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不是诺兰粉,诺兰电影只看过《盗梦空间》,只记得那时看得云里雾里晕乎乎的,那天才的想象力,那独特的叙事手法,梦境中的随心所欲等等,着实惊艳到了我。只是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导演是谁?也从没关注诺兰。仅仅是看了一部电影,随着电影惊叹了一回,如此而已。</h3> <h3> 《敦刻尔克》来了,在一波又一波“诺兰大神”的喊声中,我才关注了诺兰,然后再一次被震撼到。 </h3><h3> 不得不说,诺兰的战争片很另类,没有将军们在地图上运筹帷幄,没有士兵们在战壕里浴血奋战,没有德军的狂轰烂炸,甚至没有正义与邪恶;只有海洋,天空和陆地,以及在其中挣扎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没有宏大的撒退场面, 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主角光环,人物语言也少得可怜;只有质感很强、颇有年代感的画面和时时刻刻扣人心弦的音乐。与其说是一部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更准确。</h3><div> 但这不是记录战争,是记录战争中的人及人性。</div> <h3> 很显然,诺兰想表现的是在战争中个人的生存状态,他拍的不只是敦刻尔克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而是想表现在战争这样的绝境中,不同的人是如何生存、有什么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他不想表现英雄的壮举,他关注的是小人物的生存状态。</h3><h3> 诺兰不是倾诉人性的光辉,也不是宣扬战争的正义性,更不是弘扬打鸡血式的爱国!他没有刻意用血肉横飞的暴力场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以小人物的视角直观展现战争中独自求生的孤独无助。他只是想告诉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战争有多恐怖。在这残酷的战争中如何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们看到了沉痛背后的力量,那是对生命放手一搏的信念。</h3><h3> 所以在这部影片中,人才是焦点,敌机全都成了陪衬。</h3> <h3> 诺兰用了不同于一般战争片的叙事手法,而是通过“陆军,空军,平民”三个平行叙事方式来表现了敦刻尔克的残酷与血腥。<br></h3><div> 电影分出了三条故事线:第一条,沙滩上,三个士兵想尽一切办法逃离敦刻尔克。第二条,在大海上,道森先生驾驶着一条民船,驶往敦刻尔克营救士兵。第三条,三架英军的战斗机盘旋在敦刻尔克上空,与德国空军殊死搏斗,掩护大撤退的英军。这三个故事的时间维度是不同的。发生在沙滩上的故事是一个星期,发生在大海上的时间是一天,空中则是一小时。</div><div> 三个故事齐头推进,相互交错,最后在海上汇合。情节很简单,叙事很冷静客观,不会让你荷尔蒙爆棚,只是让你在这种冷静中感受士兵的无助与绝望,以及他们渴望活下来的信念。</div> <h3> 影片中多次出现海洋与天空的画面,全景式的展现显得整个画面辽阔和空旷,偶尔的色调黯淡突显了气氛的浓重与悲凉,有时海和天的旋转颠倒寓示战争的紧迫,人物命运的无奈。背景的宏大,越发衬托人物的渺小,在战争面前,个体的生命很脆弱。</h3> <h3> 全片既没有丰富的台词,也没有大人物大场面以及让你脑洞大开的叙事来撑台面赚取观众的眼球、直击观众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产生共鸣,在如此情境下如何营造战争的紧迫感与残酷性,这就考验导演的功力了。</h3><h3> 诺兰很聪明的采用配乐来营造出犹如置身战场般的紧张感和绝望感,当轰炸机从头顶呼啸而过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战争之紧张与残酷,人类之渺小,等待救援的每一秒都显得十分漫长,而诺兰采用的叙事手法,很好地配合了这种漫长的等待感觉;生命在无情的炮火下显得如此卑微,而活着就是胜利。</h3> <h3> 简单的台词,更加突显战争的无情。四十万大军的大撤退,在战争中显得如此艰难。从指挥官简单的对话中可了解到,丘吉尔当初认为能撤出三至五万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四十万人,只有三至五万人能活着回家,意味着三十几万人将充当炮灰,永远的留在异国他乡。这深刻揭示了个体在战争中的无奈,如何更好地活下去才是正道。</h3> <h3> 如何活下去,安全的回归故里是战争中每个士兵思考的问题,也是诺兰想表现的主题。</h3><h3> 影片中我们看到士兵们一次一次地爬上船又一次次地以失败告终,恐惧与绝望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为了生存,每个个体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逃亡,人性的自私在此时便显现了出来。这个时候,没有英雄来拯救自己,那么谁来垫后谁该下船成了他们的中心议题,法国士兵成了排挤的对象;登船时,他们不允许法国士兵登船;下船时,法国士兵该下;而道森在海上救出的士兵受到了惊吓后怒吼着“调转回头!不许去那片沙滩。”这些都让影片更具真实性。</h3><h3> 那种危险关头总有英雄降临拯救人类的情景常常只在影视剧中出现,回到现实,人的求生欲望而带来的自私一面才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诺兰很好地把这种真实性表现了出来。战争中的个人只能着眼于自己眼前,他们是无法观照到战争的全局的。</h3> <h3> 站在身处战争中的个人角度去看战争,从来都不知道当时战争的全貌,年轻的士兵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游艇船长不知道自己能有多大的能耐、能救多少人,飞行员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歼灭敌人,自己是返航还是被俘虏。在真实的战争中,谁都没有主角光环,有的只是惊恐与茫然。战争是谁的胜利?超出预期的撤退是成功还是失败?当时的人谁能说得清。</h3><h3> 历史的真相唯有走过了历史才能知道,我们不能用已知的历史结局去看待正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的人和事。还原当实的历史情景,还原当时人物的思想行为,这是后来者要做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诺兰是成功的。</h3> <h3> 影片的最后,诺兰再次渲染了他的主题。</h3><h3> 当士兵们看到海上那五颜六色的来营救他们小船时,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有了生的喜悦;当他们终于能平安地坐上火车时,却又为自己的逃跑感到羞愧,蜷缩的身体既是一种劫后重生的疲倦的体现,也是一种羞愧难当的表现。但是人们欢迎他们的回归,老人口中说:活着,就好。这时,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诺兰讲这个故事的意义。</h3><h3> 战争最好的结局就是胜利了,人都还活着。</h3> <h3> 不过,个人觉得最后读报纸环节破坏了整部影片的主题。借丘吉尔的名言,诺兰又把士兵们努力活下来的回归上升到那场大撤退的历史意义,这有违影片的整体性表达,让前面的叙事找不到落脚点,反倒削弱了他想表达的意思,让影片回到战争的领域去思考战争的本质,这也让整部影片有了争议性。</h3> <h3> 影片美中不足地还有缺少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陈述,所以欲去看《敦刻尔克》的观众们,最好先了解一下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历史事件,了解一下敦刻尔克这个小镇为何会成为人间炼狱,成为几十万人争相逃离之地,这对理解此部影片有重大意义。</h3> <h3> 瑕不掩瑜,从影片所表达的主题来看,它是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片,他把焦点放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上,简单的情节,冷静的叙述,客观的视角,让人们对战争作新的审视与反思。</h3><h3> 而在表现手法上,本片和以往的具有宏大场面的战争片不同,导演诺兰奉行了极简主义,利用镜头语言把苍凉和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利用音乐把战争的紧迫与残酷呈现出来,利用人物的肢体语言把海滩上的人们无助等待命运审判的感觉充分体现出来,小人物的所做所为,道出了人性,死亡还有希望。影片最后给出的结局让那种绝望的心情终于得到了一丝舒缓和温暖,也是整部影片最温情的所在。</h3><h3> 在战争中,每个人都能安然无恙地回家,是普通人最美好的心愿。当然,最大的心愿是不要有战争,每个人都能在家中尽享温暖。</h3><h3> 而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活下来才有希望。而《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主题:在击退敌人时,要努力的保全自己,要努力地活下来,这才是战争的本质。</h3><div><br></div><div><br></div> <h3> 于我个人而言,我很欣赏诺兰的表现手法,很喜欢这部《敦刻尔克》,诺兰拍得克制而内敛,不哗众取宠,不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没有令人头晕目炫的壮观场面,没有娱乐的成分,它以小人物为切入点,采用白描手法,让人们直面痛苦与恐惧,思考战争。</h3><h3>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因为托起整个战争的恰恰是这些无名英雄。没有这些小人物的浴血奋战,哪有大英雄的横空出世?在人们歌颂伟大英雄的时侯,有谁会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走向?在这一点上,诺兰做到了。</h3> <h3> 附:敦刻尔克大撤退简介</h3><h3>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h3><h3> 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40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h3><div>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3万人。对于即将发生的悲剧,人们怨声载道,争吵不休。他们猛烈抨击上层的无能和腐败,但仍然宁死不惧地投入到撤离部队的危险中去,于是出现了驶往敦刻尔克的奇怪的“无敌舰队”。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英、法联军在德军的追击之下总共将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为日后盟军的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后,丘吉尔曾经说过一段名言:“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次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div><div> 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这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div> <h3> 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中一场非常著名的军事行动,一些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将敦刻尔克撤退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就连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也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其实,通过回顾当下各种历史资料我们不难看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胜利其实早已注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