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1978年9月,我来到合川七中读高中,当时的“史地教研室”汇聚了一大堆“摘帽右派”,有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涂太平,浙江大学的明星颍,南充师院的黄万育,还有刚刚在《红岩》上发表了中篇小说《苦难》的邓新林。因为二舅施隆炳也在这个办公室,我得以天天泡在里面听他们神侃。听说二舅也是毕业于复旦大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临到大军到来前潜回家乡合川,结果50年底初就被打成了反革命,从英俊少年运动变成了弯腰驼背的老运动员。二舅很少说话,而他的复旦同学涂太平老师就完全不一样,风趣幽默,性格也格外开朗。不过他们都很尊重二舅,可想象当年也是人中龙凤。黄万育是学生时就当了右派,也许是因为写诗,也许是因为凑数,他和邓新林对我最为关心,一直悉心指导我的写作。邓新林当时编《合川文艺》,发表了我的第一首诗,挣了第一笔1.2元稿费,那一年16岁。</div><div><br></div> <h3>第一次感觉真实的历史离我是那么的近,就是明星颍老师给我讲发生在我们合川的钓鱼城之战。<br></h3><div><br></div><div><br></div> <h3>初中读《曹操的故事》,还假模假样的把乌桓地图画出来研究,当明老师说钓鱼城战役是中国100个经典战役之一,我还真不相信,因为我实在没有感觉到它有多么神奇。<br></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就在这次,明老师给我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因为蒙哥汗死于合川,造成了蒙古各路远征军迅速回撤,争夺汉位。其中,特别是西征欧洲的大军回撤,给予了欧洲各国以喘息之机,从而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因此,钓鱼城之战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p><p class="ql-block"><br></p> <h3>后来大学毕业后分到合川七中教书,因为上了学校旅游班的课,就经常到钓鱼城,也得以接触到一些相关的人员,好像大家都是持有这样的看法,这观点也一次一次的被强化。后来离开学校做生意,就再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br></h3><div>最近读了几套关于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大部头著作,也顺带读了几本欧洲的国别史,好像都没有关于钓鱼城战役的描述。</div><div><br></div><div><br></div> <h3>我认真思考了几天,感觉这里面很有问题。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现在关于钓鱼城战役的历史意义,依然还是明老师当年说的那个观点。<br></h3><div>我不知道最初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谁,明老师说他的文章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中国军事博物馆以著名战役案例收藏了,我想,他会不会就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当年太小,而当时只是感觉很振奋,很激动,没有刨根问底的询问史料依据,其实也真是不懂。</div><div>1259年蒙哥死后,实际争夺汉位的只有他的两个弟弟,一是正在进攻武汉的忽必烈,另一个是镇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忽必烈得知蒙哥战死,并没有马上赶回和林,而是在占领武汉,与贾似道达成协议后才回到开平上都府登汉位。成吉思汗时的第一次西征花剌子模和窝阔台汉时的第二次“长子西征”东欧及俄罗斯都早已经结束,蒙哥汉时期的第三次西征小亚细亚,领军统帅是托雷的另一个儿子旭烈兀,他并没有因为蒙哥战死而返回争夺汉位。所以,我觉得这个结论缺乏历史依据。当然,只有在充分研究1259年这个时间段各国的蒙古军队的位置,行军路线之后,才可以得出最终的有事实依据的结论。</div><div>我认为这个结论有方向性错误的理由是,它过分强调了钓鱼城战役的国际影响,过分突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意义。而这一点事实上并不存在。</div><div>我认为钓鱼城战役对于中国内部区域的影响远远大于世界影响。原因在于,因为蒙哥汉的忽然死亡,造成了本来不会成为大汉的忽必烈成了蒙古汉,并最终建立了元。而忽必烈与蒙哥或者阿里不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对于汉人,汉文化的态度,如何不是忽必烈而是阿里不哥或者别的继承人,那么,中国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局面。</div><div>于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这样几个问题:</div><div>1、1259年,欧洲及阿拉伯半岛蒙古军队的状况。</div><div>2、蒙古汉位的继承方式。</div><div>3、蒙哥、忽必烈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div><div>4、不同统治政策对社会形态的影响。</div><div>钓鱼城之战使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汉并成为元朝皇帝,使汉人及汉文化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个意义远远大于对所谓世界格局的改变。只是我现在还没有去收集相应的历史资料,只是一种直观的判断而已,但我相信我的判断是对的。</div> <p class="ql-block">1259年蒙哥死后,实际争夺汉位的只有他的两个弟弟,一是正在进攻武汉的忽必烈,另一个是镇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忽必烈得知蒙哥战死,并没有马上赶回和林,而是在占领武汉,与贾似道达成协议后才回到开平上都府登汗位。成吉思汗时的第一次西征花剌子模和窝阔台汗时的第二次“长子西征”东欧及俄罗斯都早已经结束,蒙哥汗时期的第三次西征小亚细亚,领军统帅是托雷的另一个儿子旭烈兀,他并没有因为蒙哥战死而返回争夺汉位。所以,我觉得这个结论缺乏历史依据。当然,只有在充分研究1259年这个时间段各国的蒙古军队的位置,行军路线之后,才可以得出最终的有事实依据的结论。</p><p class="ql-block"><br></p> <h3>我认为这个结论有方向性错误的理由是,它过分强调了钓鱼城战役的国际影响,过分突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意义。这一观点其实非常缺乏相应的史料支撑。钓鱼城战役对于中国内部区域的影响远远大于世界影响。原因在于,因为蒙哥汉的忽然死亡,造成了本来不会成为大汉的忽必烈成了蒙古汉,并最终建立了元。而忽必烈与蒙哥或者阿里不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对于汉人,汉文化的态度,如何不是忽必烈而是阿里不哥或者别的继承人,那么,中国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图景。</h3> <h3>于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这样几个问题:<br></h3><div>1、1259年,欧洲及阿拉伯半岛蒙古军队的状况。</div><div>2、蒙古汉位的继承方式。</div><div>3、蒙哥、忽必烈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div><div>4、不同统治政策对社会形态的影响。</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钓鱼城之战使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并成为元朝皇帝,使汉人及汉文化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个意义远远大于对所谓世界格局的改变。只是我现在还没有去收集相应的历史资料,只是一种直观的判断而已,但我相信我的判断是对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