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三线厂

王其

<h3>那些曾经充满油味整日轰鸣的厂房变得杳无人声,虽然厂房外的标语依然激昂,电桩上的喇叭依然还在,但楼空了,人走了,时间像被冻结了。</h3> <h3>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每家都有几辆自行车,上班时由自行车汇成壮观的长龙,三线厂5--6岁的小孩都会骑自行车,那里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车技都很高。</h3> <h3>清晨6点,厂里无处不在的大喇叭就开始播音,伴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或者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始起床吃早饭。</h3> <h3>102只是众多三线厂中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厂子还有很多很多,现在不是冷战时期了,真的没办法,没事做。垂死挣扎的,破产的很多很多。现在最无奈的就是厂里的职工,年轻的都走了,另谋生路,留下的全是年老的职工,包括当年上过战场的一些复员老军人默默度过他们的晚年。</h3> <h3>整个厂区沿山沟展开,分家属区和车间两部分,车间一般人是不让进的,所有厂区都被高密度树林覆盖,站在山顶上几乎看不到几座房子,全是大树。 厂里有自己的服务体系,市场、学校、商店、医院,等等,不用出去就能满足平时生活所需。</h3> <h3>厂里的小孩都会游泳,一般三线厂在选址时就考虑到水源问题,都是沿河而建,厂区一般都有条十分干净清澈的小河,夏天的河里就是三线厂小孩的天然游泳场,小孩们无师自通,从狗刨开始学会了游泳。</h3> <h3>喇叭就是一个公用闹铃,每天要重复三遍,早上、中午、晚上。每个小朋友胸口都挂着把家门钥匙,上小学以后就自己放学回家,厂里广播响了,就知道爸妈要下班了。</h3> <h3>那时的娱乐项目少之又少,看个电影大家就很满足了。</h3><h3> <br /></h3><h3>每次看电影,当电影里出现坏人横行霸道解放军来救时,全场的人都会一起拍巴掌,感动得要死。</h3><h3> <br /></h3><h3>而且一个电影放看很多遍,每一次都去看,《地道战》的台词好多小孩儿都能背下来。</h3><h3> <br /></h3><h3>每次大家悄无声息的等着最精彩的一点,如果有个人提前接了一句电影里马上要放的那台词,比放电影的声音还大,必定全场哄堂。</h3> <h3>  厂区和生活区连成一片。封闭的地理环境,使的它们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所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医院、食堂、商店、俱乐部、汽车站、等应有尽有。一座小城市里有的这里都有,仿佛一个个小社会,人的一辈子,基本不用出厂区,就可以在厂里度过。<br /></h3> <h3>三线厂的车间都在山洞里,山洞里面就是大厂房,各个岔洞就是各车间班组。一个厂往往有好几个山洞,山洞都有编号。</h3> <h3>厂里的小男孩一定不会把稻苗认成韭菜,一定知道什么样的藤子下长的地瓜什么样藤子下长的是红薯,知道什么时候玉米熟了,什么时候向日葵熟了,因为基本上都去挖过农民的红薯、地瓜吃,去掰过农民的玉米、向日葵。</h3> <h3>在当年的政策和资金拨下,只有一部分的&quot;三线厂&quot;从大山里搬迁出去。</h3> <h3>厂里的小孩过得都很快乐,男孩都会滚铁环、掺陀螺、打弹弓,赢烟盒,女孩都会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h3> <h3>厂里的小孩,都吃过两毛钱一根的自制冰棍儿,和大人一起去挤过食堂,在周末的晚上拖着小板凳去看露天剧场的电影或是去厂里的俱乐部游乐场玩乐。</h3> <h3>102三线厂依然保留着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四四方方的苏式建筑,空荡高大的车间,参天的大树,老旧的公共设施,还有儿时经常爬的大山默默见证着这里的一切。当年的辉煌现在只存在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