着络绎不绝的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信步大兴安岭,凝望着茂密的松树林和桦树林,不由想起余秋雨先生为寻找蚩尤部落后裔,拜访贵州从江县芭沙苗寨,一位火枪手讲述的关于生命与树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芭沙苗寨,孩子一出生,父母亲便会为他种下一棵树,人树相伴共同成长,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去世后,村人截取这棵树中间一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包裹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在上面再种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而遗体也很快化作泥土,滋养着碧绿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一大片茂密的树林中,抬头一望哪棵树长得高,身边的老人就微笑着说一声:这是小虎他爷爷,壮实着呢。火枪手则指着一棵新树向余先生介绍:“这是哥们儿,两个月前喝醉了再也不理大家了,现在还没有醒透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里闪现着老人和火枪手的表情,没有悲伤,没有遗憾,就那样平淡的叙述着,仿佛睡着的那个人很快就会醒来。我合书久久凝思:世上最美妙的文字,最浪漫的故事,最长情的陪伴莫过如此。这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死仪式,是一种生命的交融!他们才是解读生命轮回厚重的智者。既然“托体同山阿”,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我们又何惧生离死别?对先自己一步而离开的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将会融化在与一棵棵树的对话和拥抱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的,我本一颗树,生命永不会终结,只是换了一种活着的形式。</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情满洲里</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被誉为“东亚之窗”的满洲里,处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为我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满洲里城市不大,但干静整洁,精致紧凑。8月底的满洲里,已是秋风瑟瑟,寒气逼人,街上的行人,有的已穿起了薄羽绒服。白天,置身这座城市,风格迥异的欧派建筑、独具一格的民俗俚语、琳琅满目的他国商品,常给你已走出国门的错觉。夜晚,清一色的暧黄色亮化灯光,将整座城市映衬的灯壁辉煌,豪气十足,又恍若回到盛唐皇宫。俄罗斯西餐厅里,柔和的灯光,循环播放的俄罗斯民族曲乐,舒缓、友好且熟悉,我们几个好友聊天聊到忘了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来到满洲里,自然是要去看国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代国门,威武的屹立在满洲里与俄罗斯国土交界处。第一次近距离仰望国门,电影《战狼2》中的精彩片段再次浮现,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愈加强烈。身边男男女女游人大多是自己的同胞,女游客或庄重凝视国门,或拍照留影,或闲庭信步,与我一样,正充分享受着阳光、和平、自由和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行前,刚好看完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作为新中国的女性,我无法想像书中叙述的阿富汗妇女,长期生活在战乱和家暴中,人身安全朝不保夕,没有尊严、没有自由,她们是如何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苦痛,煎熬完了暗无天日的一生?面对我们的国旗和国门,心中默默的深躹一躬:国强民尊,感谢祖国,护佑我华夏子民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时和岁风、日益强大的国度和时代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套娃广场是满洲里的又一看点,有朋友曾经赠送过一套俄罗斯套娃,每当一层一层打开时,层层剥茧般的惊喜给人以无限期待和美好想像。我们从满洲里中心地带出发,大约30多分钟的车程行至套娃广场。广场面积近9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广场, 1个主题套娃、8个功能套娃、200个各式各样的小套娃不规则的散布在广场上,穿梭其中,有置身童话世界的幻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套娃以俄罗斯、中国、蒙古三国的童话故事和人物为主,也有世界各国的人物形象,有憨态可掬的,清秀温柔的,端庄美丽的,也有卖萌搞笑的。除套娃酒店是欧式建筑风格外,其余娱乐、餐饮、商贸建筑,外形圴为大小不一的彩绘套娃。过山车、大摆锤等游乐设施,是孩子和年青人的最爱, 6D球幕电影,惊险刺激,带你横跨湿地草原,翻越崇山俊岭,高空俯游呼伦贝尔美景,美到词穷,美到窒息,需亲自体验。</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魅力室韦</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5年,室韦镇被评为CCTV全国十佳魅力名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俄罗斯民族乡之一。走近室韦,单看外表,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将魅力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小镇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只有两条街,宽10余米,长可一眼望到头,除了圆木堆积而成的欧式木刻楞房屋,似乎并无独特之处。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与一个远古部落——蒙兀室韦同名,寻根、探秘蒙古先祖,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展开的。小镇周围、额尔古纳河两岸发现的10余座古城,一直是专家学者探密蒙古族文化、草原战争等人类历史的重要线索。室韦的魅力想必是来源于它上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 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达室韦的当天,天色渐晚,用过当地特色晚餐,我们在街上随意溜达。街面上的房屋大多为小餐馆、商铺和宾馆酒店,基本上看不到民居房,从业者说一口东北话。在一个小巷口,隔着额尔古纳界河,对岸的俄罗斯小镇奥洛契隐约朦胧,犹如我们对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边陲小镇室韦的认识一样,也是模糊不清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记载,隋唐时期就有蒙古室韦部落在这里生活,18、19世纪,沙俄贵族、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放牧打草,并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男女青年结成夫妻,生男育女,一代一代繁衍,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现在已是第五、六代了。可我不明白,最先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是如何被弱化的?原本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怎么丝毫寻不到蒙古族的痕迹?蒙古包已被木核楞替代,街上看不到外貌明显的蒙古族人,听不到蒙语交流,商铺、酒店匾牌上,中文居多,偶有俄文,没有蒙文。而现居住人口占到60%以上的华俄后裔俄罗斯族人,又为何是一口纯正的东北口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街上的行人大多为游客,商铺里的老板店员忙着招呼客人,且年轻人居多,这些疑问终究被我带回到了当天居住的木刻楞式宾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清晨六点醒来,距离出发时间尚早,出了宾馆,我独自朝向与小镇中心相反的方向走去。街上几乎没有行人,空气清新,快到高速路边时,有一排开满了鲜花的木核楞式家庭宾馆,看起来宽敞明亮,精美雅致。开着小黄花、像爬山虎一样的植物肆意的攀爬在墙上、窗户上,后来才知道那叫啤酒花。每家宾馆门前都有一个装饰的很漂亮的吊椅,我坐上去,轻轻的荡着“秋千”,呼吸着伴有松香味的新鲜空气,擅自猜测推断我前一天的疑惑……</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恋”......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们一路向北,走不完的草原看不完的森林,听不完的民俗讲不完的故事。广袤丰美的草原、源源流长的河流、根深叶茂的森林,共同滋养着这里的每一个生命,也孕育出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文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