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涡阳文化民间口述工程传承的引领下,又念起关于牌坊镇武家河岸边塔寺刘庄的庙和塔的古老传说和值得抒写的历史。遂督促该镇文化站长苗应君同志,把他曾搜集的塔寺刘庄的资料提供过来,也结合自己曾考察时获悉的相关塔寺刘庄的传说,整理成此文,以飨读者。——题记。</p> <p class="ql-block">武家河岸边的塔寺刘庄顾名思义,以塔以寺以刘姓居多得名。可这里世代相传,涡阳境内的武家河岸边,自古以来,原曾有两个知名的庙宇:一是涡阳县城北的天静宫庙宇,一是涡阳牌坊镇的塔寺刘庄的塔寺庙宇。而又传,塔寺刘庄庙宇是因寺旁有塔,塔周边多姓刘,故名为塔寺刘庄庙宇。还传说,塔寺刘庄庙宇除与刘姓有关外,还与道祖老子有关,后人为纪念老子在他的出生地郑店村建一处纪念老子出生地的天静宫,而在塔寺刘庄老子曾住过地方建一处纪念老子采药之地的台寺刘庄庙宇。总之,两处庙宇各有其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涡阳塔寺庙建于唐朝时期,具体时间不太明确。当时占地有800亩,后来占地面积300亩,南北约100多米左右。除庙和塔的基地点外,下余的耕地由庙里的和尚耕种,作为生活补给。后庙地在清朝时被官府没收了。解放后,除了塔地外,另有11亩庙中耕地,留作和尚耕种。时仍有庙房,大殿五间,宽12米,高10米。庙房内大明柱四根,均二人合围粗,优质木材。殿内有三尊大佛像,约有5-7米高。佛像下压十二个妖怪,另有八大金刚,四大帝君。东西两墙是十八罗汉,殿外各设有烧香大炉及条案子。案子上面有钢铸的蜡台和罄。蜡台是烧香时安放蜡烛的,罄是烧香时和尚敲的木鱼。三间东厢房里敬的是关公和周仓宋平的像,西厢房是南海观音和善才童子。原都是泥塑和木雕的,五间南大殿,正中间是过道,两边是僧侣住所。南大殿东北角距离10米左右,就是台寺刘村的那座高大的塔。塔共9层,约30多米高。塔型壮观,顶尖凤状。庙院东边有一排西廊房,为种地户住处。另有几亩菜地,是当地本土人仇凤山父子种的和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子母亲的母亲,姓刘,涡阳曹市东太清宫人。史载“老子生在西宫,长在东宫”,“生在西宫”的“西宫”也就是现在的涡阳闸北街道社区的武家河岸边的天静宫,“长在东宫”的“东宫”即为老子母亲的母亲的家,也就是现在曹市东太清宫。老子自幼长在东宫,与刘氏宗亲结下不解之缘。可他与涡河与武家河也有深厚的情感。一天,老子自东宫出发沿涡河武家河向西采药,不小心迷了路,到了人烟稀少此地。据说,此地当时本无刘姓,而是老子采药来此后才有刘氏,且这里的刘氏均是曹市东太清的一支。</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老子的外祖母,对老子疼爱有加,知老子迷了路,记得不知如何是好,干急派家丁一路寻来。寻找到此,这刘氏家丁就陪老子居此采药不走了。他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还教导当地居民如何利用武家河水和着草药一起熬制丹药。随后老子母亲和外祖母,也常来此居住。因老子采药过程感动上天,上天赐神塔一座护卫此地。这塔就是古老的塔寺刘庄的这座与老子、与刘氏相关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传此塔形制特点,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36.6米 ,可与蒙城的万佛塔相比美。然蒙城万佛塔的庄严壮观,我们现在只要去蒙城一趟,就可领略其中的大美。可惜的是这距离涡阳城较偏远的塔寺刘村的塔,早已荡然无存。也许历史确实无法可以复制,所以涡阳县武家河岸边的这座塔寺刘庄的塔,其历史原貌也只有永远被封存在人们永恒的记忆里。</span></p> <p class="ql-block">当地老人回忆,庙院内有通数碑记。碑记上有很多清晰的文字,大概是建庙或重修庙的时间及内容等。该庙1940年,日军侵华,占领涡阳县时被破坏。当时日军一个营驻军在此,修炮楼盖碉堡,就这样把庙给扒毁,神像也被移走了。光庙砖拉走三大车,庙里的石条石柱子无数,不久庙旁的塔也惨遭破坏。相传,当时被日军扒了一个大半面,就不敢扒了。因为他们听当地老百姓说,塔有神灵,谁扒塔谁死。果真应验,有个小头目,逞强表功,不信不说,还一根筋,硬着头皮去扒,当即被塔倒下的石料砸得血淋淋的,肉肉乎乎,饼块状似的死了。</p> <p class="ql-block">每年辞旧迎新的日子,也就是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的新年伊始。周围的居民就开始陆续,走进庙里烧香许愿,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初八正式逢大会。大会时间为期一个半月。唱大戏的,说评书的,讲古典故事的,踩高跷的,舞龙舞狮的,经商做生意的,远比现各地庙会热闹得多。民国前期,庙改为私家学堂,里有私塾先生办班,约招收20来人,均是当地乡绅的孩子。民国后期,社会风气好转,民主自由,思想得以解放。老百姓获得教育权,当时引领教育的私塾也逐渐改为学校。学生人数招收到200人余,一直延续抗战爆发后期,学校才被迫停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是巧合,因当地百姓齐心协力保护该塔庙,故意用石料倾斜之力砸死的那个逞强表功的日军小头目。而不明真相者,还以为果真是庙神塔神显灵了。抗战结束,日军彻底被赶走,当地百姓就又在此盖了三间大殿,还拉了一个偌大的庙院。庙里的神像,有的又被找回,重新涂了彩,有的又重新被塑造的。新中国成立后,因时局通告,坚决破除封建迷信,所以部分僧人纷纷返俗,有的云游不归,于是所剩无几。</span></p> <p class="ql-block">直到1955年,寺庙里还剩一个老僧人,年八十有余,何时圆寂无人知晓。相传被发现时,是盘腿端坐,双手合十圆寂的。而发现老僧人圆寂的也是本地刘氏居民,因去庙里躲雨方知,时庙仍存在,塔据说也仍未倒下。1966年,庙塔才彻底被推毁扒掉,庙神塔神无处安身,被迫离散,可近年太平盛世,据说庙神塔神又被返回探省。因无有归宿,就安居在塔寺刘庄东的桥头下,所以有户本庄兄弟常梦见此庙此塔的原貌,说有神人托梦让修一座庙宇供奉。特别是这家兄弟,早年最药材生意,财源滚滚,生意兴旺,可不知近年多梦,成天睡不好觉,陆续得了肝癌。一英年早逝,一病情加剧。后又夜梦神人指点,志愿出资重建在原塔寺附近建小庙一间,也便利十里八村往返烧香许愿。假如你能亲临考察,不仅可以亲睹此座小庙和神像,也可在如今的武家河岸边的原塔寺刘庄的塔寺遗址处,如意捡拾到汉砖瓦砾,大小不同,各时期的先民生活器皿碎片等。</p> <p class="ql-block">目前,这家塔寺刘的兄弟居家平安,生意又重新火红起来。在他们的发心下,原已经荡然无存的这座武家河岸边的塔寺刘庄的庙宇,虽然仅被一间不起眼的小庙取代,可也已经足够安顿了原塔神庙神,使原有的塔神庙神有了个固定的归宿,从而也恢复了塔寺刘庄昔日的香火缭绕。</p> <p class="ql-block">(燕立仁、王得起、王连运等讲述,苗尚君搜集,石芳霞整理。)</p> <p class="ql-block">附件一:笔者与研老人士马杰王振川两前辈在本地居民王连荣、王连芝、燕立仁、王得起带领下,亲临村庄田野等考证。</p> <p class="ql-block">附件二:时文化站长苗应君获悉我们实地考证 百忙之中前来陪同,握手致谢。</p> <p class="ql-block">附件三:考察得到村民热情支持,获悉许些史实及实物汉砖等建筑构建。</p> <p class="ql-block">附件四:马杰王振川两老师与该庄居民热情攀谈交流、仔细丈量拍照,及笔者记录实物遗存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附件五:照片中背包的是王连荣,即他热心与文化站长苗应君等共同推动本文化的考证。</p> <p class="ql-block">附件六:实地考察该塔寺庄周边小庙,田野残留的碑刻、汉砖等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附件七:考证结束王振川马杰两老师仍不舍离去,非要亲力亲为,笔录该塔寺刘庄与老子文化相关、至今散落民间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笔者简介: 女,汉族,1972年出生,安徽涡阳人。本姓冯,随母姓,笔名霞光依依,又名冯家三姑娘。系中国散文家会员,安徽省作家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年,现就职县老子文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致力地方文化与老子文化研究,挖掘传承、弘扬传播等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