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9月13日清晨,在西南师大附中姚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开始徒步穿越张飞古道。</h3> <h3>既然有古道,那么这条古道就必定承载着一段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50年,100年,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也许并不短,但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来说,无疑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h3> <h3>这是高德地图上截屏下来的路线图。</h3> <h3>在网上查到了这张图,和我们徒步路线很相似。大沱口——二岩——白羊背——白沙沱——轮渡——澄江镇,全程7.7km。</h3> <h3>此行的目的主要是遇见一土一石,一沱一背,一山一脊,体会生活即地理。</h3> <h3>《北碚志》云:传说三国时张飞北上阆中,在峡东岸凿一便道,穿峡而过,后人称为张飞道。此道从观音峡上东阳镇,经禅岩、西山坪绕过温汤峡,由草街子、麻柳镇进入牛鼻峡到合川。此后成为渝合必经之道。</h3> <h3>我们的指导教师——姚老师</h3><h3>姚老师的谈吐雅致,知识广博,率真文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一位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怀的名师,打扮时尚,年轻,帅气,懂生活,值得敬佩!</h3> <h3>田间一块石头,仔细看是鹅卵石混凝砖,这是江边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一方水土一方人啊。</h3> <h3>大沱口,嘉陵江在此曲流,转折处形成水湾。沱湾里不仅水流相对缓慢,而且水深,适宜鱼类繁殖。由于与主流相隔,少受江流侵蚀,沱湾岸边也更适宜人类居住。又适宜停船,往往形成码头,因码头又往往形成街道。</h3> <h3>“沱”与“坨”作为地名用字,都是通名专用汉字,这两个字在使用上有南北差异。</h3> <h3>土旁的“坨”,反映的是北方平原,人们居住忌地势低洼处,往往择高台而居,所以,字形从“土”。</h3><h3>水旁的“沱”,反映了多山的西南地区江河水流所处的地形与水文特点。江河水流因其地形因素,江河水流曲折,在河水转折处往往形成一定的水湾,水湾里的水流往往较上游和下游的流速要平缓许多,有的水湾看上去是静止不动的,有的还产生一定的回水湾流(出现河水倒流)。这样的水湾或回水湾流区域,西南方言称为“沱”或“回水沱”。</h3><h3>在四川,重庆等地经常看见“沱”的地名。</h3> <h3>刚走不远,就看到了当地的特有非地带土壤,紫色土。成土母质是紫色砂岩,在这里为非地带性土壤。因为同纬度地区紫色土非常少见,从成因上分析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在盆地堆积形成,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元素较为肥沃。</h3> <h3>走十多米马上看到地带性土壤——黄壤,这么短的距离,差异居然这么大。也表明土壤形成的关键是成土母质。</h3><h3>这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各种母质发育成酸性黄壤。</h3> <h3>黄色砂岩,云母成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h3> <h3>耐心讲解,认真学习。</h3> <h3>随处可见铁芒萁,是一种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适合生长在PH值4.5-5.0左右的酸性土壤上,常见分布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东南部及台湾,闽南地区以及印度南部、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的低至中海拔山地的路边开阔处、丘陵坡或松树林下。</h3> <h3>随处可见的砂岩。</h3> <h3>砂岩,黄褐色或褐色,颗粒状结构,颗粒粗细均匀,很硬。</h3><h3>重庆地区多地下水,地下水通过砂岩的过滤净化,再慢慢从裂缝中源源涌出,水质特别好,口感甘甜,重庆地方产纯净水冰点水,是否就是这种地下水生产的呢?</h3> <h3>砂岩上的碑文,不耐风化侵蚀,不易保存。</h3> <h3>古道两旁矗立着高大的香樟树,把整个古道遮得严严实实,空气中也弥漫卓一股浓浓的香樟味。</h3> <h3>光秃秃的巨石上有一株歪歪斜斜的黄桷(葛)树。这树能活多久?石上没有土,遇到刮风下雨树会倒塌吗?</h3> <h3>然而巨石上的黄桷树却依然如故,而且越长越旺盛,树干越长越粗,根须如藤,紧缠石包,难分难解,裸露的根须呈网状式,将半个巨石紧紧包裹,然后深入到石下的土壤里吸取水分和营养。这种现象称为生物侵蚀,姚老师告诉我们,在重庆城居民区禁止种植这种树,它会破坏建筑,有安全隐患。</h3> <h3>黄桷树把整块巨石紧紧包裹起来,当地人称为“石树相依”的“树包石”,个人觉得可以收藏观赏。</h3> <h3>倾斜的岩石,背斜构造。</h3> <h3>角度越来越小,快接近背斜顶部了。</h3> <h3>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所以有很多裂隙,如折断的树枝,上面裂了。</h3> <h3>拼在一起更明显。(美篇不支持全景照)</h3> <h3>岩石倾斜已接近水平。</h3> <h3>裂隙,只有断裂,没有错动。</h3> <h3>用手示意地质构造。</h3> <h3>“撑腰”,很多人会在石头裂隙中,将树技折成一到三尺的长度,斜斜的靠着,排在一起,挤在石头下,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就是这群树枝撑住了石头。</h3><h3>这其实是一种民间信仰导致的行为,腰痛的人相信山神会保佑Ta祛除腰病,以后能挺直腰杆。<br></h3> <h3>再仔细看看“撑腰”,但愿生活中也处处有人为我们老师撑腰。</h3> <h3>差异侵蚀瀑布。当两种不同抗冲能力的岩层在一起,并同时受到一条河流的冲蚀,则会产生差异侵蚀。河流对较软的岩层产生较大的冲蚀形成深潭,而较硬的岩层被冲蚀下切的力量较小,形成河道中的岩坎,河流在岩坎处跌入深潭,形成瀑布!</h3> <h3>野温泉——二岩温泉。</h3> <h3>温泉水温并不高,毕竟都到入江口了。但贵在原始自然,而且临江,是个不收门票的野温泉。</h3> <h3>姚老师画图讲解二岩温泉的形成,不同于云南腾冲火山型地热温泉。</h3> <h3>由于背斜造成岩层弯曲隆起使背斜核部底下形成地热异常区,大气降水在背斜核部裸露的岩溶槽谷裂隙渗至热储层中,沿嘉陵江岩石裂隙运移,经深循环由正常的地热增温形成地热水,当受到地层阻隔时,便沿着高隆起背斜轴部挤压形成的破碎带向下运移,在低处溢出形成温泉。</h3> <h3>温泉边上摆个造型是必须的。由于一天前重庆下了暴雨,所以江水浑浊,温泉也不清澈了,不然是不是可以泡一下😜😜</h3> <h3>这个角度看过去,可是典型的Ⅴ形河谷哦,主要缘于河水对河床的下切侵蚀作用,所谓山高谷深。这在我们云南更常见。</h3> <h3>江边水政公示牌,紧急情况可拔打公示电话。</h3> <h3>这一段风景真心不错,我觉得是整个古道最美的一段之一。<br></h3> <h3>走在这样的古道上是十分诗情画意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星星点点的洒在古道上,古道也显得多了一分活力。</h3> <h3>古道旁的老黄桷树,在废墟的堡坎上顽强的生长。</h3> <h3>巨大的树根,遒劲有力地牢牢地扎根在石壁上,就像一条条游龙,又象一支支龙爪。</h3> <h3>YJ看到了龙飞天了☺☺</h3> <h3>岩畔的老树,伴随着不舍昼夜流淌的滔滔嘉陵江水,美景,总能勾起人无限的思绪。</h3> <h3>黄色小花花满古道,老师说这叫摇钱树花。</h3> <h3>嘉陵江上的渡船,缓缓前行。</h3> <h3>一个防空洞?还是嘉陵煤矿废弃的矿洞?</h3> <h3>废弃的嘉陵煤矿家属区,只有老人在此安度晚年了。</h3> <h3>和婆婆坐聊一下,小憩一会儿,享受恬静时光。婆婆是否在想念外出的儿孙……</h3> <h3>北洋背,从这条小路延伸至河边,其实就是一条山脊。山脊线指的是沿山脊走向布设的路线,山脊的最高棱线称为山脊线。</h3><h3>煤矿家属区沿脊和沱修建,反映了地形和光照对聚落的影响。</h3> <h3>家属区的这条老路,曾经是运输煤矿的主要干道,如今景象,正好说明了聚落随采矿业的兴衰。</h3> <h3>渡口上船到江对岸返程。</h3> <h3>考察团队胜利归来,此行值得终生回忆。</h3><h3>我们真正遇见了一土一石,一沱一背,一山一脊。</h3><h3>生活即地理。</h3><h3>谢谢姚老师,姚夫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