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得世园会期间,曾经参观过国棉六厂老厂区,那时,已被工业老厂房的保护及有序利用设想,以及所描绘的创新空间所触动。</h3><h3>今天,有幸再次走入M6,去聆听上青天棉纺历史的脚步,触摸岁月蚀刻的沧桑,徘徊在工业遗存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纠结地带,依然感受到历史文脉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合理开发利用杜绝大拆大建确实需要大手笔、大智慧。</h3> <h3>连廊之后,那道火烧之后残存的红砖墙,依然矗立,重新爬满山脊的爬墙虎,似乎预示着建筑的重生,内里的空间,稍加收拾即可成为一处绝好的创客洽谈空间。</h3> <h3>高挑的厂房,如能匠心设计,必是小型研创团队的充满活力的loft空间。</h3> <h3>通过厂房空间调整和分割打通,建筑亦能彰显近现代结合的风格。</h3> <h3>口袋绿地、邻里空间,营造着整个M6的社区氛围,活力而亲切。</h3> <h3>站前仓库拥着老铁路线,配合着站台上长长的雨棚,是最惬意的下午茶空间。</h3> <h3>厚重的铁门,后面是开敞而随意分割的车间,为保护与利用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h3> <h3>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棉纺车间为什么都是这种山脊式屋面,除了采光外,据说所有立窗都朝北,以防止阳光照射褪却了织品的色泽。虽然心里质疑阳光的强烈,但还是佩服建筑设计的才智。</h3> <h3>一跨倒塌的车间旁,另一处车间仍然完好,一层的室内还保留着不知哪个年代涂鸦,出现在国棉厂车间内显得诙谐而有创意,如果改成爵士酒吧应该不需要大的室内装饰了。</h3> <h3>这样的全木质柱梁结构大开间厂房,至少在青岛应该很难找到了。有人说消防不过关,必须拆掉,我反问,为什么太和殿没有消防问题,不用拆掉?同事更是搬出了应县木塔来说明木质建筑可以解决消防问题,我只能呵呵了。</h3> <h3>车间中还挂着一副老照片,随行工作人员上去取了下来。我回来查了一下,应该就是郝建秀在厂期间的照片。</h3> <h3>1952年,青岛国棉六厂将郝建秀所在的小组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推广模范小组”,简称“郝建秀小组”,后被国家承认。“郝建秀小组”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郝建秀小组”的历任组长多人被授予国家级荣誉称号。 </h3> <h3>楼下的咖啡厅,以及二楼的会议空间,已然就是一个现成的创客路演空间。</h3> <h3>走得匆忙,看得肤浅,但是心里却是为找到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的结合点,抑或是妥协点而来。</h3><h3>虽然整体开发便于规划,资金回笼快,但是却丧失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缺少了一个区域特定的文化传承,结果是千城一面,没了乡愁。</h3><h3>有人说房子已经快塌了,不要保护了,我说圆明园塌了一百年了,一样保护的很好。</h3><h3>细细甄别,保留那些相对完整,有历史,有年头,空间便于改造利用的,拆除那些插建的,没有历史文脉的,确实无法利用的,然后将保留建筑和拟开发地块整体做方案,处理好新老建筑在建筑体量、风格、高度、色彩甚至材质上的有机结合,才是一份好的设计,才对得起这个城市,对得起这方水土和人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