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来回跑 —— 一堂课引发的思考

听说有一朵花安静得疯了

<h3>  2017年9月13日,滇池中学地理组在官渡二中地理教研组长李卫明老师的盛情邀请下,于下午前往官渡二中教学楼一楼多功能室进行展示课的观摩。</h3> <h3>  此次授课的老师是官渡二中地理组青年教师李寒飞老师,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公转运动》。经过多次打磨,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最终,一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呈现在大家面前。</h3> <h3> 正在授课的李寒飞老师</h3> <h3> 讲解太阳直射的回归运动</h3> <h3> 沉浸在良好课堂氛围里的同学们</h3> <h3> 专心听讲,认真笔记的各位老师 </h3> <h3>  课后,李寒飞老师对自己本堂课的设计思路和知识点的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请其他老师给出意见或建议。</h3> <h3>  李寒飞老师为其他老师讲解设计思路</h3> <h3> 思考中的老师们 </h3> <h3>  </h3><h3> 阐述结束后,其余老师按顺序依次评课</h3> <h3>  老师们对本堂课清晰的教学结构、精美的版画、精致的课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观察到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饶雯雯老师提出在教学时,大合唱回答问题之余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单独提问;张颖老师提出设问要准确、对于材料的运用要充分;段青老师指出在模拟太阳公转运动时,北端应保持指向北极星附近的方向;杨让泓老师就四季星空作为导入是否合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李卫明老师亲自演示学生活动时的规范操作。</h3><h3> 老师们各抒己见,妙语连珠,精彩的评语、独特的点评视角,将评课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青年教师认真听取意见,奋笔疾书、受益匪浅。西下的夕阳也浇不灭老师们探讨地理教学的热情。</h3><h3> 之后,两校教师还就青年教师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李卫明老师提出:青年教师要抓住机会,多上展示课,明确自己的不足,才能持续进步。</h3> <h3>  最后,两校教师在官渡二中门口合影留念,本次教研活动至此圆满结束。<br></h3> <h3>右起分别是:张颖老师、饶雯雯老师、杨让泓老师、李卫明老师、段青老师、李寒飞老师、郑启慧老师</h3> <h3><br></h3><h3><br></h3><h3><br></h3><h3>彩蛋:</h3><h3> 评课之余,老师们还对此次展示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h3> <h3>讨论1:</h3><h3> 以四季星空作为导入是否合适?</h3> <h3>  由于地球在绕太阳运动过程中,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一年中同样是在晚上,不同季节看到的星象是不一样的。春季可以看到巨蟹座、狮子座等;夏季可以看到天琴座、天鹰座等;秋天可以看到仙后座、双鱼座等;冬天可以看到猎户座、金牛座等。</h3> <h3>讨论2:</h3><h3> 从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的划分</h3> <h3>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黄赤大距。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26′。</h3> <h3> 黄赤交角</h3> <h3>  地球沿公转轨道运动</h3> <h3> 地球公转演示</h3> <h3>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h3> <h3>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h3> <h3>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h3> <h3>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h3> <h3>  将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轨迹绘制出来,便得到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h3><h3><br></h3><h3>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font color="#ed2308">两次</font><font color="#010101">太阳直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font><font color="#ed2308">一次</font><font color="#010101">太阳直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font></h3> <h3>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h3> <h3>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h3><h3> 春分:全球昼夜等长</h3><h3> 夏至:南极圈内极夜,北极圈内极昼;从南极圈到北极圈,昼渐长</h3><h3> 秋分:全球昼夜等长</h3><h3> 冬至:南极圈内极昼,北极圈内极夜;从南极圈到北极圈,昼渐短</h3><h3><br></h3><h3>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h3><h3> 春分: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并向南、北两侧递减</h3><h3> 夏至: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并向南、北两侧递减</h3><h3> 秋分: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并向南、北两侧递减</h3><h3> 冬至: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并向南、北两侧递减</h3> <h3>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h3><h3>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h3> <h3>讨论3:</h3><h3> 地球公转与24节气的关系</h3> <h3>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描述了地球因太阳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因地球绕日一年转360度,将360度分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这就构成了二十四个节气了。</h3> <h3>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h3> <h3>  每个节气的专名,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为“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气”,合起来就叫“节气”</h3> <h3> 编辑:郑启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