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秋高气爽,风轻云淡,景色宜人的季节,我们回到阔别40多年的岗子村(大队)。1974年2月,我们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到长宁公社岗子大队,这是我们人生第一个驿站,今天我们重返故地,已经是物是人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时,40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想起毛主席诗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会已经来到了长宁镇政府大门前,当年长宁公社所在地,也是这带最繁华的地方。</h3> <h3>长宁镇政府。</h3> <h3>镇政府大院内,原来这里有个大舞台也不见踪影,经常到这里开会,回去也给记工分,院子里盖了新房子感觉比原先小些。</h3> <h3>长宁镇街道,周一逢集,挺热闹吧!</h3> <h3>到长宁镇老街道走走。</h3> <h3>来到上庄北知青农场旧址,远处绿荫就是我们当年在院子里种下的小树苗已经是枝繁叶茂。</h3> <h3>上庄北街道。</h3> <h3>上庄北那个机井还在。</h3> <h3>不知道这个老物件是否还在发挥作用。</h3> <h3>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知青岁月。</h3> <h3>来到岗子村,引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马路和排列整齐的民房。</h3> <h3>咱们在村子里转转吧!</h3> <h3>已经找不到脑海中的记忆了。</h3> <h3>中午街上人很少。</h3> <h3>街道两旁的柿子树</h3> <h3>这里好像就是我们五队知青点的地方</h3> <h3>对!就是这,曾经是五队知青点,也是其他队知青经常聚集的地方,这里距大队部很近,逢大队开会我们先光顾这里。</h3> <h3>宽敞的农家庭院</h3> <h3>堂屋的一角</h3> <h3>冼浴室,当年我们还把村里的年轻女子带到营房洗澡堂洗澡</h3> <h3>厨房干净整洁,这口大锅用的不多,只是打搅团才用,平时用电磁炉或蜂窝煤炉子。当年我们烧的是玉米杆,风箱一拉草灰到处飞扬。</h3> <h3>去原东堡子那边转转吧,我们下放分别在一队、二队,在岗子东堡子。</h3> <h3>挺巧碰到当年的生产队队长,与二队队长合影留念</h3> <h3>这位是保卫媳妇,我们离开岗子时,她还没有嫁过来,也是一位能干麻利的人。</h3> <h3>二队民兵排长春友,当年我们一起参加民兵训练。</h3> <h3>春友的哥哥,身后是他的磨面作坊,从磨坊里飘出阵阵麦面香。</h3> <h3>春友哥俩变化不大,一眼就能认出来。</h3> <h3>来到一队坐省家门前,他媳妇说他送孙子上学去了,正要走,坐省骑着三轮车回来了,四十年沒见坐省还是那样。</h3> <h3>坐省媳妇告诉我们他们有5个孙子,坐省用这个小三轮接送孙子上学放学。从交谈中了解到岗子村子女上大学的不计其数,岗子人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h3> <h3>巧巧四哥夫妻合影,他家三个孩子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就老两口在家。日子过得很滋润。岗子许多家庭都是这样子,尽自已所能让子女受教育,子女考上学,在外地安家,就随子女去了外地,难怪好多家大门紧闭铁将军把门。</h3> <h3>大家应该认识这位老哥吧!他是岗子的电工,是吃技术饭挣工分的。</h3> <h3>路过岗子超市让我想起当年的小卖部(供销社)</h3> <h3>村委员会院子是不是很气派,院内还摆放一排健身器材,村民生活也是丰富多彩。</h3> <h3>村医务室</h3> <h3>岗子村委会,照张相留作纪念。</h3> <h3>第一书记和书记,他们正在讨论村里的扶贫工作。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们,我们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村里有13户扶贫对象,建立了养鸡和养羊等项目扶持帮助他们脱贪,已初见成效。</h3> <h3>书记是二队的叫谭志辉。是76年部队退伍军人,担任村干部有24年了,他从部队回来时知青应该搬到了上庄北,所以咱们对他印象不深。</h3> <h3>书记和我们交谈,是不是象在开座谈会啊!</h3> <h3>驻队干部也在抓拍呢。</h3> <h3>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规范的工作职责让人一目了然。</h3> <h3>看到坐省的名字,他是村委会委员(村干部)</h3> <h3>荣誉墙展示了这些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成绩。</h3> <h3>党支部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h3> <h3>要离开了,谭书记送我们出来,这时一个带眼镜的中年人骑着车子进院大门,小梅认出他来。</h3> <h3>是村主任朱伟(忠忠),当年他在六队曾和我们一起参加民兵训练,风趣幽默的他让我们记忆深刻,这么多年他还能认出我们叫出名字。来!我们和村领导一起合个影吧!</h3> <h3>村街头宣传栏很醒目</h3> <h3>强国富民的好政策让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祝愿岗子明天越来越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