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怀旧老校舍

朝华夕拾

<h3><br></h3><h3>又是一年9.10,转眼已是第33个教师节了!</h3><h3>往年的今天,无需我多虑,老婆上班总会自豪告诉我,学校有庆祝活动,话里略带自豪和快乐。看她高兴得意的样子,我从内心为教师节叫好!也为老婆此生只为坚守教师这份职业而欣慰。</h3><h3><br></h3><h3>然而,今年却不同了,老婆刚于去年10月份退休。今天是她退休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怎么过呢?总不能混同于一般的日子,也不能太平淡没有一点纪念氛围吧。当然,学校也不是没有考虑和安排,老婆只是没了那份兴致。</h3><h3><br></h3><h3>我考虑许久,也没有想出特别有意义的形式和内容。忽而又想,老婆当年是从广渡村小走出来,走进城郊天余小学,最后是在双塔学区管委会(退休时这机构刚改革掉)退的休,这一辈子的足迹基本上就是"三点一线",今天何不陪她故地重游一次呢?不为别的,就当老教师重走老校园的一次怀旧之行吧。怀旧,是为了重温过去,念旧也是人的规律。老婆一听认为可以!知妻者莫如夫。于是,本老公我就乐当驾驶员,驱车欣然出发了……</h3><h3><br></h3> <h3><br></h3><h3>广渡学校办学历史可谓悠久。据本村退休老教师毛井水收集的历史资料记载,早在清宣统三年(1911)12月,广渡地方有识人士已在广渡创办学校。抗战前放在祠堂办学,称广渡第一小学,起初只有一个班,后来新厅并入才三个班,曾由毛廷鉴后是毛秉庸任校长,其后毛良法任校长时开办起完全小学。</h3><h3> </h3><div>1945年抗战胜利后广渡人在祠堂的废墟上又继续创办起小学,1968年9月创办初中,由于形势发展和生源的减少,1999年8月广渡初中撤并了,广渡人在本村读初中的历史宣告结束,2007年8月,上级又有新要求,又撤并了广渡小学,从此广渡无学校。</div><div><br></div><div>学校没了,什么都没了。今天我们重走旧校园,那块原本醒目的校牌早已无影踪,门口两旁的石狮也早已不见,看到这番情景,心里不免生出几份冷清与凄凉来。学校门墙上冠以四个红色的"文化礼堂",在两棵高大茂盛郁郁葱葱的松柏树衬托下,显得格外有生机。也许只有“文化礼堂”才能让老校舍继续散发着文化气息,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div> <h3>广渡学校,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校舍,而是借用广渡祠堂在办学。广渡有识人士毛从殷在祠路顶复建文弹书院。民国四年(1916)升为广渡区立第二初小,解放后又在毛秉瑞、徐金芳、书院埂等民宅设立过教学班。从一个班发展到三个班,从两等小学发展到完全小学。办学者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在广渡至广丰路边挑树坞创办桃树坞书院,招收本地和广丰九都、十都、四十二都儿童入学,当时在广渡任教的校长和老师们还自编广渡学堂《校歌》,自已作词自己谱曲,其歌词有:“嵩峰山逶峨,太平峰高耸,广川秀水横其东,我们是少年英俊 山川林众……”。 </h3><h3><br></h3><div>抗战胜利后,广渡人又在祠堂废墟上继续办学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渡祠堂设立广渡小学,吸收青少年、儿童入学。为扫除文盲半文盲,1950年设立速成识字班,学《识字课本》,1951年大办冬学,50—60年代办起农民夜校、民校等多种形式,让更多成年人、失学少年识字脱盲。后又在柴家上丰头,下村,柴家社屋等地设立小学,更方便山区儿童进入学校接受初小高小教育,并吸收附近化龙溪,溪上,龙溪,舵阳等地的儿童来就读。为适应当时公办中小学下放大队办,学校办到家门囗,1968年8月创办广渡初中。</div><div><br></div><div>广渡学校的办校规模和教学质量,在全市是颇有名气的。这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古村落,清漾毛氏的分支广渡派,一代又一代在此繁衍生息,广渡人祟尚耕读,好学著称,读书风气浓厚堪称江山之先,现已评为历史文化名村了。据1987年统计,广渡中小学规模达到小学10个班级,初中6个班级,全校600个学生,31个教职工。广渡中小学教育质量均在峡口区(镇) 前列。广渡中小学校虽已撤并,但在人们的记忆里仍然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为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而骄傲。 </div> <h3>昔日的教师办公室,早已面目全非。走近窗前,不禁思绪万千。当年,老婆曾在这里执教16年,美好的青春年华就是在这里度过的。</h3> <h3>遥想当年,自己每天正是从这道办公室门早开晚归的,认真备好每堂课,仔细批改每本作业。今天已铁将军把门,关上了昨日的记忆。</h3> <h3>职工之家,是当年学校的工会所建。往日情景不再有,站在这里留个念。</h3> <h3>斑驳的墙壁上,依稀可辨当年学校划分的卫生包干区的字迹,耳边仿佛回响起学生们打扫卫生时的嬉闹声。</h3> <h3>祠堂上堂左右两边原先也是一个标准教室,现在里面收拾的很干净。兴许是列入古村落保护以后村里开始重视保护了吧。</h3><h3> </h3><div>这两厢房子,据了解也是差点惨遭日寇的一把大火而烧毁。民国31年(1942)6月10日侵华日军洗劫江山城。8月6日(农历六月廿五日)日军对广渡轮番轰炸,多路日军涌入广渡,中国驻军奋力阻击。8月7日早晨日军又继续投入更多炸弹和燃烧弹,对广渡狂轰滥炸,整个广渡被日本鬼子夷为平地,惨无人道至极点。当时正是热天,日本鬼子进入祠堂后,就将上堂后墙多处打开成窗户状的墻洞乘凉,尔后还不罢休,将抢来民宅板壁、竹簟等搬入祠堂内,到前岗毛某家拿来数桶煤油泼上去,点燃起熊熊大火。因祠堂柱梁都是四、五十厘米直径的大木,大火烧了三四天至百姓下山时余火还在燃烧,一座毛氏宗祠就这样毁于一旦,但七十二根石柱有的倒塌,有的依然竖立着。可能后堂两侧厢房防火墙相对高些,或许当时风向改变,诸多因素以致这两间厢房未受遭殃,八根石柱才幸存下来。 </div><div><br></div><div>虽然当时广渡祠堂规模宏大、精工细雕、楼台阁榭、雕梁画栋后人没见着,能见到今天现存的两间厢房中的一些雕画和八根石柱也就足以能说明当时的广渡大祠堂了!</div><div><br></div><div>在这样的教室里教书,教室本身就是鲜活的历史课教书了。</div> <h3>教师节,还真的应该来看看旧校舍,重温校园的历史,会让人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从而感恩这个时代的。</h3><h3><br></h3><h3>老婆慢走细看,感慨在心。我也陪着她,在默默寻找记忆,在回想昨日时光……</h3><h3><br></h3><div>这里,是我们的母校,在这里读完小学及过渡班,初中即到柴家社屋去读了;这里,还是老婆人生的第一驿站,20刚出头,就在这里当老师,从代课到正式,教书育人,桃李芬芳;这里,有一批过去是自己的老师后来变成了领导和同事,学校领导有柴位凯、毛政简、毛井水等,那时的教学和生活氛围,真的是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那时虽然条件艰苦,生活清苦,但大家感到很开心很幸福。</div><div><br></div> <h3>漫步祠堂,空空如也。曾经上课时教室里传出的朗诵读书声,下课后学生们在操场上你追我跑的嬉闹声,是多么的耳熟和亲切。如今是一去不复返了。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老祠堂,一座摇摇欲坠的旧祠堂。前几年市里文物单位资助过,局部危旧柱梁翻修过,仍不觉牢固,亟待大修。</h3><h3><br></h3> <h3>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师生,而一座没有人气的大祠堂,其生命是有危险的。幸好,市乡村三级已关注,广渡村被列为历史文化古村落,倘若再加重视,施以政策支持,加之广渡在外乡贤的共同发力,拯救老祠堂还是遇天时的。期待能早日恢复广渡祠堂昨日的雄姿与辉煌!</h3><h3><br></h3> <h3>从广渡返城,来到天余小学。临近黄昏,秋日的余辉映照校园。这是老婆从广渡村小出来的第一站。当时是座规模不大的城郊老村小,原校长退位后,老婆接了班,在这一干就八年。</h3><h3><br></h3><h3>筹资金,建新校,白天不够晚上跑。老婆为此操了不少心。新校舍终于建成,新老校舍扩大了天余小学的新规模。</h3><div><br></div> <h3>这是当年的天余小学校门口。</h3> <h3>校园干净而空旷。</h3> <h3>柴校长和毕业班的师生合影留念。</h3> <h3>离开天余已有10年多了。天余小学,当年那么热闹又而吸引力的一所学校,现在随着城北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已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学的需求,只得扩容搬迁到城北新校区并改名为城北小学了。</h3> <h3>没有想到,天余小学发展变化也这么快。2004年建好的新校园,弹指间又成旧校舍了。眼前这座曾经热闹过的校舍,还在等待谁呢?</h3> <h3>城北小学新校园更大更美了。</h3> <h3>老婆退休后,其实没闲着。如今已加入老年大学队伍,平时在家上上网,看看书,退休生活充实有规律。</h3> <h3>早上刚起床,笑着看微信。肯定看到学生们发来的教师节祝福了。此时一句感恩话,一定温暖老师心。此刻,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都会感叹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了!</h3><h3><br></h3><h3>最后,我也要送上内心的祝福:祝老婆教师节快乐🌹🌹🌹</h3> <h3><br></h3><h3><br></h3><h3>图文/朝华夕拾</h3><h3>感谢/毛章萍提供部份广渡学校图文资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