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恩每一滴水它把我滋养<br>感恩每一枝花带给我芳香<br>感恩每一朵白云<br>编织我的梦想<br>感恩每一缕阳光<br>托起我的希望<br>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br>感恩老师教会我成长<br>感恩帮助过我的人<br>使我感受善良<br>感恩伤害我的人<br>让我学会坚强<br>…………</h3> <h3>从1974年到1991年,整整17年时间我在学校度过,在众多老师的关爱和教导下,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逐渐成长……</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篇</h1><h3><br></h3><h3>生长在农村,没有上过幼儿园,不记得准确的上学时间,只能推算一下。母亲说过我是五岁那年因为小姑上小学也厮跟着入了学,大概是1974年9月(呵呵!这个时间老婆出生还不到半岁,这个是后话)。上学第一年应该不是正式学生,没交书费和学杂费,连课本都没有,只是跟着小姑玩,权当启蒙教育。</h3><h3><br></h3><h3>然后就是从头开始,认真在村里的小学校读书上学,从小一上到小五,这五年中记得有几个老师教过我。粉姑,她是我八爷的大姑娘;小丑老师,她父亲叫聚财,好像是在哪个煤矿当工人;万有老师,大概是四年级、五年级的老师,他有个儿子荣军和我一个班。这三位老师都是一样的身份,本村姓黄的代课老师,没有工资,只挣工分。</h3><h3><br></h3><h3>小学期间有些事情现在还能忆起,那是小二时候,由于个子小胆子小,小丑老师都不敢在课堂上提问我,不管问题知道还是不知道,一提问我都是哭。大概是小时候哭得多泪流干了,后来爷爷奶奶去世时,尽管心里很悲伤,偏偏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哭出来。</h3><h3><br></h3><h3>有一次,父亲从厂里回家带给我一支圆珠笔,稀罕得不得了!第一次见到、使用这种新鲜物事。也不知道使用了几天,后来突然有一天竟然不能写字了,反正那时候也不知道男孩子哭鼻子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我在课堂上痛哭流涕,以至于万有老师和同学们都来哄我,最后课都上不成了,当时我认为一定是有人用坏了,或者是有人更换了。现在想来一定是圆珠笔没有笔水啦。</h3><h3><br></h3><h3>还有一次应该是四年级吧,我背个小挎篓去麦地挖野菜和野草。季节应该是春天,穿着棉裤,当然是光腿穿棉裤。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几个老师从我身边路过,我和老师打了招呼没有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我立马站在路上不敢动一下子,老师们都说我懂礼貌,然后他们都离开我身边到学校了。我赶紧背起挎篓跑步回家,因为我的棉裤在挖野菜时开裆了!</h3><h3><br></h3><h3>小学时一般都是命题作文,好像有次题目是让大家写写模范,自己应该向模范学习等等。那次我大概写的是村里一个吃苦耐劳的典型,他高我一辈,所以应该是伯伯,名字叫黄海礼。事迹嘛,每天海礼伯总是用铁锨挑着箩头,在路上收拾牛粪,我的作文应该是中规中矩。想不到的是这次命题作文我自己竟然成为同学笔下的模范。事迹嘛!因为我是班上的三好学生,平时我在端着碗吃饭时还用筷子在饭上写字!这位同学的名字叫流豹。</h3><h3><br></h3><div>1979年,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个新老师。他的名字叫程应照,是从邻村方里派来的,所以这位老师吃的是派饭。派饭就是让村里有学生的家庭轮流负责老师的吃饭问题。记得有次轮流到我家时,吃过晚饭,老师和我母亲说了一些话,意思是说我学习成绩很好,也知道学习,让我母亲好好供我上学,将来说不定能够考上大学云云。我在旁边听着想,大学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一定要考上大学呢!</div><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这就是我就读四年的初中学校,最初叫社中,后来改为乡中,现在是镇中。</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1980年暑假中,收到东宋社中的录取通知书,本村同时进入社中的还有永超叔,他是备取生。先我们一年进入社中的应该是小岗叔和明治,晚我一年的有荣军和百荣。总杰和保安以及慧敏姐哪年考入社中已经记得不清。</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中篇</h1><h3><br></h3><h3>初中老师中有印象、还记得名字的有雷小竹,女老师;金孟本,大宋村的人,民办教师,教英语;张敏,女老师,最后一年复读时英语老师;金新儒,物理老师,现任县保密局局长;黄克治,物理老师,官东村的人,实验课制作的器材特别好;张作亭老师,也是官庄的,教过化学;杨学亮,代数老师,这个老师比较活泼,喜欢和学生们开玩笑,记得有一次他和几个本村(东宋)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把志超同学的短裤脱掉😁;东宋村还有一个非常严肃的老师叫杨永洵,教过我们语文;贠民方,几何老师,后来他和我三姨结婚,是我姨父;石清魁,初三语文,毕业那年班主任;还有黄中年校长,教的是政治;杨作栋老师教的是体育,担任过学校教导主任……</h3> <h3>记忆最深刻的当然是复读那年的班主任老师,他的名字叫程耀伦,语文老师。那年他差不多有五十多岁吧!因为他的外孙子杨红伟和我一个班,都是他的学生。程老师个子高,身体较胖,走路不快,带着老花镜,平时他坐在讲台上,看学生都是抬起眼镜,从眼镜下方看着我们,有种居高临下的威严,其实他脾气很好,非常和蔼。</h3><h3><br></h3><h3>他说过的两句话我记忆犹新。一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外一句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都是在辅导作文课时讲过的。正是程老师教会我写文章应该分成"起、转、承、合"四个部分来构思,这些知识至今一直影响着我。</h3><h3><br></h3><h3>当然还有一句话记得更清楚,那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在班会上讲的,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会有个好对象、好家庭!那时候我还太小,根本不懂这些,但是有些稍成熟点的同学都是在偷偷地发笑,最后把老师也逗乐啦!老师还专门解释说:女生别笑,不仅仅男生如此。对于你们也一样,以后你们自然会明白!</h3> <h3>初中前三年一直没有怎么用功学习,只是觉得上学的日子太苦太慢太难熬。每周的星期天我们都要背两个布袋,步行十五里到学校,其中一个装点馍和红薯,做为一周的主食;另外一个装点玉米糁或者面粉,交到伙房换成饭票。那时学生中流传一首顺口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了星期一,如同进监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了星期二,感觉过一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了星期三,时间猛一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了星期四,(忘记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了星期五,扳着指头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完星期六,背上包就走!</h3><h3><br></h3><h3>学校的伙食极差,稀汤寡水不说,面粉和玉米糁还经常变质变味,老鼠屎和虫子都是饭菜里常见的。有一次晚饭,做饭的那个师傅曲翻身竟然不小心把煤油灯打翻到汤锅里!结果学生们吃饭时起了哄,把糁汤都泼到伙房和曲师傅的住室门上。事情一闹大,老师们都出来安抚调停,最后当然也是不了了之。</h3><h3><br></h3><h3>许多同学都受不了苦,纷纷转学或退学。我同班的同村的同学很多都是这样不再上学,或者是转回本村的初中。那时候我村太小初中已经被砍掉,母亲专门到官庄外婆家打听过,准备把我转学到官庄村的初中,可以在外婆家吃饭。后来我爷爷发话说:伙上吃不成可以自己做饭嘛!官庄的初中学校可不如社中好!</h3><h3><br></h3><h3>随后有半年时间我和本村的几个学生有保明、明智、保安、小岗叔和我共五个人,就开始了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饭吃。做饭地点选在距离学校不远,大概有四、五百米,北面山坡下的一个窑洞里。每到放学后,我们借用班上的水桶,在井里绞上水,几个人沿着庄稼地边上的小路,步行抬到窑洞里。</h3><h3><br></h3><h3>那时候我们经常做的饭是小米汤,在上顿饭吃过后,提前用水把小米泡上,放学后把小米连水一块儿倒进锅里,烧滚不大一会儿就可以喝,既省时间又不需要浪费那么多柴火。其次就是面条饭,自己和面自己擀面,公用的案板和擀杖。馍是从家里带的,菜当然也不用做,家里把萝卜白菜辣椒随便腌制点,用瓶子盛点带到学校就不错,柴火都是在周边地里或者山坡上捡的。</h3><h3><br></h3><h3>记得那年麦收后,周边捡不到柴火,母亲与粉玲姑,还有保明的姐姐几个人用架子车给我们送来一车柴火。正值中午,太阳最强,窑洞里边的烟都聚集在里边不往外边出,她们几个人原打算帮忙做饭的,结果都是呛得受不了,也没有帮上忙,最后只有放下柴火、拉车回家。这也成为了最终结束我们自己做饭吃的导火索,过后不久,我们几个人结束了半年多自力更生做饭吃的生活。</h3> <h3>后来经爷爷与贾窑二舅爷商量,让我到他家吃住。舅爷说都是关紧亲戚(他是我奶奶的二弟),虽然饭菜不好,让我尽管吃饭。但爷爷考虑到他家孩子多,都是学生,每年的粮食都不够吃,所以我家适当给点粮食,权当是在学校伙上吃饭。当时舅爷家七口人,加上我八口子!每天做饭都是用当时最大的尺八锅,好大一锅饭每顿都能吃完,一天光担水就需要好几担。</h3><h3><br></h3><h3>在舅爷家窑洞里借住的还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国强,是郭村的;另外一个叫彩治,是磨沟的。他们俩当时上高中,是社中最后两届高中生,和大表叔保民是同学,比我年龄大点,自己做饭吃。由于距离学校稍微远点,可能有一公里多吧!每天我和他们几个高中生一块儿跑来跑去都累得够呛,结果是晚上睡觉太乏,早上起来床上铺的褥子有几次都是湿的😓!国强和彩治都说是我尿床,我说反正不是我尿床,可能是出汗多了!舅爷一家人从来不说这个事情,只是把铺盖晒干就算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劝学<br>唐:颜真卿<br>三更灯火五更鸡<br>正是男儿读书时<br>黑发不知勤学早<br>白首方悔读书迟</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 <h3>1983年初中三年上完毕业后,成绩不好,英语都不及格,只考上了县城的第二高中。当时初中毕业生都热衷于上小中专,所以凡是成绩好的学生都早早就上小中专了。我父亲也希望我能够早点上个学,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算了。加上那年夏天在学校伙上排队打饭,一碗热汤浇到左臂上,严重烫伤,一直在治疗中,所以第二高中就没有上,暑假过完接着复读,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上初四😁,这也是我初中的最后一年。</h3><h3><br></h3><h3>这一年的复读生活,对我影响很大。入学成绩测试,加上应届生大概有一百多人,成绩才排在三十多名,英语成绩差,拉了后腿。</h3><h3><br></h3><h3>老师教导我们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那时我们这些住校生都非常注重早读课和晚自习,偏偏是宿舍学生多,晚上吵睡觉很晚,早晨总是醒不来,起床较晚。程老师无论冬夏,不管天睛下雨,还是阴天下雪,每天早晨都是早早起来拿着手电筒,到男生宿舍里把本班的学生挨个叫起来早读。</h3><h3><br></h3><h3>宿舍实在太吵太脏,经班主任程耀伦老师批准,初四年级基本上在教室里住了将近一年时间。每晚自习课结束后,到宿舍把铺盖卷好背到教室,简单地拼四张课桌当做床铺睡觉。第二天凌晨早自习课开始之前,当有同学敲门来早读时,马上起床再把铺盖收好送到宿舍。学习、生活既艰苦又紧张,和我通腿的同学就换了两三个,其中有黄宗杰和薛志洪,除了我,他们都没有坚持到底。</h3><h3><br></h3><h3>在各科老师的教导下,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全级第一,特别是英语和数学成绩进步明显。后来的每次考试排名都是全级第一,并且与第二名之间分数拉开30到50分,一直保持到中招考试,全县总分排名第二,数学单科成绩全县第一。</h3><h3><br></h3><h3>由于老师的认真付出及各位同学的努力,当时我班学生成绩非常突出。最终还是由于是复读生,我和罗百涛、张红伟,杨红伟等四人都是被有心人举报,当年没有被录入大家都期望的洛宁师范。罗百涛、杨红伟和我仨人就此与老师这一职业失之交臂,成为终生遗憾!</h3><h3><br></h3><h3><br></h3> <h3>不过当时我心里倒是不太在乎。</h3><div><br></div><div>因为我们村里那些民办老师、代课老师已经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教会我成长。</div><div><br></div><div>因为有个叫程应照的老师说过,我应该能够考上大学,在我幼稚的心里播下希望种子,为我指明了我努力和前进的方向。</div><div><br></div><div>因为有个叫程耀伦的老师已经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我铺平了求学及人生之路。</div><div><br></div><div>因为张敏老师使我掌握了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补齐了我的瘸腿科目。</div><div><br></div><div>因为黄克治老师的物理课自制实验器材为我开启了另一种学习能力——自己动手,同样精彩!</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br></div> <h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h3><h3><br></h3><h3>这是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的名言。“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们在学习、成长中的困惑。</h3><h3><br></h3><h3>老师可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他(她)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遭受损失。</h3><h3><br></h3><h3>很庆幸我在小学、初中阶段遇到的老师都是真正的师者、为师模范,忠实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这些为人师者的执业道德,无论他们的身份是代课老师、民办老师,抑或是公办老师。并且他(她)们都同时具备三颗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h3> <h3>1984年,我升入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爱心、耐心、责任心的接力棒传递到另一批老师手中。1985年我转入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在父亲身边生活,接触了新的老师和同学。</h3><div><br></div><div>1987年暑假,我在老家收到了河南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至今已经过去三十年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第33个教师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次提笔写此类文章</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谢美篇)</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谢我的老师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论是记得的还是遗忘的<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论是健在的还是辞世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恩我的老师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祝贺所有老师节日快乐!</b><br></h3> <h3>小学和初中基本上都是在学霸区的前边坐,主要是个子矮小。后来有女同学在聚会时说过,我们前排的几个男生那时候都是豆芽菜,脑袋大,脖子细,个子矮,身材瘦小😁。</h3> <h3>难得有初中同学在工作中遇见</h3> <h3>这个球场当年四周是自然草坪,中间是篮球场地。1980年的社中,随后叫乡中,现在的东宋镇中。在此读了四年初中,直到1984年以复读生身份参加中招考试。由于当时规定复读生不能上洛宁师范,所以才录取到一高中。</h3> <h3>球场边临近公路有一排教师宿舍,其中曾经住过的:程耀伦,我的班主任,最后一年的语文老师。北头是教师食堂,还有一口老井,用的是辘轳,当然还有井绳。</h3> <h3>儿子在球场上很兴奋,开心地跑圈……</h3> <h3>看来跑圈有点累!呵呵</h3> <h3>铺上柏油的操场,看着真好!原来这儿是个苗圃。苗圃和球场中间原来有条沙石路,通向教室和学生宿舍,边上是两排高高的杨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