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拉大锯,扯小锯,姥娘家门口唱大戏,叫闺女带女婿,外甥孩孩也要去……,流行于我们小时侯的童谣,还能记忆犹新。能去姥娘家住上几许时光,那是我们小时候最盼望的事情,在潜意识里认为老娘家那是遥远的又是最亲的亲人,姥娘家,也是能够挣脱父母的怀抱,自由自在奔跑的地方。</h3> <h3> 在我的记忆中,姥娘看见外甥亲,亲的比那孙子还要亲,姥爷姥娘总是高兴的,任由外甥们打着闹着,每当我们在满村子胡跑乱窜的时候,总能听到姥娘在呼喊我的声音,孩子,快回来吧。而且这声音总是在我玩的意犹未尽的时候出现,我只好与小伙伴们非常痛苦的分手,并约好了下午玩的时间和地点,并约好了谁来姥娘家叫我出去,并能不漏声色的撒谎,于是,我们又可以无拘无束爬上外圪梁梁,下到外河摊摊,自由自在的过着童年的时光。</h3> <h3> 每逢七月十五的时候,姥娘一般前一天就发好面,专门给外甥孩孩捏面羊,那一天,我是不出门的,一直守在灶火边,一边看着姥娘在揉面,一边不停的咽唾沫,姥娘又会老生常谈的拉家常,给我讲,猫打柴,狗烧火,猫儿上炕捏窝窝,姥娘的手在记忆中是非常灵巧的,姥娘的手好巧啊,她能把所有的碎布条拼凑起来,作出各色各样生活的用品,她一会捏一个猪,一会一只羊,一会一条鱼…还会用梳头的梳子作出鱼的尾巴,剪刀剪开鱼的鳞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动物就放在那茭杆子做的蓖子上。</h3> <h3> 小时侯,因为家里穷,很难吃的上白面,那时候是都穷,姥娘家也一样,一天到晚玉米面,还有小米,吃不到新鲜的东西,于是,我们都留着憨拉拉,等待在锅灶边,等着这唯一的吃白面的机会。姥娘亲亲的看着我,就会念叨,外甥是狗,吃了就走。这个话一直使我记忆犹新,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去姥娘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姥娘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好好的回味姥娘说的这句话的含义,她不过是希望外甥孩孩多去呆一些时间,多给自己的小外甥做几回七月十五的面羊。</h3> <h3> 热气腾腾的面羊出来了,我急着去抓着吃,可是,烫手的合气把我热的一个激灵,姥娘会一边骂着,一边还要点上几点红绿颜色,那时候的面羊并不是很白,碱都不好拿捏,所以都是略微偏黄,甚至有的直接就开花了。对于童年的记忆,那也是非常好的美味了。我们一般会先吃个尾巴呀,腿呀,什么的,最后再吃脑袋。其实,面羊并不多,就只够我们几个孩子吃的,因为没有再多的白面,那时的日子,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有多苦,现在才体会到那时候生活的艰难,但是,再艰难的日子,姥娘依然保留着这么美好记忆的传统习俗。</h3> <h3> 面羊在市面上消失了很久,因为,没有小孩子再垂涎于这所谓的美味,也没有几个大人会做这并不好看的宝贝了,即使,在我的记忆当中,它是最美最生动的艺术品。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面羊又在市面上看到了,虽然它变的很白很白,但是,它缺少了儿时那甜蜜的诱惑。如今的岁月,已经没有了姥娘舍不得吃,给外甥孩蒸面羊的那种气氛。那种感觉,那种外甥是狗的美好记忆,会深深的影响一代人的生活。</h3> <h3>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姥娘大部分都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都有那一段共同的回忆,那一段真实的感情,以及对姥娘不尽的思念。虽然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但是,永远都不能变了的就是人间真情,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真诚做人,让我们一起记忆,七月十五的那一天,姥娘给我们亲手做的面羊思念场景。</h3> <h3> 感谢苏记者带我到平定大峪村,郄大姐家,以及村里的老房子,还有那碎布条做成的已经僵硬的老褥子,老门帘,老座垫,并重温做面羊的过程,重温那姥娘在身边的岁月时光!崔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