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老师

冬梅

<p>文章:荒田(王成强)</p><p>音乐:风居住的街道</p> <h3>我站在栀子花前。</h3><h3><br></h3><h3>她的美丽与高雅让农村少年感到眩惑茫然。隐隐然的兴奋如从花心氤氲而出的栀子花香,沉醉了彼时梦境。</h3><h3><br></h3><div>那时的庄户人,为温饱而奔忙,大都无暇侍花弄草。偶有养花种草者,也是微贱的蚂蚱花、夹竹桃之类。</div><div><br></div><div>栀子花,单听其名字,不会让人感觉到与那时村庄截然不同的高贵气质。</div><div><br></div><div>她的叶子,与南山上的桲萝叶子差不多,可比桲萝叶子绿多了。翡翠一样的鲜绿,如清凉的云雾,在和暖的日色里细细蔓延。她的花心,纯洁如婴儿,比当时村庄里最好看的磁碗还要白,再配上边缘的象牙黄,美得让人无法形容,怎么看都不该生长在村户的猪圈台上。</div><div><br></div><div>虽然猪圈里已经没有猪,阳光照亮了猪曾经住过的地方,温暖的土黄色渲染一片静谧,但是我总觉得这么高贵的花不应该长在这儿,她应该与天上最洁白的云相媲美,她应该在天宫里陪伴美丽善良的仙子。</div><div><br></div><div>正像她的主人,我这篇拙文的主人公,我的小学老师仁凤,以她的高雅美丽,本不该嫁给猪圈台的主人。任是我们年少无知,也感觉到老师与那人的不般配,老师也在家里人为她送嫁妆的那天流下了隐忍而委屈的泪水,可天地不公,为何要把老师丰盈美丽的青春付与那人歆享?</div><div><br></div><div>造物主可真会玩弄黑色幽默。老师与那人旅行结婚,归程带回来这盆栀子花。大概是物以稀为贵,或者老师是喜爱这种花的纯洁芳香,或者老师是以此寄托自己美丽的梦想,或者这盆花正是她要把日子过下去的善良愿望,她侍弄这花格外上心。花也开得好,一朵两朵地应时开放,如此可谓花遂人愿。</div><div><br></div><div>栀子花的绰约风姿,正像我的小学老师,新婚燕尔,娇美动人。站在花面前的孩子,感受弥满这个农家小院异样的美丽。</div><div><br></div><div>如花一样的老师不在跟前 ,她交待完任务就走了。她要我认真观察,写一篇栀子花的作文。但她不能陪着我,与她的夫家隔着一条胡同的学校教室里,还有三十多个孩子等着她回去上课呢。</div><div><br></div><div>老师走了,留下了雪花膏的清香,还有温柔的叮咛,还有在孩子眼前盛开的栀子花。</div><div><br></div><div>这个会写作文的学生能观察栀子花,其他孩子也不能放在一边不管吧?</div><div><br></div><div>那时没有如今这么多的量化细则,老师也很敬业。而且,老师就是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上中,仁凤老师不但像栀子花一样美丽高雅,而且能教给我们知识,像闻到花香一样让我们感受到知识芬芳的快乐。</div><div><br></div><div>她从一年级就开始教我们。教我们认生字,组词,造句,作文。我记得我的第一篇作文是记叙自己到山里择花生,中间写到一种花(当时不知叫什么,现在才知是石竹花,乳山的山间很常见),不知怎的,把学过的“五颜六色”这个词用上了。老师很高兴,夸我会用词。虚荣心和好奇心被老师一齐夸奖了,我忽然觉得自己会写作文了。</div><div><br></div><div>作文,不就是会用“五颜六色”吗?</div><div><br></div><div>站在栀子花前的我,当然不懂老师的良苦用心,也不懂什么民胞物与,不懂什么寄托观照,也无所谓静观神会。只是感到眩惑茫然,还隐隐然的兴奋不安。栀子花和像栀子花一样高雅美丽的老师为我开启了对于外面世界的渴望与向往。</div><div><br></div><div>蒙受知识启蒙者,大概是人同此心吧。</div><div><br></div><div>老师的家里,还保留着新婚的气氛,这种气氛从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老师美丽高雅的气质与那人慵懒委琐的不和谐。初夏的阳光,像一个发亮的梦,朦朦胧胧,夸大了这种气氛。</div><div><br></div><div>老师精心呵护着栀子花,也精心呵护着她的不和谐的婚姻,也精心呵护着像我这样的花季少年。</div><div><br></div><div>真的,站在栀子花前的我,感觉到自己真像一朵花被精心呵护着。幸福像花香一样包围着我,感激浸渍了如花纯洁的心田。这种幸福,这种感激,在多年后发酵成刻骨的思念。</div><div><br></div><div>如今我已忘了那篇文章怎么写的。我只记得自己当时连“栀”字都不会写,竟误写成“枝”字,是老师亲手教会我写“栀”字。</div><div><br></div><div>仁凤老师教我们识字,那可真有一套。比方说,她教我们辨别“享”和“亨”,这样说,有儿子才享福,没儿子只能哼哼(亨)。</div><div><br></div><div>这种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后来我知道了所谓的“六书”,才知道自己的汉字启蒙,也是从神秘纯正的“六书”开始的。</div><div><br></div><div>再后来,我教学生读《鸿门宴》,读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我忽然全身发抖:卮,这不正是“栀”字的另一半吗?</div><div><br></div><div>仿佛前世遗梦,一个“栀”字里竟隐藏着这么多故事。这个“栀”字也像一个小小的宇宙,深藏着一段时空。</div><div><br></div><div>如今,面对着办公桌上的栀子花,我想到了多年以前那个站在栀子花前的少年,竟然有福消受当时并不多见的栀子花开。</div><div><br></div><div>老师的不言之教还真起了作用。栀子花教我学会了观察世界的一花一木,也教会我从一花一木那儿获得温良与芳香。</div><div><br></div><div>而且也教会我如何从一个类如“栀”字里去体会太初有字,先民如何把自己的悲欢离合寄托在汉字里,如何赋予汉字灵魂和神秘。</div><div><br></div><div>而且她教我们背课文,现在我知道了她用的是“情境记忆法”。</div><div><br></div><div>生活中不可能随时有栀子花,却有很动人的故事,一切都与仁凤老师有关。那时的小学校里有两棵槐树,夏日闷热时,老师会安排我们到槐树下背书。</div><div><br></div><div>槐树叶挡住了大片阳光,洒下一片清润如水的阴凉。风中隐隐约约有淡淡的花香味,是老师家中栀子花的香味吗?还是书中思想的芳香呢?清风徐来,书声琅琅,那种情境竟是一篇韵味十足的课文呢!记住了课文内容,当时的情境也刻录心间。</div><div><br></div><div>看我们背书累了,有时她也会带我们玩丢手绢游戏。丢手娟,大家都知道,被逮到的孩子要表演节目的,唱歌,讲故事,说笑话,都行。实在没什么表演的,也可以用捂住嘴一合一放,我们叫“打哇哇”。轮到我了,我想偷懒,打哇哇。老师说,不行呀,叫王成强背课文。于是我就开始背了。我背课文可是一绝,能把一册书从头背到尾,同学惊奇如看到精彩的演出。老师则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陶醉在她精心导演的节目中。</div><div><br></div><div>她的婚姻则不是她所能导演的,也很少能给她陶醉。现实中经常能看到老师脸上的泪痕,能听到争吵声。栀子花遇雨,纯白极易变成苦黄。</div><div><br></div><div>但她还是那样爱我们。有时天确实太闷了,她就带我们到小学校后的的榆树林里。那儿有一条水坝,榆树林又密,林外是红麻玉米一类的庄稼地,是很清幽的去处。在那儿上课,真有幕天席地的怀想。我们在那儿背“我们的学校在小山脚下,四周的树苗青秀挺拔”,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淘气一点的孩子,就不背书了,偷着玩逮苍蝇的游戏。榆树上有一种红头小苍蝇,在树身上站成一排,人至不去。我们男孩子就兴起了逮苍蝇的游戏,看谁逮得多。游戏简单,男孩子却玩得投入,自然也就逃不过老师的眼睛。被逮到的只有挨罚。挨罚,还是背课文。</div><div><br></div><div>禾稼树影,有课文,有老师,如今想来,幸福如羲皇上人。</div><div><br></div><div>可惜当时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小学校,还有那两棵槐树、那一片榆树都被膨胀的民房挤占了。看来乡间也不全是质朴,村民为一方生存空间,竟然把维系孩子们童年幸福回忆的小学校也破除殆尽。</div><div><br></div><div>好在现在还有栀子花,可惜也不是老师精心呵护的那盆那朵。后来我们离开老师,到邻村上完小。老师也离了婚,到外村教书。</div><div><br></div><div>人生就是这样聚少离多。从我到外村上学,见到老师的次数就很少了。我记得上高中后的一次,在村路上遇上老师。老师骑着自行车,车后驮着一只板箱,上面还有一把青菜。见到我,老师从车上跳下来,好像要和我说话,但也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她的痛苦没法向曾经在镇上屡次得奖如今又梦想考大学的学生说。</div><div><br></div><div>不幸的婚姻,已经消尽了她身上大部分的美丽与高贵。她的栀子花,还在吗?</div><div><br></div><div>当时没问,如今我为这样的疏忽懊悔不已。但有时也想,当时如果问了,是不是会让她更痛苦呢?这实在是没法说清的事。没法说清的还有师恩、故乡、父爱,都在那个迅速长大的时期变得远去,一直到如今赋得永久的痛悔。</div><div>这并不表明我是一个薄情的人。到邻村读完小,突然想老师了,感到难受。于是在放学后赶快跑回村北的小学校,躲在教室后面偷听她讲课。偷听她讲课,就好像能像以前的那棵栀子花一样有被呵护的奇妙感受。</div><div><br></div><div>我听她说,明天星期天,小男孩帮家里挖野菜,小闺女帮家里洗衣服。听听,这可是作业呢!</div><div><br></div><div>有时想老师了,也会向学弟学妹打听老师的事,有时也拿着学弟学妹的作业本看上半天,因为上面有老师娟秀的字。</div><div><br></div><div>如今我想念老师,正是那一缕熟悉的栀子花香勾起我的回忆。</div><div><br></div><div>我深知同事在我办公桌上放栀子花的用意。知道了,也不能怪她们。相反,要感谢她们。没有她们的栀子花,我可能不会想起老师。</div><div><br></div><div>这种思念多么幸福啊!幸福到有时自己也这样痴想:没有栀子花,我也会想起老师的;老师教给我的东西太多了;人生之启蒙,由她而始,太美妙了。但这毕竟是痴想,自己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又什么时候敢想起老师呢?</div><div>那盆寄托种种美好理想的栀子花并没有陪伴老师从河北村到山西村,在山水遥迢间奔波。她后来嫁给了一个搞水利的人。九三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头一年,我回村约了几个同学去看老师。老师很高兴,烧了一条很大的白鲢鱼给我们吃。老师的表情,依旧温柔,却叫我们伤心,我们知道温柔背后掩映着一层无法言说的痛苦。</div><div><br></div><div>就像当年,美丽与恶俗的冲突,我们在教室里能听到那人的谩骂声,还有老师的哭声。等老师到得教室,眼角泪痕未干,却问我们冷不冷。</div><div><br></div><div>她总是在我们面前掩饰不幸的婚姻所强加给她的痛苦,这样倒叫我们更伤心。这么好的老师,遭此不幸,我们却不能为她做什么。我们帮她挑水,给她的女儿逮小麻雀,这能帮她多少忙呢?</div><div><br></div><div>后来听学兄学姐说,老师在山西村教学的时候,他们过年去看她。那是老师最痛苦的时候。痛苦于婚姻,也痛苦于民俗。依俗,已出嫁的女儿不能与父母在一起过年。别人在过年,老师却守着自己的孤清。有学生来看她,总该高兴一下吧。学姐说,我看到老师在灶间舀水的时候,偷偷抹去眼泪,我们都很难受。</div><div>我们都很难受。现实中已经没有了栀子花。言语之间,竟有离乱相逢的苍凉。</div><div><br></div><div>没看到栀子花,我只在她老师卧室的墙上看到“务日自省”四个字。</div><div><br></div><div>务日自省。字迹依旧娟秀,又被重重描过,很刚劲。可见她的心志之重。自省什么?她的不幸的婚姻,她的不成器的女儿,她的不幸经历?逝水流年,痛苦如斯,她还要自省什么?到底谁该自省呢?</div><div><br></div><div>老师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她的会写作文的学生,如今不但会用“五颜六色”这样的词,也会用“沧桑”这样词,更会用“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样的词,却不能为她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减轻痛苦。这能算是一个会写作文的学生吗?</div><div><br></div><div>想当年,老师带我到镇上参加讲故事比赛,我抽到《狼牙山五壮士》,在评委面前,我一口气把课文从头背到尾。评委称赞,老师也投来赞许的目光。在她赞许的目光里,我是一个好学生。如今这个只能背书教书的好学生却只有借助一朵萎败的栀子花来回忆她。这能算是一个好学生吗?</div><div><br></div><div>逝者如斯。她的好学生的人生轨迹从栀子花前的农家小院浪迹到天涯海角。她也退休住到故乡的县城中。回望乡关,云烟深处,只有一盆并不存在的栀子花。</div><div><br></div><div><br></div><div>作者简介:荒田,本名王成强。1969年3月出生于乳山市崖子镇河北村。幼岁长于決溪水畔,沐浴乡土恩泽。1989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张元勋、李新宇诸位先生。1993年执教威海至今。舌耕继以笔耕,坚持“文学即人学”的创作理念,追求“文字深婉,情感醇厚”的创作风格。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威海市环翠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各级刊物,在《威海晚报》辟有“微观故园”和“纸上乡音”专栏。已出版散文集《決溪河》《齐东云》。 </div><div><br></div><div><br></div> <h3>后记说明</h3><div>作家荒田,是我本村邻居,也是师弟,同出自宋仁凤老师所教,有感于老师对学生那份真情,以及她与波折人生路的坚韧,都给了我们沉甸甸的启迪。</div><div>一起回顾学生生涯的美好,一起感悟人生,仿佛嗅得了阵阵栀子花的清香。</div><div>愿老师一切安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