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9月10日下午,明德讲坛开坛了,秋季第一课今日开讲。正好小雷同学买的大鼓送到,子张老师在明德居的大门外擂起了大鼓,宣告明德讲坛秋季开课啦!</h3> <h3></h3> <h3></h3> <h3> 子张语录:过去读书人没有不通诗经的!没读过诗经,今后千万别再说你是大学毕业啦!</h3> <h3></h3> <h3>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诗经的美,子张老师计划从秋季开学后又从诗经首篇《关雎》讲起。</h3> <h3></h3> <h3> 诗经首篇《周南关雎》。</h3><h3> 子张讲诗(根据录音整理):<br></h3><h3> 这里是潮汕民居,屋檐上都有瓷雕,我常说这里是可以通天的地方,把你们手上的手机放下,抬头看天,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描述一下天吗?天是什么?在中国文化里面,天是我们最高的信仰,就像洋人的My god。拿God去问洋人,他们也没人说得清楚。我们这个天也是这样一个非常神秘的概念。抬头望天的时候,你们应该去体验这个老天这个中国文化的符号,老天的概念在诗经里面主要是在雅颂的部分,直接说天、上天等,在160篇风里虽没有直接提天,也有天的概念。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解读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h3><h3> 我们拿到的这个版本是中华书局版,中华书局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创办人叫伯鸿,在1912年创办。在去年4月中华书局给我颁发了一个奖,表彰传播中华文化经典的人,叫伯鸿书香人物奖,这个奖每两年颁发一次。而且所有的评委投票确定两年以后的伯鸿书香奖的主题为诗经,把诗经放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h3><h3>《周南关雎》是民国之前古代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从这首诗开始读起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就是鸟的叫声,在河面的沙洲上。这是风的第一篇,就是一只鸟在关关地叫,在雅里面,第一篇是鹿鸣。很有意思,风是从一只鸟关关叫开始的,雅是从鹿呦呦叫开始的。不久前我们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屠呦呦获诺奖,屠呦呦姊妹八九个,她是唯一的女儿,她爹给她起名叫屠呦呦,正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所以她这一生就和蒿草结缘了。风的开始是鸟的叫声关关,雅的开始是鹿的叫声呦呦。鸟是在天上飞的,鹿是在地上跑的。这个就是中国人的天地观念,抬头看到鸟在天上飞,低头看地上鹿在鸣叫,所以古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要么看见前面是野有蔓草,这是植物,要么是看见鹿在吃草,那么一抬头看见鸟在飞。我们这个墙上贴了两张纸,一个风一个雅,古体的风下面是个虫,虫是在地上爬的,是接地气的,是比较俗的,风俗,所以风里的篇章主要讲的是男女、婚姻、家庭,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比较息息相关的,就是锅碗瓢盆的事。雅字右边是个隹,这个隹在古文字里是个鸟,后来被简化成这个隹了。所以这个雅呢指的是天上的飞鸟,在高处,卧在树枝上,所以是高雅。诗经分为小雅和大雅,讲的都是朝庭里的事,风呢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跟家庭相关的事。关雎一上来就是关关雎鸠,接下来马上就和家庭联系上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3><h3><br></h3> <h3></h3> <h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个字怎么翻译?请现场的听众来翻译一下。但是我常说诗经没办法翻译,翻译不出来,读诗经时,先弄懂每个字的字面意思后,你就只读原文,不要去想它的解释了,不然的话就很难把握诗经本来的美的部分。窈窕淑女,我想解释的是淑,这个字一般解释为这个女子比较贤淑,但我的了解,这个淑在古汉语字典里面解释为清澈,水字旁,说这个女子很清澈。这个淑女,就是外表上看是个很清澈的女子,这就叫淑女。那窈窕呢?窈窕就是传统上解释为身材比较妖娆。我看到过一个外语学院的老师写的一本书,叫《从窈窕到苗条》,从诗经时代到现在,这个词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就是一看到窈窕就翻译成苗条,但在汉朝的经学家解释里窈窕不仅指身材好,而且指心灵美,所以窈窕的意思很丰富。君子在诗经时代是一个专用的名词,后来孔子把它发挥,指将来可以作官的,准备治理国家的贵族子弟才会称之为君子。南宋以后朱熹把君子的范围扩大了,有修养的男子都可以称为君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指雎鸠鸟在关关鸣叫。虽然有人解释得很细,还分出公鸟母鸟,我们不妨看成一对鸟在河洲之上叽叽喳喳鸣叫的雎鸠鸟。拿这一对鸟来比喻一对男女在河边恋爱的意象。</h3><h3>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就像蒙太奇的手法一样马上把画面切换到一对恋爱的男女,马上又切换到天空。荇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作祭祀,在重大的节日可以拿来供奉祖先。诗经里起兴的说法,专家学者没有这样说,我猜想也许就是荇菜这个荇字来的。比如我们正在办一场活动,首先会请人上来唱一曲,这个就叫起兴,能够把大家的兴致提上来。所以荇菜这个荇是否和诗经的赋比兴的兴是一个意思,可以琢磨一下。这个镜头摇到水面上,又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白天夜里都想她。寤和寐指的白天和夜晚。短短的几个字,把这个恋爱故事提升了。接下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不到,白天夜晚都去想她。求之不得,佛教里有一个提法叫人生八苦,其中有一苦就是求不得,还有一苦是爱别离,其实在诗经里,在三千年前已经有这个说法了。这个关雎篇,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就是求不得,爱别离。佛经是东汉时传入中国的,所以佛经是中国读书人翻译的,他们用的词都是从古籍里找的,而诗经的知名度最高,所以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儒释道的很多说法你突然发现原来在这儿。比如佛教里禅宗里还有一个叫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达摩是印度僧人沿江到了梁武帝处,梁武帝非常爱佛教,他说我修了多少座庙有没有功德?达摩说没有,由于两个人话不投机,达摩乘一支芦苇杆渡长江北上到了少林寺,面壁9年,然后等一个人来,后面还有很多的故事发生。但是乘一支芦苇杆渡长江北去这个故事是取自于诗经,诗经里有一篇《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我暑假带队怀揣诗经游天下第一站到河南就到的黄河的沙洲上,大家齐读“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那时候黄河上没有桥的,水流湍急。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我说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读书人的杰出作品,因为它的故事是从诗经里来的。我上次去弘法寺讲禅——子张说禅,我上来就把这首诗挂上去,说禅宗是从诗经里来的,中国读书人的杰出作品,它的源头就是《河广》,把出家僧惊得瞪大了眼睛。诗经的内涵非常丰富,中国文化的各种符号都在里面。当我说禅宗,为什么叫禅宗呢?禅在中国汉字里,没禅chan,有封禅shan大典,从秦始皇开始皇帝们都到泰山封禅,因为他们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山。帝王们自称为天子,他要找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向上天报告他是合格的天子,功德圆满,叫封禅大典。禅chan宗用了这个词,其实他把中国人的信仰镶钳到禅宗里了,所以禅宗就是老天的宗派。禅宗里有一部经叫《六祖坛经》,达摩面壁九年在等一个人,等二世祖,二祖在雪地里求达摩传他佛法,达摩说不可,除非天降红雪,二祖突然从靴子里抽出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臂,鲜血四溅染红了雪。于是达摩将佛法传给二祖,后来传到六祖,六祖在广州的光孝寺设坛讲经。禅和坛,祭天的为禅,在地上设坛就是地上的,所以中国人的信仰天地,佛教传进来以后土著人非常智慧地把天和地镶钳到宗派里,佛教最大的宗派是禅宗,但它是中国读书人(包括儒家道家)开创了一个相当于中印合资的宗派就变成了禅宗。禅和坛,在诗经别的篇章里随处都可以找见。今天说关雎篇,我们延伸了一下到河广篇。有人说诗经是儒释道很多概念的源头。</h3> <h3></h3> <h3> 今天的嘉宾有个年青的大咖,是墨门书院的创办人,在科技园有一个场地,他在作墨子的传播,这位90后的大咖叫周光磊,来自云南边陲。他待会儿跟大家分享。光磊说诗经是儒家的经典,我说诗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墨子家的经典,也是道家,诸子百家的经典。诸子百家在读书积累阶段,都读的是诗经和尚书,到了成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到了春秋战国都在写心得体会著书立说,但是他们都是在诗经、尚书这样的土壤上长出的树苗。你们去看诸子的书到最后都会落到天、地这样一个概念,他们都在谈天说地,《墨子》我读的不多,其中大量的也是在讲天,我在给水围村庄子的后人讲《庄子》,庄子也是最后讲到大鹏展翅讲到天上去了。天地是中国人的信仰,是毫无疑问的。你们一定要看到天看到地。当我们看到关关雎鸠的时候是在天上飞,当我们看到参差荇菜的时候,在水面上也就是到了地上。所以《易经》里讲天地人三才。《老子》、《庄子》、《墨子》都是在讲天地人这三个概念。</h3><h3>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采字在诗经有大量的应用,如采采芣苡,采葛,采蘩篇等。采在古汉语里就是一只手去摘长满果子的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辗转反侧之后一定要把淑女追求到手,就像罗米欧与朱丽叶一样,所以想办法拿把琴在其窗下弹着。琴和瑟又是中国文化里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字。琴和瑟是两种乐器,而且琴和瑟是共同出现的,是打配合的。现在我们对琴比较熟悉,瑟基本上看不到了,现在武汉有一家机构把它复原出来了,以后我们在舞台上就可以看到了。瑟有点近似现在的筝。唐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后来瑟就演变成筝。</h3><h3> 今天我们说说琴。琴是中国乐的代表,汉服是中国礼的代表。孔子有句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跟他的弟子说这是学习的结构。我们这家机构叫诗乐会,就是诗书礼乐研究会,我们试图想把诗书礼乐,就是孔子当年教弟子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四合院里传播给大家。诗书礼乐研究会我们简称诗乐会。诗书礼乐的源起在哪儿呢?就是史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手里的教材就是四本诗、书、礼、乐。现在有很多老师在教《大学》、《中庸》、《论语》,在孔子时代没有。诗就是我们手上这本诗经,礼就是穿汉服,不同的礼穿不同的服装。乐,是要弹琴的。</h3> <h3></h3> <h3> 今天我要讲这个琴,我有一次跟福田区宣传部部长谈,钢琴不是琴,因为他们每年把朗朗请到深圳来开钢琴音乐会,已经形成一个惯例了,而且花了不少钱。但是我说钢琴不是琴,部长觉得太偏颇了。钢琴英文名叫piano,是西洋的一个键盘,它根本没有弦,所以它不叫琴。而中国的琴是带弦的,我们的古琴是七弦琴,七根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再加上文王和xx,又叫宫、商、角、徵、羽,对应着Do(宫)、Re(商)、Mi(角)、Sol(徵)、La(羽),五音里没有Fa与Xi。我们所说的五音不全就来自这儿。中国的琴是带弦的,西洋乐器中大提琴、小提琴也是带弦的,我们也可以把它翻译成琴,而piano根本没有弦,民国以后西方的传教士到中国来,他们在教堂里弹piano,他们把它翻译成钢琴,把中国最厉害的一个乐器的名字拿去用了,所以我们误会了以为它是琴。现在据说蛇口家家户户都有钢琴,这个城市也在建钢琴之城。但是你们要知道钢琴不是琴,钢琴是西洋的piano,我给它起个名字叫皮埃诺。我们准备以深圳市诗书礼乐研究会的名义给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一个函,告诉他们piano翻译成钢琴是不符合文字法的,因为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法要求翻译外国的名称时要用音译翻译,比如奥巴马,英文是Obama,川普的英文名是Trump,都是音译,而钢琴不是音译,是意译,把中国最早的一个琴字拿去用了,造成一个误会,让人认为钢琴厉害。但是我们的古琴本来不叫古琴,就是一个字琴,瑟也是一个字,萧也是一个字,但是民国以后西洋文化太强大了,传进来以后把我们的文化打得七零八落,把人家的piano翻译成钢琴,把我们的琴叫成古琴,一下子把我们的传统乐器推到古董级别了。所以我们现在一看到古琴,就觉得是一个古代的东西,但实际上它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流传着的。这个琴瑟文化是中国文化里面一定要重视的一个因素。在诗经风雅文化之后,有一个词叫棋琴书画诗词歌赋,是中国读书人的基本要求,人人会弹琴,会画画,会写毛笔字。明朝有一幅著名的画就叫“携琴访友”:一条河,一座小桥,一个读书人在过桥,身边跟着书僮,书僮抱着一把琴,到对面山坡上有一座亭子,里面有一个读书人抱着本书,我猜这个读书人读的那本书也许就是诗经。琴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乐的象征,在《礼记》里专门有一篇《乐记》,刘德华的名字就取自《乐记》里的“乐,德之华也”。刘德华原来并不叫刘德华,就是他师傅给他改的名。因为诗经是用来唱的,所以你们要对琴有概念。</h3><h3>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个芼字同前面的流、采有相同的意思。历代的解读的大儒们解释得也是五花八门,也有说这几个字是表示一个递进的过程的,流是围着她转,采就是去摘,芼就是去抓了,来比喻两个人恋爱到了高潮阶段这样一个递进的关系。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钟鼓是中国文化里一个重要的元素。你们去过弘法寺,看到过寺旁的钟吧?别的寺庙里也有,左右分别有钟楼鼓楼,有一个成语叫晨钟暮鼓,就是早晨敲钟晚上敲鼓,是古人报时用的方法。现在去南京,去西安还能看到钟楼、鼓楼。古代在一些大的典礼上都会用到钟鼓。所以历代的大儒来解读这首诗的时候,他们说这首诗反映的不是普通老百姓家的男女,而是贵族家的男女,因为他们能使用钟鼓。但我们也可以当他们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想像当有一天他娶妻的时候以钟鼓乐之。大儒们也有解释这首诗是赞美文王的,是文王娶太姒时的场景。现在湖北和陕西在争这首《关雎》的发生地。去年我们走读诗经时,沿汉水到了湖北的房县,房县称自己是诗经的故里,是《关雎》的发生地。但是我们现在来读就不一定认为它反映的是文王的恋爱故事了,它可以是所有的男女。《关雎》短短五行字,五行之间可以找出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北师大的李珊教授说在这首诗里充分运用了文学上一个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手法,你们可以按这四个字来分一下,看看哪里是起,哪里是承。第一行是起兴,第二行是承接关系,第三行就变成了转折,追求不到,山穷水尽了,接着第四行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柳暗花明了。</h3><h3> 《关雎》这首诗,历代的大家对它的解释有很多。所有读过诗经的人对它都如雷贯耳。孔子对它的评价有八个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我求之不得的时候也没有悲痛得要死要活的,在能钟鼓乐之的时候也没有高兴得忘乎所以,有节制。这八个字不仅用来表达关雎,也常被人用来作为对文学作品评论的依据。</h3><h3><br></h3> <h3></h3> <h3> 还有两位嘉宾要分享这首诗。诗经是用来唱的,吟的,诵的,不是我们这样读的。读是现代人的方法,汉语拼音是民国以后,为了应对西洋人的拉丁字母abcd,要找到一种办法跟西洋接轨,我们现在也还是总想着跟西洋接轨呢。拿中国古人的音韵的方法完全去迎合西洋人的文化,所以创造了一个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就把中国字变成了一二三四声,但是据说广东话还有九个音,广东话、闽南话、客家话可以说是最接近诗经时代的话音。</h3><h3> 现在我们有请南山南海小学的高级教师李华伟老师,深圳的吟诵名家,她刚刚出了一本书,跟同济大学的一个教授一起把《论语》全部吟诵了。今天是教师节,祝贺李华伟老师!也请她给我们吟诵和吟唱诗经。</h3> <h3></h3> <h3> 下面为视频,点开看看,可听到李老师的吟唱。</h3> <h3></h3> <h3> 李华伟老师:因为我是一个老师,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我们现在读书是用普通话朗读,普通话是百年以前才开始用的,但上溯到先秦时期,我们古人读书都是用吟诵的方式,也有的是唱的。孔子说诗三百,弦而歌之。当时诗经都是可以唱的,由于年代久远,其乐谱没有传下来。我接下来唱一下台湾教授王维勇唱的调子。吟唱和吟诵是不同的,吟唱就跟我们唱歌一样,它的旋律很丰富,听起来很优美。吟诵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我们在很多文献里看到吟、诵、讽、咏、读,现在中华诵读协会为了区别与普通话的朗诵,创造了一个叫吟诵。我们现在只要知道吟诵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是中国特有的读书的方法。但是有些老先生还是不认吟诵这个词,比如河南大学的华锋教授,他只说吟咏,不说吟诵。下面演示一下关雎的吟唱,旋律比较美。吟唱时为了表达情绪,起的调子比较高,而吟诵时它的调子一直是比较平和的。</h3> <h3></h3> <h3> 李华伟老师又演示了诗经吟唱与吟诵的不同版本。</h3> <h3></h3> <h3> 墨门书院创办人周光磊分享了他对《关雎》篇的理解。</h3> <h3></h3> <h3></h3> <h3> 智成读书会的会长,也是一位企业家,蒲总分享读诗心得。</h3> <h3></h3> <h3></h3> <h3> 九三学社的钱小燕老师分享读诗心得,她说才刚刚接触诗经不久,突然发现了诗经的美,便悉心研究它的结构,短期已狂背60多首。</h3> <h3></h3> <h3></h3> <h3> 认真的听众</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明德的天空</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明德讲坛嘉宾介绍:子张</h3><h3> 河南叶县人,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深圳市诗书礼乐研究会会长。资本界人士,先后任中国银行、南方证券、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高管。偶遇诗经,触经生情,创立诗乐会,四年来,他在诗经推广方面作出很大贡献。 与深圳图书馆共同发起“国宝诗经十年耕读计划”,与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合作设立“明德讲坛”,在罗湖区图书馆开启了“诗礼传家”讲坛,在宝安区凤凰山森林公园凤凰书院开启了“凤凰五歌”讲坛,在南山育才四小开办“明德书院”,所有活动都是公益免费的,他以个人之力动员近百名深圳各阶层嘉宾以礼乐歌舞等中国传统讲学方式解读诗经200多场,并力推“风雅颂诗经原创音乐会”搬上专业的保利剧院舞台。2016年世界图书日,获中华书局2016伯鸿书香人物大奖。自2016年暑期始,启动‘’怀揣诗经游天下‘’文化之旅,目前已走完河南线、湖北线,台北线、山西线,即将走日本线,接下来还会走陕西线、韩国等线。</h3> <h3></h3> <h3> 明德讲坛,由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和深圳诗乐会共同主办,已获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专项基金资助,是深圳市首个户外经典文化讲坛。每周日下午,在园博园明德居内,由深圳诗书礼乐研究会会长子张先生为大家讲授国学经典,且每期都会邀请不同的客串嘉宾。有兴趣的伙伴可直接前往参与。</h3> <h3></h3> <h3> 地点:气象路园博园东门口内左行100米湖边明德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