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八站:晚上七点从斯普利特到杜布罗夫尼克。这一程充满了惊险和刺激。因为高速路出口的一个疏忽,不能后退,只能沿着波黑漆黑的山道穿行了好几个小时,山路崎岖,一弯接着一弯,导航没信号了,只有车灯的光照着面前的路,大家都不知道终点在哪?正如谁说的,那时那刻都要开始怀疑人生了……</h3> <h3>幸好柳暗花明,半夜我们终于安抵绿意盎然面朝内海的民宿。大家马上兴奋起来,一路上的担惊害怕好像不曾发生。</h3> <h3>在民宿门口就能看见图季曼大桥。我身后的渔民正在片鱼给小猫吃,鱼头鱼尾直接扔海里~~看来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杜布罗夫尼克,连猫也是贵族的命啊!难怪同伴说要嫉妒。</h3> <h3>房东老太太可以一整天穿着泳衣,左手一杯咖啡右手一个垫子,坐在门口的码头上晒着日光浴,一会岸上一会水里扑腾。就这么任性。好像把钥匙交给客人后就没有她的什么事了,这种惬意的生活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最有趣的是,第二天早上我们离开时敲了半天门,总算把房东老大爷给震出来,有钱进账似乎有点不乐意,或许岁月静好比金钱更重要~</h3> <h3>9月1日游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杜布罗夫尼克,古名"拉古萨"。克罗地亚东南部港口城市,最大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位于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岛上。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是具有中世纪风貌的古城。</h3> <h3>站在城堡之颠,放眼望去,一大片蜿蜒有形、线条优美的海岸包裹着大片蔚蓝色的水域,帆船时不时在穿梭行进,美到醉心。</h3><h3><br /></h3><h3><br /></h3> <h3>红瓦片的小房子铺陈开来,与碧水帆船相映成趣,美,妙不可言……</h3> <h3>断垣残壁里有着太多的历史沧桑。</h3> <h3>五彩斑斓的古城,犹如神话中的城堡,美得仿佛是幻觉。</h3> <h3>一个不起眼的卖旅游纪念品的画摊本身也是一幅画。</h3> <h3>小姑娘灵动的眼神顽皮的笑靥,"景"上添"花"。</h3> <h3>红帽子、白衫、红鞋子、金色的头发拿着手机和斑驳的古城墙对话。</h3> <h3>从容优闲地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h3> <h3>据说捏一下闪着金光的鼻子能带来好运。</h3> <h3>手握遥控器。窄窄的甲板徐徐展开,船长开始出海,为幸福生活奔忙……</h3> <h3>美景看不够~</h3> <h3>小屁孩似乎也能听懂大人间的凡尘俗事。</h3> <h3>民宿门口一串串熟透了的葡萄,可以随意釆摘,那葡萄晶莹剔透,是我吃过的最甜的葡萄。</h3> <h3>这把心锁能打开你的心门…</h3> <h3>杜布罗夫尼克,像无声的诗,像立体的画,旖旎风光和意大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h3> <h3>第九站:9月2日 早上8点半从杜布罗夫尼克出发去萨拉热窝,下午2点半到达。萨拉热窝,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曾因波黑战争而使民众流离失所,而今广场上到处都是和平鸽,寄托着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珍惜眼前安宁的生活。</h3> <h3>萨拉热窝是经济、文化中心,因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当代波黑战争而在中国家喻户晓。记得小时候家乡为了买电影票而发生踩踏事故,一个年轻的生命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瓦尔特怎样去保卫萨拉热窝。那时"萨拉热窝"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之地,没想到若干年后,竟然能和电影中的场景来一次亲密接触……</h3> <h3><br /></h3><h3>萨拉热窝老城区,离我们住宿的民宿步行5分钟,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组成一个三角形,三个种族混居的老城区,也是萨拉热窝最吸引人的地方。</h3> <h3>广场上的女孩在和和鸽子嬉戏,或许她们根本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h3><h3>1992年至1995年,继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波黑战争爆发,整个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势力所包围。整个城市如同人间地狱,也是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困战。</h3> <h3>老人静静地坐在广场上,早餐放在一边,双目凝视着两个戏鸽的女孩,耳朵上戴着的耳机是不是战争留下的创伤,不得而知。</h3> <h3>晨曦微露,借着走路的空隙,不忘关注身边发生的点滴。</h3> <h3><br /></h3><h3>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也是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的一次现代化战争。战争中,穆斯林族、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战争虽然结束了,但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h3> <h3>人们从弹痕累累用涂鸦掩盖的墙面前信步走过。</h3> <h3>萨拉热窝的拉丁桥~~1914年6月28日,就是在萨拉热窝的这座拉丁桥上,塞尔维亚的年轻人普林西普,成功刺杀了曾统治整个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夫妇,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h3> <h3><br /></h3><h3>米里亚茨河边的清真寺"Emperor's Mosque",是奥斯曼土耳其最有名的建筑家希南设计的。傍晚时分的倒影十分壮观。</h3> <h3>走在老城区的街道上,不时有身披黑色长袍、黑纱遮面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穆斯林女子从身边飘过。</h3> <h3>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多重文化互相包容、和平相处。</h3> <h3>老街上一可爱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镜头。</h3> <h3>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小女孩一看就是凤在上^_^</h3> <h3>但愿世人和平相处,不再有战争。</h3> <h3><br /></h3><h3>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也被称为"贝格清真寺"(Begova džamija),建于1531年,也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设计师正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伟大的建筑师米玛·希南(Mimar Sinan,1490-1588),他曾主持修建了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等一系列土耳其的著名建筑。</h3><h3>和所有的清真寺一样,外敛内扬,信徒们正在虔诚地跪拜。</h3> <h3>老城商业街陆续开工,环卫工人正在辛劳地清扫垃圾。</h3> <h3>食品店的两姑娘大清早的也在清洗货架,保证食品安全。</h3> <h3>都在忙着开店前的摆放。</h3> <h3>匆忙的脚步期待着财源滚滚。</h3> <h3>小夫妻也在你侬我侬中开始新的一天。</h3> <h3>漂亮的饰品吸引着时尚精致的女人。</h3> <h3>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历经磨难的萨拉热窝人民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h3> <h3>这座桥上,曾经发生过淒婉的爱情故事。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版。一对情侣住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如同波斯尼亚的很多夫妇,他们来自不同信仰背景:男方Бошко Бркић(Boško Brkić)是塞尔维亚裔的波斯尼亚人,女方Адмира Исмић(Admira Ismić)是波斯尼亚克裔的伊斯兰教徒。他们于1993年5月19日,逃离被围攻的萨拉热窝时,被杀于Vrbanja桥。因为在交战双方都有熟识的人,本来讲定在两人出城期间,双方协定停火。但两人踏上桥上时,枪声突然响起,男方首先中弹身亡,女方稍后亦中弹,她爬向男方,拥住对方尸首,15分钟后亦气绝身亡。两人死时男的35岁、女的25岁。因为这对情侣倒下的地点正好是交战双方僵持的战场,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军队均指是对方开枪,多日后才被塞尔维亚军队清理。至今尚无确实证据指出,到底是由哪一方开枪射杀。1996年4月16日,两人的遗体才重回萨拉热窝。夫妇和其他在萨拉热窝包围战中无辜被害的死者安葬在狮子坟场。</h3> <h3>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桥的附近,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商场Mall拔地而起。整个萨拉热窝,一直在挣扎中渐渐复苏。</h3> <h3>9月3日9点从萨拉热窝出发去克拉古耶瓦茨塞尔维亚中部城市(塞尔维亚语:Крагујевцу)。在摩拉瓦河支流列别里察河畔。是塞尔维亚的第四大城市。克拉古耶瓦茨的主要工业是武器和军火制造业。难怪大清早我在宾馆门前拍摄对面的蓝色房子时,有两个警察在对面一直警惕地盯着看,吓得我赶紧溜回到宾馆。</h3> <h3>房东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在我们启程回罗时,问是否能和他的孙子合影留念。或许若干年后,他的孙子懂事了,他会告诉他,中国人民永远是塞尔维亚人民的好朋友。</h3> <h3>第十站9月4日9点从克拉古耶瓦茨出发,1点左右出了塞尔维亚海关,进了保加利亚海关,下午2点半又从保加利亚出关进入罗马尼亚海关。晚上九点半到达布加勒斯特宪法广场,在我们鼓掌欢呼声中结束了为期十天的行程。</h3><h3>此次一路上,住的民宿设施齐全,都带有厨房,锅灶盘勺碗,有的还备有麦片、咖啡,其中下榻的第二家民宿甚至连化妆棉、卫生巾、指甲剪都备齐,有些小物件甚至连想都沒想到都有提供,卫生纸是整袋十多卷放在那,这在国内是无法想像的。房东把钥匙一交,你就是这里的主人了,而且退房时把钥匙挂在门上就行,根本没有退房查房的繁杂等待,这可能基于欧洲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再次感谢张工的精心安排,大家的通力协作,为此行的圆满画上了多姿多彩的句号。</h3><h3><br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