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四十年前,湖南省邵阳行政公署涟源县楊家滩区明镜公社斗笠山学校中九班的49名同学在韶山毛泽东塑像前的初中毕业合影照。第三行右一即为班主任的我。<br /></b><b>为了这次韶山之行的50元费用,同学们通过从古铜岭担石灰四公里到斗笠山煤矿医院工地赚担脚力资,通过学生家长公社红砖厂会计刘桂丰的介绍,在红砖厂清理红砖窑、搬红砖,一共费时五天,赚到了50元辛苦钱。</b></h1> <h1><b>一、捡了一只烧鸭婆 <br /></b><b>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晚上十点多钟,当时的明镜公社坑田学校(后改称为斗笠山学校)的校长刘福林敲开了我家房门,急匆匆地告诉我父亲和我:恭喜你了,公社党委来个通知,明天要你去坑田学校教书,不要耽误了第一节课。太意外了。怎么会让我去教书呢?我的中学是在文革中读的,1966年9月在黄港读初中起直到1972年,我从明镜中学高中毕业。虽然我也曾断断续续为学校产假、事假的老师代过一些课,但怎么能轮到我去当民办教师呢?<br /></b><b>我的父亲是从238队自愿回乡的,原因是他在任供销科采购时,因购紧俏物质拉关系请客亏欠400多元不能报销。加之人口多,一人工作养不起六个人。我家的"社会关系复杂",舅舅是富农、舅外公是坏分子(讲了些牢骚话)、姨父是地主。这样的家庭,在毛泽东时代,是低贱的家庭。在文革中,是陪斗的。过了许久才得知,当时学校里有一个香花大队的民办教师被选拔去新化师范学习,需要大队选拔一个民办教师。当时公社学区推荐了一个人选,香花大队也推荐了一个人选,相持不下十多天,最后公社抓文教的颜德才说:争了这么久,一个小事都定不了,这两个都算了,看大队还有没有高中生。当时我们大队5个高中生,2个去参军了,2个相持不下,剩下的,就是我了。颜秘书说:那个秋阶啊,是明镜中学文宣队报幕的,要得。<br /></b><b>就这样,我匆匆忙忙的走上了民办教师岗位。后来,很多人都说我是"捡了一只烧鸭婆"</b></h1> <h1><b>二、包打西瓜出黑籽<br /></b><b>斗笠山学校办在有近百年历史的刘氏宗祠里,初到学校,分了一个小学一年级小29班。当班主任,包班,即包打西瓜出黑籽。每周上六天课,每天上5节课,我每周上26节课,包语文、算术、政治、晨读,体育课肖新康老师、图画肖祝成老师,音乐先是刘初容老师,后为王子珍老师。<br /></b><b>当时,报纸上说国家很穷,对教育没有什么投入,要"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在农村就由农民、生产队派工派钱,祠堂的房子,光线不好,开间太小,不适用于作教室,于是,由坑田片的贫下中农拆了祠堂右边的几间房,征用了坑田大队几亩田,建起了三间教室,一个会议室。教室为泥地、课桌为6个土砖架一块板子,学生们自带凳子来校,放假又带回家。黑板是在墙上用石灰抹一个长方形,刷上黑漆。教室没有吊顶,抬头可见屋瓦,晴天蒸人、雨天飘雨、雪天冻人。冬天窗户糊上皮纸,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民办教师勤勉教学,学生认真学习,学习风气良好。<br /></b><b>学费每期小学一二三四年级3元,五六年级5元,初中每期7元,即使学费这么低,仍有许多欠费的学生,班主任必须在开学后十天内将欠费垫上。我最多的一期垫了24元。然后开学后家访时到学生家去催收,曾记得到一个学生家,因无钱交3元学费,其父母躲到楼上,学生眼泪汪汪,至今忆起,仍心酸落泪。<br /></b><b>说到报酬,第一年是3000分工,第二年开始是3600分工,第五年就加到4000分工了。统一由大队核算义务工,有民办教师的生产队,修渠、修水利就少派工了。算来我差不多每天十分工,一个农村壮劳力。每十分工经年底核算,我们生产队值1角到4角左右。另,每月每名民办小学教师由学区拨5元伙食费,民办中学教师每人每月拨12元伙食费。民办教师带米、公办教师有粮本0.138元/斤,每月27斤左右。学校有菜地和学农基地共二亩,蔬菜自给,伙食费每餐在0.04元一0.07元左右。星期天不开伙。<br /></b><b>1975年9月,由于教学上的需要。我被安排教初中语文、教三班英语,当中九班的班主任,当年共招了三个班,中七班为坑田、石塘的学生,班主任刘淑洵;中八班为香花、增加的学生,班主任刘美和;中九班为言忠、东界的学生,班主任是我。初中班每周一、三、五上六节课,二、四、六上五节课,学生上完课放学回家吃中饭。老师和文宣队或体宣队的同学上完第四节课,十分钟的课间休息吃中饭,我吃饭较快,吃饭只需十分钟左右的习惯,就是这个时候养成的。</b></h1> <h1><b>三,、教书5年教自己<br /></b><b>我的初中是从1966年9月开始的,1969年12月毕业,高中是从1970年2月开始的,1972年1月毕业。中学时代在文革期间度过,书底子太薄。教书了,不能闹笑话,更不能误人子弟。唯一的办法是自学,自学没有资料、书本奇缺,除了抄录教学辅导资料外,就是摘录字典的拼音和字词,几年时间,我通读了新华字典这唯一的工具书。<br /></b><b>除了自学外,去外校听课观摩教学,当时的斗笠山学校是片区学校,下辖言忠、石塘、东界、天花洞四个分校,每星期二下午,是业务学习,分校的老师或来斗笠山学校学习,或组织到分校学习,或到大石、黄港、金铃、明镜中学观摩学习,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1975年,杨家滩区安排英语教学观摩,是在太和中学,30里地,就是走路2个多小时,听了那一堂课,然后下午再走路回学校。想想那时,学习劲头那么足。教书5年,写了9本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br /></b><b>为提高明镜公社的英语教学水平,1976年10月,公社学区组织英语教学老师学习班,每天下午上完课,我们走路去明镜中学易顺畅老师处学习英语语法、音标、句式,我、邵伯华、盛菊芬、易清芬、梁XX等,边教边学、学以致用。1975年8月,我参加了涟源县在一中举办的美术敎师培训班,老师是蒋昌典、梁积庆,从素描开始,到水彩、剪纸,班上高手如云,而我却是刚刚入门,好在学习的素描和线描后来在公社电影队绘制幻灯片上派上了用场。当时杨家滩区参加培训的有水洞底的严启宇、太和彭加升、杨市毛建伦、枫坪谢XX、明镜刘秋阶等。印象最深的是在学生宿舍住了二十多天,被臭虫咬了20多天。<br /></b><b>春风化雨中,日积月累,我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1977年初中毕业统考是在暑假后的8月进行,我自己组织中九班的同学在言忠、东界各补了二天课,物理猜中了3个应用题,化学猜中了2个应用题,语文猜中了3个题、英语猜中了4个题,并告诉学生记下来,那次统考,中九班49个同学参加统考,考上高中的有39人,而黄港学校有个初中班,40多人参加统考,考上高中的仅2人。</b></h1> <h1><b>四、文宣学农建校忙<br /></b><b>一九七三年五月,刘国升组织召开了言忠、东界、增加、坑田、香花、石塘6个村的支书会议,谈到了拆除祠堂残存建筑,建设学校的建议,与会人员一致同意,七十年代是贫下中农办学,农民建校的年代,6个村派出了木工泥工、石匠小工,自带伙食,当时的总设计师是石塘村的刘长六木匠,拆除了旧祠堂、于十月建起了新学校。(见后草图)老师上完课后,去坑田煤矿抬树、去屋顶递瓦、搬砖,晚上守夜,整整忙了五个月。<br /></b><b>七十年代的农村学校,上午教学,下午更忙。斗笠山学校文艺宣传队、武术队在明镜公社小有名气。在学校下午大部份时间在排戏、下村演出,后台阵营:我的笛子、锁呐,风琴,刘秋成(言忠)的笛子、刘美和的低胡,刘可松、刘象成的二胡,刘一方的道具。王子珍的导演、刘国升的领队 、肖祝成、刘一方的汽灯。<br /></b><b>每逢中心工作,公社抓文教宣传的颜德才就会安排我校文宣队去村里、企业演出,我就赶编几个应付中心工作的节目,排几天就下队演出,有时节目不够,我也和刘一方、刘秋芬等民办教师也粉墨登场,上台演出相声、表演唱、对口词、三句半等等。</b><b><br /></b><b>有时中心工作来了,下午老师们经常去附近村挖田坑标语,即在田坑靠路边一面用锄头挖出标语字沟,然后用石灰撒到沟里成了白色的字。最辛苦的是1975年学大寨,在古铜岭的废石堆上挖出农业学大寨5个大字,每个大字20米长,18米宽,字笔画宽二米,然后用废石灰渣填字,整整挖了半个月的下午,标语大得站在盛家冲的山上或黄港的楼上都能看到。<br /></b><b>七十年代,斗笠山学校开垦山林50多亩,种植了柑桔和篦麻,缺少化肥,就把学校厕所粪便由学生担上山,缺少灰肥,由学生从家里带来。学校的篦麻丰收了,每年可产篦麻籽500多斤,占杨家滩区的产量的60%,所获收入用于学校建设、添置课桌椅、购置宣传队的服装道具等等。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刘国升主任也美名远扬,于是涟源县组织部于1977年将他招干,最初在新禾乡党政办任主任,后调杨家滩任人大主席。<br /></b><b>由于公社抓文教宣传的颜德才的器重,经常安排我去公社园艺场、坑田煤矿、相关村和学校写先进典型材料。园艺场是知识青年安置点,主要安置斗笠山煤矿、杨家滩区的知识青年,我写过的先进材料、树过的典型有园艺场、坑田煤矿、石塘村、古铜岭整理梯土工程、石塘大队支书刘春耕、园艺场支书刘庆喜、知青典型肖胜余、张新爱、谢谦群、知青带队干部胡玉田、谢桂娥,文教战线刘国升、易顺畅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1975年5月2日,杨家滩区在5月4日来园艺场开知青工作现场会,要准备汇报材料、知青典型材料。3日我要上课,只好在2日下午上山,搜集材料、采访典型,晚上加班写好材料,已是凌晨三点,然后六点下山,上完课后刻腊纸油印,装钉好后3号下午七点交园艺场的知青带上山。<br /></b><b>七十年代,运动很多,学习黄帅、张铁生,批林批孔、批邓、批水浒、反潮流、反击右倾翻案风、纪念毛主席逝世等等。运动来了,组织学生上大课,在操场听刘国升主任作报告,各班选代表发言,老师表态等等。学黄帅、反潮流时,我也受到了"冲击",原因是一个学生写英语时,本来安排每个单词写一行,他却写一个,字母也斗不拢,我留下他单独写,他却每页写一个单词,我将他的英语作业本撕了两页纸,要他重写,他看到我这么强硬,只好规规整整地写完了。学黄帅、反潮流时,他把大字报贴到了我的门上,上面写着:刘老师不关心贫下中农子弟,把我的本子思(撕)烂了,贫下中农子弟就是要学习黃帅,反师道遵(尊)严,就是要反你的潮流。<br /></b><b>1977年8月,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已是公社副书记的颜德才指名要在民办教师中调我去放映队编节目、写材料、从事宣传工作。因我在学校已接手中12班教学(坑田、增加的学生),未上好民办教师,一直拖延到10月5号,香花刘仁轩当上民办教师,我才担着木箱、被子,直接到公社电影队报到。开始了九年的电影放映颠沛流离的日子。从18岁到23岁,我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b></h1> <h1><b>1973年5月所建的学校</b></h1> <h3>照片左上矸石排上为明镜公社民兵场(园艺场)所在地。</h3> <h1><b>现在的斗笠山学校,大门、石门框、石门坎为刘氏宗祠遗物,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石地方上原有一对石狮,于2005年被盗,至今不知所踪。牌楼及边上的二间房子为1973年所建。斗笠山学校五字为刘国升主任所题。</b></h1> <h1><b>据资料统计,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的人数多达491万, 1990年减少到280万,1992年8月,国家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到2000年,民办教师已经逐渐退出了讲台。在那漫长的历史年代,民师曾担当了中国广大乡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铺路石,他们不应该被遗忘。有幸的是,我也曾经是他们中间的一员。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民办教师都已进入了花甲、古稀之年,有些通过上大学、高考、招工、招干、民办教师转正考试等各种途径吃上了国家粮,端上了铁饭碗,甚至成为了国家、省部级及各级领导,但全国尚有上百万民办教师没有搭上这辆车,他们晚景凄凉,有的仅靠每月100多元的民师补助维持生计。⋯ <br /></b><b> 于2017年6月一一9月10日</b></h1> <h3>远眺校园后面的学农基地。现在己经被森林覆盖。</h3> <h3>明礼二字所在围墙为我居住4年的宿舍(已拆)</h3> <h3>1978年元月,应黄港学校所邀,协助排演节目,风琴、笛子伴奏,参加杨区中小学文艺汇演。</h3> <h1><b>从今年6月开始,我一直在寻找资料,寻找老照片,我在斗笠山学校寻找中七、中八、中九班的学生名录和当年的教师名录,被告之学校根本就没有档案也没有保存这些东西。我在曾经的同事家里找照片,被告之经过几次搬家,已无法找到任何一张照片。有一张斗笠山学校全体教师一九七四年在烈士公园的合影,至今没有找到。只好在教师节将此美篇匆匆发表,再继续寻找。农村的小学校竟然没有档案,许许多多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竟了无痕迹!许多的照片竟然消失无迹。那么,有谁知道,那逝去的青春年华,那曾经的苦乐岁月,为什么总是在梦境,在不经意间重现、展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