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起大通,那是我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呆了十几年的地方,因此一生中度过的许多童年与少年时光记忆都是在那里留下的,算起来我在九龙岗老火车站居民区住了有8年,上学是在九龙岗三小,我中学的同学王晓君、余福根就是我小学那时的同学。那时候九龙岗早己属大通区(注:1955年2月之前大通与九龙岗分别为两个镇,之后九龙岗并入大通区管辖)。</h3>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大通运输公司当会计之前担任过九龙岗站后居委会主任、九龙岗街道办事处会计。此时,当想起九龙岗站后40多年前的老门邻,在我心中一直都没忘记的有老赵家的兄妹们:士云姐、大田兄、小琴姐、小凤姐,老潘家的庆华姐、“八斤”兄,小萍姐、庆生兄、庆霞妹、庆林弟六姊妹们,老薛家的俊生兄、俊芳姊妹俩,老孙家的大辉弟,还有附近住的小可弟等小时候的玩伴,我至今都很想念你们。</p> <h3> 我对“绿皮车”的印象就是在那里认识的,虽然婴儿时期从四川到九龙岗坐过“绿皮车”,但那么小是没有记忆的。8年之后我到了四川,从四川呆了两年多后,坐了约两天两夜的“绿皮车”簸到了九龙岗,回淮南时竟然不知道家已搬迁到大通,记得当年还是与铁中上学的哥哥一起回到大通新家的,结果我又在大通站后居民区住了有10年,在大通铁小又上了一年多。</h3> <h3> 至今回忆起来似近在眼前一样,“你哪里的?”,“俺大通的!”,“哦,俺九龙岗的!”在公交车上听到这样的对话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熟悉的还是那种未变的乡音,陌生的是老房子改造了。毕竟离开那里己有很长时间了,如今“世界变化快”,许多地方的老房子都拆迁了,包括我原来住过的“铁工厂“几排老平房己被拆迁还原到“金丰易居”。儿时的建筑物己不见踪影了,小时爬过的墙头,夏天睡过的平房顶再也看不见了。当年的大通知名度是颇高的,有一种情怀叫“老大通的……”。</h3> <p class="ql-block"> 【淮南最早的“两矿” 】</p><p class="ql-block"> 淮南作为煤城,要说煤矿不能不提大通矿和九龙岗矿,这两个矿可以说是淮南煤矿开采最早的矿井,早就听说在明朝后期就有土窑开采,并接近了地表煤层,1909年则正式建立了“大通煤矿公司”,全矿开采达67年,直到1978年底才正式报废。两个矿的辉煌时期我们的上一辈老人及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兄弟姐妹们都有目共睹的。就“两矿”来说,不可否认的是原籍大通倪家圩的倪荣仙(绰号:倪小狼),解放初期为保住“两矿”,这位有争议的人物老倪确实是作出了一定贡献的,当初“两矿”的安然无恙与他从中积极斡旋也是分不开的。</p> <h3> 而九龙岗矿于1930年建成,该矿先后有9个井,共开采了52年,直到1982年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该矿最多职工人数达到3300多人,超过大通矿人数。对大通矿来说,197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曾向全省工交系统发出“学大庆,赶大通”的号召。说明大通矿的影响力在全省都闻名遐迩的。</h3> <h3> 引起人们相当高“关注度”的还有该矿职工杨永良,他17岁自煤矿职工学校毕业进矿后,通过自身努力,从团支部书记干起,先后历任了副科、正科、矿党委副书记,30岁前一路顺风,并经过全矿1000多名党员推荐,由省委“拍板”后当上了党的十一大代表,让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在这次会上竟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那年他34岁。</h3> <h3> 让人更没想到的是这一当就是六届,作为连续六届的中央候补委员在全国来说只有他一个,杨永良1978年被组织选派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后,一回来便被任命为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干了一段时间就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万里的表扬。一年后他就升任为合肥市委副书记,30多岁正厅级,1983年9月考入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两年后,便升任为省委常委兼合肥市委书记。再后来直到担任安徽省委副书记、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重要职务,更是全国闻名。(注:杨永良己于2012年6月17日去逝)</h3> <p class="ql-block"> 【上了教科书的大通“万人坑”】</p><p class="ql-block"> 老大通的人对“万人坑”都印象深刻,让大家印象更加深刻地是大通“万人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入选过全国的小学课本中,以致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万人坑”位于大通矿南,我们的孩童时几乎每年学校都組织同学们徒步到大通“万人坑”参观,对“秘密水牢”、“三条白骨大堆”、“矿工作业场景”、“日寇侵害矿工刑具”不忍多看。</p> <h3>【近年新立在大通“万人坑”门前的标志性碑石】</h3> <h3> 1939年蚌埠18名泥瓦工被日本鬼子和伪军骗到大通,等到建好秘密水牢和碉堡后则被秘密杀害灭口,秘密水牢的上层为碉堡,下层为水牢,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水牢里。据了解,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大通煤矿有17000多人惨死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仅在1942年秋到1943年春的短短几个月,死难者就有13000人,尸体都被抛在荒山脚下,堆积如山。</h3> <h3> 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的设立,就是要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当年参观“万人坑”,每个人都发了一个“窝窝头”,虽然当时感到肚子很饿,但很难下咽,至今我还能想起那特别的味道。2013年3月,大通“万人坑”等9处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安徽共有2处,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名列其中。</h3> <p class="ql-block">【大通雕堡:侵华日军的“活见证”】</p><p class="ql-block"> 如今只要你乘坐“122”公交车到大通至九龙岗的马路大道旁(原大通水厂南侧路段),可看到“侵华日军罪行遗址一站后碉堡”,那可是侵华日军的“活见证”,每次道路改造,它都没受影响,现在已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淮南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公布并在那里立了一块碑,目的就是不能损毁,这也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之一。</p> <h3> 据了解,碉堡建于1943年,高12米,在我小时候,老同学鲍士勇家就住在碉堡对面的水厂外的大院里,因此我们几位同学也很调皮,经常上碉堡上面玩耍,那时没人管理,在玩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尿急了就在顶层上面往下“洒”,反正下面没有人,所谓“站得高尿得远”。之后80年代初,有人在那里开起了“炮楼饭店”,再后来就成为“脏乱差”的地方,无人问津了,直到1986年引起重视成为了“侵华日军罪行见证的遗址”受保护文物……</h3> <h3> 侵华日军的罪行远不止这些,在九龙岗就有侵占淮南煤矿时的“日军司令部”、“日军炸药库”等,分别建于1938年,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我同批参加工作的孙杰曾经从泉山淮化集团西苑南区骑行到九龙岗用手机拍下了照片发给了我。</h3> <h3> 2013年3月,这两处侵华日军罪行遗址分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警示人们牢记历史。我小时候在大通一些地方亲眼所见不少解放前日本鬼子留下来的建筑物,有的因改造原因没有得到及时保护被拆除了,如我老同学鲍士勇全家在水厂的老房子就是日本鬼子当时住过的房子,我上学时经常到他家玩耍,发现里面部分房间还铺设有木地板。同时我在铁路甸下村家属区也看到有不少日本人住过的房子,目前有的老房子依然还在那个地方仍有人住着。</h3> <p class="ql-block">【管理全市铁路的九龙岗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在我上小学时,九龙岗火车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淮南市各车站最大的,那时对我来说,无论住在九龙岗、大通都离火车站近在咫尺,好像与火车有“缘”,呜呜叫的老火车头不时喷出白色浓烟直冲云霄,汽笛鸣响撼天动地,黑漆漆的机身和红色的巨大动轮,更加彰显无可比拟的“霸气”,火车不鸣叫好像不正常了。</p> <h3> 最荣耀的时候九龙岗火车站设立了中心站和地区党委,领导和管理市内各火车站及铁路单位。(淮南站1986年建成,后来全市陆续建立了17个火车站),九龙岗火车站还一度成立了隶属于蚌埠铁路局下的铁路办事处,并筹建了铸轨厂。我的小学、中学老同学参加工作时就在那里,现在老同学方传明依然还在那坚守。</h3> <h3> 那个时候到九龙岗火车站乘车的、下车的旅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文革”时期,田家庵、洞山、泉山甚至更远地方的人们乘车,几乎都到九龙岗火车站,遗憾的是车站出口坡度太大,冬天结冰时经常看到“人仰马翻”的现象,那个“狼狈相”姿态也各不相同,幼时我少不懂事就喜欢看“热闹”,冬季里天天见到此“景”都笑得合不拢嘴。</h3> <h3> 后期1985年至2003年,宋美龄的“美龄”号老火车作为公务车使用便一度停靠在大通九龙岗老火车站,可见大通九龙岗老火车站的历史地位。(2003年9月后被征用于上海铁路博物馆收藏)<br></h3> <p class="ql-block"> 【九龙岗当年南门口: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 </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记忆中最热闹的地方就是九龙岗“南门口”,可能从上小学之前也没出过远门的缘故,只感觉那里要什么有什么,比如春节时到南门口能买到鞭炮,那里好吃的东西也多。旁边菜市场也非常之大,印象中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至今还能记得有一个卖杂品的瞎子老大爷,他每天牵着一条聪明的狗,多年来,那条狗与他相依为命。每天那懂事的狗在市场上已成为老大爷的好“帮手”,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形成了一道“风景线”。传说那条狗甚至能认识钱的数额,要是钱给少了它还不愿意呢。菜市场是露天的,感觉走不到头似的,后来搬到大通再没机会去过那个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 【大通“上窑”地方的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 不要小看大通的上窑,那可是淮南的著名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现在己是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不仅如此,那里也有陶器,上窑山旁有我国三大古瓷窑发源地之一的寿州窑遗址,(在唐代上窑“寿州窑”就己成为七大瓷都之一)。那里还有新开发建立的“新四军纪念馆、纪念林、纪念碑”等,亦还有非常好“咯”的“上窑油馓子、牛肉汤、豆饼”等地方特色小吃,过去每次去射击打靶、旅游等有空都去品尝一下。上窑旁边的洛河古称洛涧,更是淮河古渡口,“淝水之战”的主战场之一。</p> <h3> “窑河”也非常大,记得1976年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活动,全市组织的民兵几千人背着枪支和行李横渡窑河(负责单位武装和民兵工作的父亲带着几十位民兵参加全市统一活动),他们几乎都是游过去坐船返回的,而我当时小小年纪不到14周岁背着枪支和行李横渡来回,上岸后已不见民兵们的踪影,我立刻懵了,一问才知道他们都乘坐“老解放”走了,窑河离市区偏远那年代又没有公交车,于是地奔到我原来住过的九龙岗火车站,中午饭都己过去了,真是又累又饿,是那里的老门邻给我炒的油盐干饭,吃过后又骑车给我送到了大通。可见我父亲当时粗心到何等的程度,一个没满14岁周岁的半大孩子已经游过了窑河对岸又返回游危险不说,窑河平均宽度其码3公里多,毕竟身上还背着一把货真价实的“苏式步枪”,只是没有子弹而已,那也是多么的冒险,现在想起也是很后怕的。</h3> <p class="ql-block"> 【华东第一村:大通居仁村】 </p><p class="ql-block"> 大通居仁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因占地面积大,居住人口多,住房又集中等因素而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赫赫有名,曾经号称“华东第一村”。(也有说是全国最大的工人新村)居仁村的建立可追溯到1939年,主要的房屋建于50年代,当时分为五个区,每家每户都很紧张,住房小,人口多,有的家十几口人挤在只有几十平米的平房里,现在看那时的条件真是难以想象,五个区走下来要几公里,那里就是一个“小社会”。</p> <h3> 大通居仁村生活设施上样有尽有,无论是菜市场、百货商店、理发店等在大通都是规模最大的,为此我小时经常到那里理发。居仁村历经沧桑几十载,那里人才辈出,亦为后来的新矿建设输出了大批人才,可以说那里有写不完的故事。</h3> <p class="ql-block"> 【紧俏的“金鸡”牌电风扇】</p><p class="ql-block"> 在淮南,更在大通,难以忘记的还有市防爆电机厂生产的“金鸡”牌电风扇,当时可是“供不应求”,那时想买防爆电机厂生产的电风扇很难,为了买到电风扇,甚至托关系找熟人,因为当初的1979年和80年代初厂里每月能生产百台、千台就算不错了。我家那台电风扇就是托熟人买的,左右门邻很是羡慕,一直用到20多年后,虽然没有坏,属于自然淘汰才更新的,可见风扇质量多么地过硬。</p> <h3> “金鸡”牌电风扇很秀气,基本上设计的都是中小型的台扇,没有落地式的,但比上海“华生”牌的价廉实在。防爆电机厂那时真“吃香”,想调入也不是容易的事,当时该厂是安徽省第一家转型生产电风扇的,后来陆续又上了八家,但大通防爆电机厂规模和生产销售量也是最大的,以致于“黄山”、“杨子”等生产厂家都派人赴大通防爆电机厂学习。</h3><div> 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残酷,这个厂盲目扩产,有了“患得患失”现象,又加上在发展处理上“优柔寡断”,造成后来销售渠道不畅,产品种类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又产生了零部件和产品的大量挤压,内部管理跟不上,资金跟不上,上级支持有限,负债累累,企业几乎濒临破产的边缘,到最后命运十分“凄惨”,真验证了“金鸡”未打鸣,己身先“壮烈”的境遇……</div> <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大通梆剧团】</p><p class="ql-block"> 大通梆剧团,是我在大通铁小一年多的时间里“接触”最多的,因为那会儿伴随着我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的几分钟里,总能听到剧团里传出的歌声,梆剧团离我家300米不到,平时周末休息日从门前路口的篮球场上打球,我也不时听到剧团里飘出来的美妙歌声。我还了解到,他们1979年出席全省戏剧调演,由杜文彩、陈兹传、孙群创作的现代戏《汽车站上》,演员张树义、林萍以及剧本和舞美分别获奖。那时偶尔还能看到漂亮的女演员从身边走过,亦想看看男演员们练功翻跟头的真功夫,这些画面都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剧团解散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文工团和梆剧团在一个大院,后来文工团搬到九龙岗去了,我的高中同学陶玉霞在那生活了20多年,她后来分到造纸厂了。尤其令人遗憾的是,我心目中的一些“大腕”竟被安置到那些无关的企业工作,有的被安排到“大集体”淮化建安公司,还有被安排到一些“五七”厂,甚至后来我到广电局送稿时还看到一位漂亮的女演员为广电大楼看电梯,</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实在是浪费人才……</p> <p class="ql-block"> 【曾经辉煌的大通服装厂】 </p><p class="ql-block"> 提起大通的服装厂(注:后来改制为市第二服装厂),那也是响当当的,高中毕业我在这家“市第二服装厂”呆了几年,还是有很大的体会。70年代末、80年代初,男女装基本上还是“绿军装、白衬衣、蓝中山”的一统天下,男女青年着装差别不大,基本上是看不出多大性别差异的。当时中国长期战备,和美、苏对峙,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革命化是穿着上的关键词。大通服装厂批量生产这些衣服,同时也生产了大批的黄棉袄、蓝棉衣以及黄色军大衣。当时实行计件工资制,就是多劳多得, 服装厂的女工们非常能干,几乎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她们对工作的敬业态度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 <h3> 那时候基本采取“流水作业”裁剪,布匹划好线裁剪机一推就是几十层布匹,一旦客户急要,女工们一般来说想不加班基本是完不成任务的,所以我经常看到傍晚时车间内依然是灯火辉煌,以致于本来两层楼房的厂房又实施改造加盖了两层。那时,市劳保商店定期要货,产品直接销到外地。自从离开那里没几年,又是一个“好景不长”,该厂随着竞争的残酷无情,也被市场淘汰“出局”了。</h3> <h3> 这是大通矿南以前的羊毛衫厂遗址,看到这幅图片,可以想象在大通当年有许多类似的生产厂家,有过短暂的“辉煌”历史,说明大通在改革开放期间有些是走“前沿”路线的,没有落伍,可能只是时机没有把握住,令人深思……</h3> <p class="ql-block">【家门口的“名牌:“益益”牌奶粉】</p><p class="ql-block"> “益益”牌奶粉对淮南人来说,“没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可是淮南人的“最爱”,现在的“益益”单位叫淮南乳品公司,它的前身叫淮南农场,它始建于1956年,地处大通,过去我在大通的“淮南十五中”上学时,去过农场的同学家玩耍,那片地方很大,耕地面积2万多亩,那时候的奶牛不过几百头。</p> <h3>【八十年代左右淮南乳品厂生产的不同种类雪糕】</h3> <h3> 后来发展的不错,到1987年时就达到了2000多头奶牛,鲜奶达5000多吨。我们小时虽然吃过“大白兔”,但最多吃的相比来说还是我们“自产自销”的大通地方生产的奶糖,包括奶油冰棒、冰淇淋等,截至目前,我们吃了多少“益益”奶制品已无从记起,当年“益益”奶粉亦是排在紧俏产品“供不应求”行列的,这是大通的“骄傲”,相信,它的“辉煌”对我们来说,同样也是有目共睹的。说到“益益”,老同学周美玲告诉我:“益益奶粉养育了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当我小孩有孩子的时候,我就让她也用益益奶粉,淮南人的招牌,用的放心”。她还感慨地说:“上学的路上,有炮楼,酱菜厂,防爆电机厂,塑料二厂……记忆最深的是下雨天,我打了一个大黄油布伞,下面能站4,5个同学。”</h3> <h3> 说到“益益”,我又想起来了上学时每天经过的大通酱品厂,该厂生产的“荷花”牌大曲香醋,采用优质高梁制作,经日晒冬露一年而成,酸而不涩,绵甜爽口,久放不变,1984年被评为省、部优产品。特别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吃的“玉蓉”牌菊花大头菜在老百姓当中是有口皆碑的,对当时条件来说,菊花大头菜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具有“鲜、甜、脆、嫩”特点,还远销省内外,1983年为省优产品。</h3> <p class="ql-block">【曾经繁荣的象征“大通“转盘街”】</p><p class="ql-block"> 读者“老来”建议我增加一段“转盘街”的内容,我在大通呆的时间长一些,可写的内容非常多,“转盘街”其实就像“转盘”一样,但“转盘街”对老大通人来说亦是挥之不去的记忆。转盘街不大,有人形容一泡尿“哧”到头,“转盘街”对大通人来说就是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它是大通曾经繁荣的象征。我们乘公交6路到蔡家岗方向,“转盘街”就是起点站,多年如此,四叉路中间的花池也是建了拆,拆了建,反复多次。让我最不能忘的是“转盘街”旁边的冰棒厂,那3分、5分的盐糖和牛奶冰水喝起来真叫“爽”!高温时单位发票我会用水瓶装回来慢慢“品”。平时洗澡、理发、寄信、买粮食、扯布、买小吃,甚至到照相馆拍“全家福”或证件照都会到“转盘街”去,而我待业4年的大通服装厂就在街的北侧,每天几乎都要面对“转盘街”……。不仅如此,那时的公判“游街”亦必经“转盘街”,尤其每年春节那里也是大通最热闹的地方。随着周边一些建筑物的拆除改造,“转盘街”就是大通发生巨变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创办于1963年的淮南十五中】</p><p class="ql-block"> 作为我的母校淮南十五中,在这里不得不写几句,我的初中,高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在市重点业余体校前后上了一年多),我的兄长(76届高中毕业)、妹妹(81届高中毕业)都在这个学校。创办于1963年的淮南十五中位于大通区九大路中段,是一所市属公办中学。据了解,2013年5月,淮南十五中与淮南实验中学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学校正式挂牌“淮南实验中学大通校区”。新时期解放军优秀代表柏耀平、著名滚雷英雄柏法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63年,该校在原淮南钢铁厂旧址的基础上成立淮南八中分部。至196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淮南市第十五中学。我在十五中上学时,当年不少老师还是民办老师身份,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下大多考上了大学,有的毕业后就分到了别的学校和部门,比如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肖秀珍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体育老师金全新考上了北京体育学院,还有英语老师范茂芝上过大学后分到了淮南三中(后已去世),另外优秀的老师被一些院校重用,比如我知道的政治学阎梓琦老师调入淮南师范学院等。时光回到上世纪70年代,<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那长长而简陋的砖瓦平房里,凝聚着来自大通三小,包括相聚初中之前的钢小、铁小、一小、二小、四小、五小、六小等十余个学校的靓女俊男,在一起度过了人生那段最纯洁、最浪漫、最难忘的美好时光。相信每个在那里上过学的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仿佛在眼前。此时想起我们那排砖瓦平房、大操场、旁边的农田、铁路,依然感觉时光近在咫尺</span><u style="color: rgb(1, 1, 1);">……</u></p> <p class="ql-block"> 【茶馆式的大通旅社澡堂】</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里原大通旅社有一处澡堂是很有年代感的,当时每张票1角2分,记得小时父亲常带我去,进去的感受是从来没有过的。里面有至少几十个相似单人床一样的躺椅,每位客人进去就给你泡上一壶热茶,每人给你上一只热毛巾,内有大池、小池和淋浴, 换上木拖鞋,出门就进了浴池, 洗好出来给你发一只热毛巾。等几分钟擦好后再上来一只热毛巾,洗好后躺在有高低坡度的单人床上面,茶水随便加,那真叫“麻灿的爽”。我们在床上“拉呱”最多的是“百亩大塘”里游泳时情景……根据需要,澡堂还为客人配备了剪刀免费剪指甲用。后来社会上如同“春笋”般涌现出的桑拿浴,虽然个个装修得富丽堂皇,但不如那时服务特别到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大通矿张亮友】 </p><p class="ql-block"> 在第11届亚运会火炬淮南传递活动中,手举火炬跑在最前面的就是大名鼎鼎被媒体誉为“中国马拉松第一人”的张亮友,他两边是学生和运动员代表,他身后是全市各单位、各条战线的优秀员工、学生组成的长跑队,这些长跑队就是层层选拔出来的,当然也包括跟在他后面队伍中的我,当时是作为团支部书记选拔出来的。领跑者张亮友当年已经60多岁,他是一名原大通矿的退休职工,我住在大通不少年,对他早已耳闻目睹。并通过了解知道他 1955年28岁时去上海参加全民运动会,获男子10000米冠军。1956年他29岁那年三次写信给贺龙元帅(当时负责国家体委工作),建议在中国举办马拉松赛事,贺龙将军得知这件事后,亲切地表扬了张亮友,1957年并要求安排在安徽省肥东县梁园进行了中国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后来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成为了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p> <h3> 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张亮友每天坚持跑50多公里。为了督促自己坚持下去,当时大家都爱吃豆芽,他住的地方卖豆芽的很少,也很贵,寿县的豆芽好,卖得也便宜,从家里到寿县,来回的路程正好50多公里,所以张亮友每天跑步去帮邻居买豆芽,今天帮这几家买,明天帮那几家买,每天买几斤豆芽,再背着跑回来,他一直坚持了好几年。1957年,中国第一个马拉松赛事在安徽省肥东梁园举办,比赛那天刮大风,参赛选手逆风奔跑,当时比赛场地路面坑坑洼洼,风沙扑面,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 30岁的张亮友跑出2小时52分34秒6的成绩,创造了中国第一个马拉松比赛记录,这个成绩被国家体委确定为中国马拉松赛的第一个最好成绩,载入史册,从此开创了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先河。可以说张亮友为我国马拉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他已经年近90岁高龄,仍然坚持跑短程马拉松……</h3> <h3> 【1990年9月13日象征着“团结、友谊、进步”的第十一届亚运之光火炬传递经过淮南,并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和环绕城市主要道路的大型长跑活动视频】</h3> <h3> 九龙岗“民国小镇”多年前我去过几次,每次都有感慨,我想许多城市为有这样难得的建筑群都当成“宝贝”,我们这里却被废弃,如果投入一些资金,改造好了就是现成的“旅游”资源。好在政府和相关部门这两年开始重视了。作为老朋友,《淮南日报》首席编辑鲍宏看到此篇文章后,又给我提供了几幅九龙岗“民国小镇”、“火车站老铁道”以及老矿务局旧址等珍贵照片,在这里表示感谢。</h3> <h3> 大通人杰地灵,东与怀远、定远、凤阳交界,南与合肥毗邻,西与田家庵接壤,北依淮河,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至1956年还是淮南的主要市区,市党政机关的所在地,这么多年来大通境内还有洛河发电厂、石油化工机械厂、煤矿修配厂、光纤电缆厂、健身器材厂、化工、食品、塑料、铝材、皮件、石料、水泥、搪瓷、蓄电池以及我住的金属制品厂等骨干厂家,同时还有曾经“风光无限”的矿务局第一矿工医院、矿务局技校、淮南卫校、淮南八中、十四中、十五中等事业单位。</h3> <h3> 大通也是淮南的“东大门”,这里的旅游业正在悄悄掀起“大幕”,上窑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岗民国小镇、大通湿地公园等都在广泛开发旅游资源,努力提高“知名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通的未来会更加美好!“老大通”,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虽然离开大通很多年了,但大通有我的亲人,有我的朋友,有我的同学,以后我还会经常去那里的,更会关注“大通”的新变化、新发展、新面貌,祝愿心中的“大通”越来越好!……</h3><div><br></div><div> (编辑、文字: 曹辉)</div> <h3>【注:文中部分图片为作者拍摄,其余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朋友和网络,2017年9月12日编辑制作】</h3>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ed2308"><b>可转发给您大通、九龙岗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