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一、引子:岛上的那片云 </b><br></h3><h3><br></h3><h3> </h3><h3> 洞头26团(6415部队)历史上军龄最长的有四位老战士,把他们的军龄加起来整整就是200年。</h3><h3> 战友们知道这四位老兵是谁吗?</h3><h3> 那就让我们翻开岛上的那片云,穿越时光隧道,看个究竟吧。</h3> <h3><b>四位老战士,都在洞头26团及前身的部队战斗过</b></h3><h3><b><br></b></h3><h3> 26团前身的部队,一部可追溯到抗战时期。</h3><h3> 它是1944年8月7日在山东寿光县丰城镇组建的山东军区独立一旅和1945年7月15日在沂水县官庄村组建的独立四旅。这一部经历了鲁中军区三分区10团(1946年3月,独一、四旅合编。独一旅缩编为10团1营、2营和特务连,独四旅缩编为三营);鲁中军区警备5团(1946年8月~);鲁中军区警备1团(1947年3月~);鲁中南军区警备1团(1948年4月~);鲁中南纵队46师136团(1948年10月~);35军104师311团(1949年2月~);22军64师192团(1950年12月~);新105师314团(1951年2月~);公安17师50团(1952年5月~)的沿革变迁。</h3><h3> 另一部可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它是解放军35军104师的310团;新105师的313团;公安17师49团的沿革变迁。</h3><h3> 1957年1月,这两部(公安17师49团、50团)在洞头合编为守备17旅的7个直属营;次年,7个直属营缩编为守备85团;再往后沿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洞头26团(6415部队)了。</h3> <h3>二<b>、他牵着这片云走出鲁中老区</b></h3><h3> </h3><h3> 七十年前,</h3><h3> 开国将军方明胜从鲁中牵出了一片云,</h3><h3> 他领着鲁中子弟兵走出了革命老区。</h3><h3> 他牵着这片云,</h3><h3> 融入到了波澜壮阔席卷全中国的解放战争的风云之中·······</h3> <h3><b>云起博山</b></h3><h3> </h3><h3> 莱芜战役—— 四位老战士走出鲁中根据地在家门口参加的首场战役。</h3><h3> 粟老总指挥了这一战役,取得共歼国民党军5.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h3><h3> 这一战役俘敌数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都创造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h3> <h3><b>云袭泉城</b></h3><h3><b><br></b></h3><h3> 四位老战士共同见证了济南战役。</h3><h3> 是役,吴化文部起义。1948年10月29日吴化文整编96军及其155旅、161旅和独立旅改编为解放军35军。</h3><h3> </h3> <h3><b>云扫淮海</b></h3><h3><b><br></b></h3><h3> 四位老战士共同参加了淮海战役全程的三个阶段(打黄百韬、打黄维、打杜聿明)。</h3><h3>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h3><h3> 1949年2月,四位老战士所在的傅秋涛鲁中南纵队与吴化文起义部队合编为新35军,辖103、104、105师。</h3><h3> 104师师长方明胜、政委严政。辖310团(洞头26团一部)、311团(洞头26团一部)和312团。</h3> <h3><b>云飙长江</b></h3><h3><b> </b>1949年2月,方明胜部在六合地区集结,做渡江作战准备。</h3><h3> 4月20日下午奉命向南京北岸的浦镇、浦口发起攻击。</h3><h3> 4月20日晚和21日,解放军第二、三野,先后发起渡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揭开了“跨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h3><h3>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br></h3><h3> 四位老战士共同跨越了长江天险。</h3><h3> </h3> <h3><b>云卷钟山</b></h3><h3><b><br></b></h3><h3> 1949年4月22日晚,方明胜104师占领南京城北山地。</h3><h3> 4月23日,104师312团3营管玉权部,首先占领总统府。</h3><h3> 104师311团占领行政院、外交部。</h3><h3> 南京政府垮台。</h3><h3><br></h3><h3> 图:管玉权部在总统府门楼上。</h3> <h3><b><font color="#010101">云掠群岛</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 四位老战士共同进行了解放浙江岛屿的剿匪战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0年底,35军机关编为东海舰队机关,部队103、104和105师归属浙江省军区。当年12月,方明胜的104师311团、312团加入22军的战斗序列,即22军的64师192团、66师196团,</font> <font color="#010101">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font>。</h3><h3> 192团先后解放了坦头山岛和鱼山岛等。</h3><h3><br></h3> <h3><b>云集浙南</b></h3><h3> </h3><h3> 1951年2月26日,方明胜组建新105师(驻乐清虹桥),辖313、314和315团。原311团(22军192团)重新归建于新105师,番号为314团。</h3><h3> 原104师310团编为313团。</h3><h3> 原103师307团编为315团(铁道游击队)。</h3><h3> </h3><h3> </h3> <h3><b>云涌百岛</b></h3><h3><b><br></b></h3><h3> 1952年1月11日,315团在新105师参谋长刘金山(电影《铁道游击队》刘洪原型)指挥下,参加了最后一次解放洞头群岛的战斗。</h3><h3> 从此,洞头全境解放的那一天——1月15日,定为洞头解放日。</h3><h3> 新105师师部、315团驻洞头。</h3><h3> 师部设在小三盘;师医院设在洞头村,后迁至小扑村 。</h3><h3> </h3><h3> </h3> <h3></h3><h3><b>三、他牵着这片云停在了东海前线</b></h3><h3><b><br></b></h3><h3><b> </b> 1952年5月,新105师改为华东军区公安17师(驻乐清虹桥)。隶属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兼松沪警备司令部)。</h3><h3> 师长方明胜,政委宋志民。</h3><h3> 各团依次改为49团(先驻乐清后瑞安)、50团(驻玉环)、51团(驻洞头)。</h3> <h3> </h3> <h3><b>云聚铜山</b></h3><h3> </h3><h3> 1953年,26团的前身一部50团驻守洞头岛,该团二营六连在岛上开展“联防、联建、联训、联文”的军民联防共建活动。</h3><h3> 51团移防南矶岛。</h3><h3> 1955年,26团的前身的另一部49团上岛。</h3><h3> 1965年9月28日,85团六连(原50团六连)被国防部命名为"军民联防模范连"。</h3><h3> 军民联防,铜山铁壁。这也是洞头岛也称谓铜山岛的由来。</h3><h3> </h3><h3> 图: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给六连李代光指导员(中,现住泰州)、陈献南连长授旗。</h3><h3> </h3> <h3><b>云驻洞头 </b> </h3><h3><br></h3><h3> 1955年7月,公安17师划归浙江省军区建制,改为守备17师(原公安17师番号保留)。</h3><h3> 1957年1月,公安17师改编为南京军区守备17旅(旅部驻洞头),辖51团(驻南矶)和49团、50团合编后的3个直属步兵营、4个炮兵营(驻洞头)。</h3><h3> 旅长蒋玉和,政委梁皓群。</h3><h3> 49团施传银团长带49团机关归建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h3><h3> 编余人员在洞头大长坑集训。一年后,由50团邓建华团长带至黑龙江参加农垦建设。</h3><h3> </h3><h3> </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b>云旋东瓯</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8年1月守备17旅与温州军分区合并,辖守备84、85、86团、直属部队和医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司令员张国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9年1月王福堂接任,后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1973年5月~1988年4月)。</font></h3><h3> 1963年12月,军分区直属分队扩编,共有通信、独立步兵、守备、122榴炮、37高炮5个营和船艇大队,运输、警侦2个连以及泰顺武工队。次年11月,又增编两栖侦察队,<b>温州军分区成为兵力规模仅次于海南岛的第二大军分区。</b></h3><h3> 军分区医院移防温州。</h3><h3> 17旅的7个直属营改编为守备85团(驻洞头)。</h3><h3> 原51团整建制保留,改番号为守备84团(驻南矶)。</h3><h3> 86团由边防17团改编而来。边防17团在1955年8月由新103师307团(欠1个营)、公安49团2营和鳌江、温州武工队合编而成(先住鳌江,后住矾山)。</h3><h3> 1969年10月守备85团改番号为守备26团(驻洞头)。</h3> <h3><b>云绘海霞</b></h3><h3><b><br></b></h3><h3> 黎汝清的小说《海岛女民兵》、谢铁骊导演的电影《海霞》、吴逢旭的人物传记《汪月霞传》等文学作品,都记录了那段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的军民鱼水情,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h3><h3> 2017年,原温州军分区老司令员王福堂,海霞原型汪月霞,当选“影响温州百年历史的百位人物”。</h3><h3> </h3> <h3><b>四、连云碧波映晚晴</b></h3><h3><br></h3><h3> 1975年4月12日,26团(6415部队)离岛,调防苏北,4月15日到达目的地宿迁。</h3><h3> 1981年,“军民联防模范连”六连移防到江苏省连云港东西连岛,成为连云港警备区某海防团的二营六连。</h3><h3> 历次裁军后,几经风雨,六连成为26团仅有的,成建制保留下来的的连队。</h3><h3> </h3> <h3><b>五、四位老兵</b></h3><h3><b><br></b></h3><h3> 26团(6415部队)及前身的历史上,四位军龄最长的老兵是</h3><h3> 老团长 方明胜,军龄49年;</h3><h3> 团副政委杨德中,军龄56年;</h3><h3> 营副政教聂奎聚,军龄48年;</h3><h3> 卫生队长褚福德,军龄47年。</h3><h3> </h3><h3> 把四位老兵的军龄加起来正好是200年!</h3> <h3><b>方明胜(1906年-2004年)</b></h3><h3><b><br></b></h3><h3> 1930年参加红军,1979军队离休,军龄49年。</h3><h3> 湖北省黄陂县人,开国少将。</h3><h3> 原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副兵团职待遇。</h3> <h3><b>曾在洞头26团前身工作</b></h3><h3><b><br></b></h3><h3> 鲁中军区警备一团(方桑部)团长。</h3><h3> 35军104师师长。</h3><h3> 新105师师长。</h3><h3> (洞头)公安17师师长等。</h3> <h3><b>杨德中(1926年-1998年)</b></h3><h3><b><br></b></h3><h3> 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1994年退役(正大区职待遇),军龄56年。</h3><h3> 陕西渭南人,上将。</h3><h3> 原中央警卫局局长。</h3> <h3><b>曾在洞头26团前身工作</b></h3><h3><b><br></b></h3><h3> 山东鲁中军区警备1团政治处主任。</h3><h3> 鲁中南纵队46师136团政治处主任。</h3><h3> 35军104师311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等。</h3><h3><br></h3><h3> 图、(中)杨德中,左(一)周恩来。</h3> <h3><b>聂奎聚(1926年-1992年)</b></h3><h3><b><br></b></h3><h3> 1944年7月参加八路军,1992年在北京去世(任上),军龄48年。</h3><h3> 山东青州人,海军中将。原海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副大区职待遇。</h3><h3> 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毕业,大专学历。</h3> <h3><b>曾在洞头26团前身工作</b></h3><h3><b><br></b></h3><h3> 鲁中军区警备1团6连副指导员。</h3><h3> 鲁中南纵队46师136团连指导员。</h3><h3> 第35军104师311团3营副教导员等。</h3> <p><b>褚福德(1934年----)</b></p><p><br></p><p> 1947年在鲁中军区一分区参军,1994年部队离休,军龄47年。</p><p> 原解放军124医院院长。</p><p> 山东淄博人,第二军医大学毕业,本科学历,1994年正师职离休(副军待遇)。</p> <h3><b>曾在洞头26团及前身工作</b></h3><h3><br></h3><h3> 守备17旅2营卫生所所长,26团卫生队队长。<br></h3><h3> 1955年随49团上岛。</h3><h3> 1975年4月11日,提前26团一天离岛,赴任泰州陆军74师医院院长(1973年任命为温州军分区医院院长)。</h3><h3> 驻岛期间,离岛7年(1957--1964年),就读于重庆第七军医大学(预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h3><h3> </h3><h3> 图左(二)褚福德,1956年在洞头。</h3> <h3> 图、左(一)向守志,左(二)傅奎清,右(二)褚福德。</h3> <p> </p><p><b> 褚福德近照</b>(摄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p><p> 现住江苏省军区苏州某干休所。</p> <h3><b><font color="#010101">六、结语</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b> </b><font color="#010101">云卷云舒云起鲁山,一路奔腾云留海岛,新军营始驻浙南沿海一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潮涨潮落潮卷瓯江,两水相遇潮退河滩,老部队终散苏北运河两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诗为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 <font color="#010101">云涌风起卷波澜</font>,<br></h3><h3><font color="#010101"> 鲁中子弟出博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驰骋江淮催战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直入南京捣金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官兵守岛固金瓯,<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军民联防谱新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铜山淄水系情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晚霞夕阳共一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9月修订于静散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后记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本文采用“履历溯源”的求证方法还原历史真相。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近两年,笔者先后收到了包括方明胜子女转来的十几份前辈履历和资料;笔者访谈了原鲁中军区警备1团老战士张世福、李振帮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原温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孙福芝,2017年组织在温的26团前身的老战士进行了回忆,提供了珍贵的书面材料。参加回忆的人员有:1944年王道起义部队人员、独立一旅2营战士王德京;独立四旅10团战士聂宝光、李润生(方明胜团、师长警卫员);鲁中军区警备1团战士孙福芝、杜家运、郑杰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些史料和口述为文章的真实性、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履历是人生轨迹,相同的轨迹就形成了一条道路;路的分叉和汇合,也提示着是一次事件发生的始点或终点……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以履历为线索,口述为佐证,网络资料为参考,《军史》为准绳,是溯源求真的具体考证方法。它也为开展新时期社科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此,对为本文提供帮助的各位前辈、朋友们表示感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图片大多来源网络。其中部分引用了洞头籍摄影家刘海鸣、叶凌志的作品,一并致谢!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笔者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7中秋节</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