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得很多年以前,同桌约我去喝茶,席间,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开车沿黄河逆流而上到它的源头去看看,当时我很讶异,因为深入黄河源也是我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却因这或因那的原因直到2017年才终于实现。</h3> <h3>这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行程,期间从甘肃转至四川,又从四川去到青海,中间三个省多次辗转折返,但是却总在围绕着山、围绕着水、围绕着寺院以及那些佛塔和转经筒。</h3> <h3>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十年前与好友有约曾经到过拉卜楞寺,那时我们住在拉卜楞寺斜对面的卓玛旅社,每天坐在二楼的晒台,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佛教信徒转经筒、叩长头拜,心里一片宁静。而如今寺院所在的小城夏河与我十年前去时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寺院似乎也热闹了很多,之所以说热闹,是因为它在商业化的带动下已失去往日的宁静。</h3> <h3>早上出发,雨一直就在淅淅沥沥的下着,伴随我们从兰州到夏河再到郎木寺,第一天的路程不算近,加上天气不好,海拔在上升,因此到达郎木寺住宿的宾馆已经晚上8点,此时我们已由兰州的1500m上升到3300m。</h3><h3>郎木寺有我十年前认识的好友阿拉,放下行囊,我就迫不及待地给她打电话,约着见面。阿拉是位非常善良纯朴坚韧的藏族女性,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依旧保持着本心,得知我要来,早早地备上羊腿、羊排,还有煮蕨麻,使得我本来有点高反的同事竟也有了食欲。</h3><h3>然而匆匆见面,匆匆别离,再有多少不舍也阻止不了时间的流逝。</h3> <h3>一条白龙江把郎木寺一分为二,一边属于甘肃,一边属于四川,而寺院也有了两个。甘肃的郎木寺因为得到补助资金较多,大殿修的金碧辉煌,四川的明显破败得多,其实四川的郎木寺要比甘肃这边的多300年的历史,且其中的一个殿看起来不起眼,里面却供奉着活佛肉体真身。可能是殿修得好,所以甘肃郎木寺游客也多,反没有四川郎木寺更有韵味。两寺占地都不小,甘肃郎木寺划出一块为天葬台,而四川郎木寺则因白龙江的源头,成了一处自然的风景。</h3> <h3>下图为供奉有活佛肉体真身的大殿</h3> <h3>郎木寺出来,我们一路顺着白龙江到达藏语意为“石匣子”的扎尕那。扎尕那有四个自然村,站在远坡,可以看到静谧的山村被群山环绕,这里的山在地壳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岩石直上直下。不知名的小鸟在岩石上、树林间欢快得跳来跳去,让人心生嫉妒。</h3> <h3>在扎尕那,古朴的村落虽然已改得不那么原汁原味,但是仍然还有那保留下来的屋子在清晨中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太阳渐渐升起来,光影打在青稞田里,使原本已泛黄的青稞更加金灿灿,透着丰收的喜悦,也让美丽的扎尕那展现出另一种风姿。</h3> <h3>扎尕那位于郎木寺到若尔盖道路的分叉路内,因此从扎尕那出来必须返回到郎木寺通往若尔盖的主路上,而郎木寺往若尔盖方向,路的左边是群山,属长江水系,路的右边是若尔盖大草原,属黄河水系。</h3><h3>若尔盖大草原最著名的景区是花湖,由于时间不合适,花湖的花已经开败,即便如此,曲曲折折的观湖步道仍然有不少的游客。</h3> <h3>黄河的九曲十八弯是唐克的主要看点,而落日中的九曲十八弯更是摄影师们寻求的拍摄点。前往唐克时,有一段路也是打着几道弯,与黄河的九曲十八弯相呼应。九曲十八弯景区修有五个观景台,最佳位置是第二个观景台。这次我们的运气不太佳,就在太阳下山准备拍九曲十八弯的落日时,结果太阳被厚厚的云层给遮住了,尽管后面露了会儿脸,但太阳余晖照射在黄河上、映衬出金红色十八弯的最佳拍照时机已错过。</h3> <h3>不过,坐在松软的草地上,对着弯弯的黄河,漫无边际的闲谈,是不是也是件很惬意的事呢?</h3> <h3>第四天的行程是唐克至久治,途中路过瓦切塔林。这里本没有塔林,上世纪八十年代,十世班禅曾在这里两次讲经,摸顶祈福,因此,这里的藏民在他讲经的地方建塔成林。一进大门的塔很漂亮,但是不允许拍照,这个地方也就听听讲解,了解一下藏传佛教的有关知识,没有过多可看的。</h3> <h3>离开瓦切塔林,中途会路过红原县,我们的中午补给点也定在这里。红原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周总理命名的县,意思是红军经过的草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h3><h3>说实在,以前虽然知道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但是细节的资料掌握得并不多,当经过这座红军曾千辛万苦用双腿、用生命走过的县城时,我更深刻感受如今生活的幸福。</h3><h3>喜欢红原县,不仅因为县城整齐干净,非常清爽,更是因为总理起名的寓意。</h3> <h3>久治住宿一晚,转天我们来到年宝玉则。年保玉则是巴颜喀拉山的最高峰,位于巴颜喀拉山的东段,也称果洛山,是果洛部落的发祥地,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庄严的玉石山”,山上寸草不生,当地的藏民叫它石头山。仙女湖和妖女湖是年宝玉则中著名的两个湖泊,两湖之间以河为纽带,相互沟通。年宝玉则景区公路一直延伸到仙女湖,山峰下面的仙女湖,湖面宽阔,清澈见底,有许多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年宝玉则倒影在湖面上,美不胜收。仙女湖的风景优美,不同的角度拍出来的照片是不同的景致和味道,只有真正深入,才能感受到那种美。</h3> <h3>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塔的意思。藏民们会用经幡做成塔的形状,风吹幡动,每动一次,就是诵经一次,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h3><div><br></div> <h3>青海、四川、甘肃的省界线是曲曲折折的,我们本已从四川的阿坝到了青海的果洛,第六天的行程却又从青海的果洛回转四川的色达。</h3><h3>色达县名由来有两说:一说是主要因早年曾在色塘发现一马形黄金而得名,故有“金马”之称,色达即金马;另一说是因为色达县的两条河色曲河和达曲河,取两河首字得名。</h3><h3>色达有两个地方非常有名,一个是天葬台,另一个是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色达的天葬台规模较大,基本每天都会有天葬仪式,仪式举行时,会有密密麻麻的秃鹫等在一旁。现在色达天葬台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已失去了它的神秘。</h3> <h3>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规模庞大,僧人众多,并且还有很多女僧人,即“觉姆”,这里是宁玛派的学院,僧人多时有4万多人,除此之外还有居士,僧人和居士的屋舍依山而建,鳞次栉比。</h3> <h3>夕阳下舞动的经幡,庄严、圣洁……</h3> <h3>在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观景台等待夜晚灯火的景观时,我和同事“嗨”了一下。</h3> <h3>行程中我们还感受到阿坝县与甘孜县藏式民居的不同。阿坝县的藏式房屋简单,以夯土为主,上窄下宽,呈梯形,并且院墙外涂抹着白、红条。甘孜县的民居式样则像碉楼,一层、二层一般为砖混,三层为木质,并且从色达越往甘孜县,房屋的外观越精美,红墙配以细致的装饰,华丽且具有民族特色。</h3> <p class="ql-block">第八天,沿着川藏北线317国道,我们来到新路海景区。新路海藏语名为玉龙拉措,“玉是心,龙是倾,拉措是神湖。相传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格萨尔爱妃珠牡来到湖边,被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幽静的环境所吸引,徘徊湖边流连忘返,她那颗眷念美丽河山的心犹沉海底。后人为了纪念珠牡,取名为玉龙拉措。新路海位于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下,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以上摘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走进新路海,一眼就看到雪山下的海子清澈见底。天气略微阴沉,所以拍不到蓝天白云下碧绿的湖水,但是湖边有很多的玛尼石,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就可拍摄到不同的新路海。新路海的小亭和塔藏在树林中,幽静安宁,坐在亭中,心也是静的。湖边一群男孩子在搭的帐篷前玩耍,一会儿打打篮球,一会儿踢踢毽子,女孩子在湖边洗菜,准备做饭,后来打听才知是学校的老师带他们来玩,已经住了三天,没事时上山采些野生蘑菇。远远望去,一个小山村隐在密林中,犹如世外桃源。往前走,一个小吊桥横在河水上,中间有些地方还有很大的缝隙,胆小的人过一过确实会有点害怕,当然我不属于😄,在上面摇一摇吓唬一下同伴,大家开心一笑。从新路海出来,再回头望一下高高的雀儿山,想起了这里的说法“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p> <h3>宁玛派的六大传承寺院之一的佐钦寺,又叫竹庆寺,也是我们第八天行程中的看点。寺院修建历史并不长,也就三百多年,但是却曾出现过十三位虹化大成就者,寺院所在的雪山上下布满成就者的修行山洞与道场,是极具加持力的修行圣地。经过的寺院里,我是喜欢竹庆寺的,在这里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灵气,让人一扫身心的污秽。</h3> <h3>隐藏在山林间的修行洞</h3> <h3>下课的僧人们</h3> <h3>在青藏高原,随便一拍都是美图</h3> <h3>色须寺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也是康巴地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鲁派寺庙。色须寺是个开放的寺院,是我们走过这么多寺院中唯一可以在大殿里拍照的寺院。色须寺每年都要举办辩经大会,而日常也是经常有小的辩经会,他们会分组辩经,每组10-15人不等,提问的人会站着问问题,他问完手指向谁,谁就必须回答。辩经结束后,僧人们会坐在一起共同诵经,场面很壮观。</h3> <h3>文成公主庙始建于唐代,有1300多年历史,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据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中曾在玉树休整了半年,期间她因为受到当地僧人和藏民的照顾,遂让自己带的匠人雕刻了摩崖石刻,而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文成公主,在石刻外建了小小的寺庙。文成公主庙所处的位置有山有水,所以当地老百姓在此挂了很多经幡,以求平安。</h3> <h3>2010年4月,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由于房屋建设简陋,玉树受到严重破坏,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灾后的玉树又变得欣欣向荣。</h3> <h3>位于玉树县的玛尼石堆闻名于世界,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时定居于镇东新寨村,并在此修建玛尼堆,人称“嘉那玛尼堆”、“新寨玛尼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玛尼石堆体积越来越大,200多年间堆积25亿多块玛尼石,堪称“世界第一大玛尼堆”,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优秀代表。每天的早上有很多的藏民都会一圈一圈地去转嘉那玛尼堆,里面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一点点大的孩子,我的同事也在玛尼石下文艺了一下。</h3> <h3>蓝天白云绿地黄花,不是花湖胜似花湖。</h3> <h3>玛多是我们这次行程中的最后一个县,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也是格萨尔赛马称王之地,千百年来,这片草原上到处都在传唱史诗《格萨尔》。2012年,为有效保护和利用格萨尔文化资源,在玛多县城以东的经山兴建了岭·格萨尔文化博览园,2014年完工开园。一入园,先是格萨尔12岁时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的塑像,再往里走,有成年格萨尔以及其王妃珠姆的塑像,沿塑像围台,是各色的玛尼石墙,精美无比,把英雄格萨尔的塑像衬托得更加英气夺目。</h3> <h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还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同时是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按照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建设规划,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为18个小的保护区,这次我们就是深入到其中之一的扎陵湖-鄂陵湖自然保护区。从玛多到两湖大约100多公里,因为路况一般,所以耗费时间有2个半小时左右。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黄河在两湖之上被称为约古宗列曲,自两湖后才为黄河。</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首先到达的是鄂陵湖,天色很好,云淡风轻,因此,一开始并拍不出鄂陵湖的美,只觉得是好大一片水域。再往深处走,有一观景台,在那里湖水呈碧绿色,风吹动下,水面波光粼粼,别有一番味道。观景台的对面,经幡飞舞,站在高坡上,透过插箭台,望向鄂陵湖,这时发现湖水变得与天空一样蓝。</font></h3> <h3>鄂陵湖湖面面积600多平方公里,在深入的过程中,还有一小小盐湖与之相伴,盐湖中藻类大量繁殖,贴近湖岸线,拍出照片来,又是一种风景。</h3> <h3>牛头碑位于鄂陵湖和扎陵湖之间的措日尕则山的顶峰上,海拔4610米,站在牛头碑,拍摄下的鄂陵湖更加壮美。</h3> <h3>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玛曲河(又名孔雀河),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比鄂陵湖略小些,有500多平方公里,湖水清澈,是许多候鸟栖息地。格萨尔王的王妃珠姆的娘家嘉洛村遗址就在扎陵湖的东南岸。</h3> <h3>黄河第一桥,黄河正是在这里从扎陵湖流向鄂陵湖。</h3> <h3>十多天的行程结束了,总觉时间过得太快,意犹未尽。算起来这是第七次去西部,喜欢西部广阔的天地,喜欢西部粗犷的气质。人在世间不过短短数十载,不期望自己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能一切随着本心去走,在走的过程中,不管是一小处风景,还是一小段经历,汇集起来都是拥有的财富,而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今生的缘分,感谢所有的相遇🙏</h3><h3>注:部分照片来自领队赖导和团友赵冠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