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糯米,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容易消化,胀肚。所以很少人喜欢,像糯米粽子也只有应端午节的景,才会去包粽子。端午节一过,其余364天,好像很少人会吃粽子,偶尔街边早餐店有卖,也只是偶尔而己。</h3><h3></h3><h3><br></h3><h3></h3><h3><br></h3> <h3>客家人,七月十五过月半,是要吃糍粑的,而街上自行车后面装个桶摇出来的那种太烂了,没有韧劲,软趴趴的,不好吃,买过一次就没有下次了。</h3> <h3>记得第一次吃糍粑,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外婆家风俗,有“十月朝”那么一个日子,家家户户都做糍粑,当时很新奇的看着大人把泡湿的糯米放在石臼中,用一根很长很大的木棍捣成泥状,要很大力气,不停的打,直到没有粒状,拿起来搓揉成一个个小圆圆,再醮上炒香的芝麻花生白糖,好吃到爆!</h3><h3></h3><h3><br></h3> <h3>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而且打糍粑那场面也是挺壮观的,很是怀念。</h3> <h3>现在的糯米糍粑,大家都很少花这功夫,都是贪方便,直接用糯米粉加水,这样没有韧劲,也没有了口感,软烂烂的感觉根本让人无法喜爱。没事又想尝试自己动手做,不管成不成功,最起码过程享受了,成功后的惊喜感也无法言表。</h3> <h3>然后,就把家里还仅有的一斤糯米洗了,泡了一早上,放锅里隔水蒸。<br></h3> <h3>没想到一斤糯米有点多,所以我留了一半做糯米饭,一半做糍粑。蒸好的糯米,放入盆子里。蒸的时候没有放很多水,所以粒粒分明。</h3> <h3>家里只找到擀面棍了,所以就用这个棍子鼓捣起来,这个要很有力气,跟耐力,因为不多。所以也挺快的,当然,要加点糖才会甜。</h3> <h3>捣鼓好了以后,搓成一个个小团圆。把花生炒香,去皮捣碎,加芝麻白糖。翻滚吧,糯米君!</h3> <h3>卖相还算不错,也挺接地气。吃起来那韧劲一流,加上花生芝麻的香与白糖的甜,完美。香甜不腻,一粒接着一粒。</h3> <h3>还有多余的糯米饭,配了些豆干、虾米、腊肠、香菇、葱。(请忽略我的刀功)</h3> <h3>下锅翻炒放点酱油,就香喷喷的出锅啦。</h3> <h3>装盘,粒粒饱满的样子,也挺成功的。一斤糯米,就这么消灭掉了。</h3> <h3>其实真的很简单,虽然不像那些专业的人各种摆拍的很漂亮,有复杂的让人记不住的步骤,各种不是一般的食材,做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一样的食品。</h3><h3><br></h3> <h3>我这种也算接地气,普通的食材,真实、简单、易学。简称:简易粗暴。</h3> <h3>当然糯米还可以做汤圆、米酒、饼。大中华美食文化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h3> <h3><b>爱之于我,是生活的一日三餐,是厨房一蔬一饭,生活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尝尽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才有资格论人生。</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