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都是过去两个月看的书,原本想把东野圭吾的《拉普拉斯的魔女》一并写进来,刚好比较比较三本日本推理小说,结果《拉普拉斯的魔女》结尾部分激发了我单独成篇的欲望,就把《暗杀大师》拉进来好了,一并记录了事。</h3><div><br></div> <h3><br></h3><h3> 宫部美雪,连续11年当选“日本最受欢迎女作家”,创日本史上最高纪录,被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百度了一下,发现这本《火车》居然是她1992年的作品,大陆中文版引进到了2009年。1992年就反映信用卡对人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也可见日本和中国金融产品发展的差距,其实也是经济的差距。</h3><div><br></div><div> 《火车》的情节还是挺吸引人的,一个即将和你结婚的女子突然失踪,进一步调查发现她根本就不是你认识的那个人,她到底是谁?如何能不被人发现的实现冒名顶替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调查越深入,一个冷酷,聪明的漂亮女人越令人恐惧的浮出水面。为了给自己新生,不惜一切代价,视他人生命如草芥的女人,再一次符合我印象中很多日本女人内心冷酷的特征。似乎日本女人一旦绝情,就有一股狠劲,这在很多日本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那种处心积虑的策划,耐心的等待,绝不忽略细节的行动方案,常常使谋杀很完美。这本书让我不习惯的是结尾部分,虽然已经可以抓到她,并阻止了她再一次的谋杀,但对之前的杀害过程没有具体交代,总让人心里意犹未尽的,或者这也是作者故意留有的悬念吧。</div><div><br></div> <h3><br></h3><h3> 《火车》里其实核心讨论了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不受控制的使用信用卡?现在国内发生大学生因信用卡透支而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究竟因为什么受不了诱惑,会不顾后果去透支呢?——“我只不过是希望变得幸福”。</h3><div><br></div><div> 但无论消费也罢,投资也罢,暂时营造出的幸福假象或希望,都像泡沫般短暂,而无法偿还的债务却成了真实黑暗的人生。还是欲望吧,欲望和贪婪永远是毁灭的根源。抛开这种不惜杀人取得新身份的小说情节,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呢?你以为假象能成全真实的人生,可是任何一个被忽视的意外,都能将你打回原形。所以伪装是一件极其辛苦而令人不安的事情,不要费尽心机的扮演成不真实的自己,想方设法的进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都不会让你幸福。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许就应该认真的先踏踏实实的改变自己。幸福也从来不会刷刷卡就得到。</div><div><br></div> <h3><br></h3><h3> 《半落》是横山秀夫2002年的作品。有人评价他是坚持“一笔入魂”的作家。当看到结局时,我觉得他配得上。这本书的情节设置其实很简单。所谓“半落”,是指未完全招供。</h3><h3><br></h3> <h3><br></h3><h3> 梶聪一郎,一个受人尊敬的警察学校教官,一个在所有人心中温厚重礼有人情味的人,一个有着清澈眼睛、能令人联想起食草动物的平和面孔的人,在十三岁就死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儿子第七年忌日这天,在妻子的要求下,掐死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绝望的事情,梶聪一郎应该也是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可是随后两天,他没有自杀,反而在家中被发现了一包印有新宿歌舞伎町字样的“单间录像店”纸巾。将老婆的遗体丢在那里不管,去了歌舞伎町,是会情人吗?回来没有自杀反而选择了自首,为什么?这两天他到底干什么去了?他说自己想死,可是只差一年,要坚持多活一年再死,“人生五十年”,为什么要活到50岁再死呢?可是梶聪一郎不再多说一句话,审讯进入“半落”阶段。小说从警察、检察官、记者、律师、法官、狱警六个人物各自的角度展开叙述,各自的目的性、生存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境都写的很深刻。梶聪不顾名誉守护的究竟是什么秘密?为什么居然相关的人想要守护这个杀人犯?答案揭晓时还是赚取了我的眼泪。<br></h3><div><br></div> <h3><br></h3><h3> 抛出一个问题,对于得了老年痴呆症这样的人,在病人很痛苦想要死的情况下,杀死她的行为,你会原谅吗?在小说里,法官的妻子澄子长期照料公公,辛苦异常。她知道案情后,不禁痛哭,认为梶聪宁可脏了自己的手解脱了太太的痛苦,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失去孩子,而自己又得了连孩子忌日都会忘掉的病,实在生无可恋。可是法官想,如果梶聪的行为也称得上善良,这个世界就不需要善良了,他宁愿选择不杀人的善良。我是女人,我有和澄子一样的想法。如果我有一天成了生活不能自理没有清醒意识的时候,我不想那样活着。毫无意义的维持生命体征,不如体面的死去。可惜中国不能通过安乐死的法律。只能变成负担,让活着的亲人承受了。书中提到“少子高龄化的社会现状,今后无疑会越发腐蚀家庭,把微笑和安逸的表情从人们脸上夺走”,这不也正是中国的现状吗?可是我深知在中国,如果安乐死合法的化,那么一定会有很多可怜的人会被自己的亲人谋杀,那些原本不愿赡养老人的、被家庭经济状况逼得走投无路的,骗保的等等,会给最黑暗的人性很多狰狞的机会。孕妇不能自己签字决定是否实施剖腹产,我们也不能决定自己死亡的形式。善终,是多么大的福气呀。想想,无奈。</h3><h3><br></h3> <h3><br></h3><h3> 看完这两本日本推理小说后,我感慨,日本作家只有比比谁更啰嗦,没有不啰嗦的。他们写作真的很耐心,描述过程无比细致,真是和日本人的特点相符。也难怪他们的产品注重细节和质量,因为每个人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都是无法挑剔的,而这种认真又潜伏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我的认知里,感觉日本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是非常紧张的,他们的礼貌其实也隔着疏离,竞争激烈,尤其男性工作压力大,因而在家庭关系上也常常表现的冷漠,无论对妻子还是孩子,通常严肃的形象居多。这种压力下,人的性格容易分裂,所以人的两面性很强,也就不难理解日本色情业的发达了。所以,日本作家的小说里,颓废的多,灰色的多,压抑的多。但人性的闪光还是无处不在,也是所有人的追求。《半落》的情节还算紧凑,值得一看。</h3><h3><br></h3> <h3><br></h3><h3> 《暗杀大师》则完全不同,美国人与日本人的风格迥异太大。这本书就是惊险刺激,暗杀、人体炸弹、名画、沙特的有钱人、美女特工,应有尽有。只管想象美国大片就行。因为轻松,在看望哈萨克亲戚的长途汽车上,基本看完了它,倒是帮我打发了那四小时的路程。这本书因为涉及到极端伊斯兰主义,让我读起来背景很轻松。不禁想,要不是新疆的维稳措施花了如此多的人财物力,做了如此细致的工作,真的很多恐怖行动还是会在这里发生。这样想想,觉得我们付出的牺牲也算值得。</h3><h3><br></h3><h3> 胡思乱想、信马由缰。今天已经是9.11了,碰巧这本反恐主题的暗杀大师很应景,坚决打击恐怖主义,于大家觉得遥远,却是我生活环境的主题。这篇文章也是周六值班时写的。祈愿,和平。</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