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王建立,湖南攸县人。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南省中小学首批正高级教师。</h3> <h3> (一)</h3><div> 阁塘中学位于湖南攸县酒埠江镇芹家洲村和大屋场村交界处的小山冲里,因学校建在大屋场村阁塘组而得名,是1975年“共大红旗飘里旺”的产物。1981年我从攸县师范毕业分配到这里教书。当时全校有35位教师,有10多位老师曾经教过我。这是我的母校,这所学校也是当时的酒埠江镇中学。</div><div> 学校四面环山,满山是松树、杉树和油茶。离酒埠江镇政府所在地——东塘,约有15华里,只有一条泥泞的机耕路从学校的山头下经过。学校的办学条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教师两人一起,住在一层楼的土坯屋里,学生住的是可以看到屋瓦的大教室。校区内全是土路,教室和一楼走廊也是土地面,下雨天师生要穿上雨鞋才能出入,天晴久了,黄尘漫天,要用手在眼前远远遮着,才能免受黄尘袭击。</div><div> 学校没有自来水,师生用水是从一口小山塘里取水,师生的饮用由一口小水井供应。水井里的水黄的时候多,倒一杯水,沉淀片刻,杯子底下是一层厚厚的黄沙。有一年县教育局王继志局长来校视察,陈校长特意把水沉淀了两次,泡一杯茶给王局长喝,杯子底下还是免不了一层黄沙。看到办学条件这样简陋,性情中人的王局长,流下了眼泪。也就在这一年,酒埠江镇人民政府决定给在阁塘中学工作的教师每人每年补助60元。教师好感动,好兴奋,这一重教举措也登上了《株洲日报》,这一年是1987年。可惜镇里这一政策第二年就废止了。但一切都没有改变——教师依旧认真教着书,学生依旧发奋读着书,学校依旧那么民主、和谐。</div> <h3> (二)</h3><div> 学校当时有20多位青年教师,大多数是攸县师范和茶陵师范的毕业生,也曾分来过5位湘潭师专的专科生,我们相处都很好。</div><div> 山村的夜很静,也很寂寞。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就相约用自学来度过时光。我们相约自学的时间是:早上6:00——7:30,晚上19:00——22:30。相约打篮球的时间是:17:30——18:30。当时学校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我们也只在星期六晚上看一看,更不要说晚上玩牌了。有时,我们相聚在月下,也交流读书体会、教学心得,畅谈人生理想,也围着篝火聊天。</div><div> 我们中读书最勤奋,最有成就的是戴武军老兄。他是茶陵师范毕业的,凭着自学考取山东师大的硕士生、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后来被评为中山大学的教授。还有一位李永建老兄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现在在科研所做着研究员。其余的人,现在大多在高中教着书,也有的走上了行政岗位。我得感谢这些朋友的帮助和引导,在这9年的时间里,我扎扎实实地读完了中文专科和中文本科的全部课程,背诵了当时的初中语文教材上的大多数文章,也认认真真地看过多部语文教学的专著。虽然没有当上大学教授,也还在攸县的中学语文教坛上有点影响。</div> <h3> (三)</h3><div> 在春暖花开的傍晚,我们一般不打篮球,而是一起踏青。沿着山路,哼着南腔北调的歌曲,摘着野花……那心情别提多惬意了。在春末夏初的夜晚,我们有时也分组打着火把,拿着铁钳去夹黄鳝,山冲里黄鳝多,有时能捉回10来斤。回来后,我们烧火的烧火,煮饭的煮饭,炒菜的炒菜,卖米酒的卖米酒……然后,围坐一起,觥筹交错,打着牙祭,直闹到夜深人静。</div><div> 在农忙时节,家里没有责任田的教师,会被同事邀到家干着农活,邀请者也不觉得难为情,被邀着也乐于前往。每年春季开学,同事之间还有请吃年饭的习惯。近一点的人家就步行,远一点的人家就骑自行车,外乡的,当然是领个心意就可以了。在年末评比时,也豁达得很。谁的教学成绩好,其他工作也做得好,一般就评谁当先进。有时,彼此差不多,就会考虑一个平衡,工作是大家做的嘛!教师之间的关系这么单纯,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更简单纯朴了。 </div> <h3> (四)</h3><div> 阁塘中学的学生早读有个特别之处:如果天气好,学生既可以捧着书在教室大声读,也可以走出教室,拿着书在山路上或松林朗读。教师呢,也和学生一样,陶醉地大声地朗读着课文。早晨,师生的琅琅读书声和林中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山冲都热闹起来了。白天,教师也不坐班,一是没有那个坐班场地,二是领导和教师压根就觉得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上完课,在自己的房间办公和自学。虽然没有这个检那个查的,但教师从来没有在上班时间打牌的现象,更不要说是赌博了。</div><div> 教师的教学是讲练结合,主要讲教材上的,翻来覆去地变换花样让学生尽可能地读懂教材,理解教材。练习是学生上黑板演练或自己在作业本上做。除非考试,教师一般是不油印题目的。因为学校条件这么简陋,全校手动油印机只有一台。今天所运用的复印机、电脑、多媒体等等,那时别说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阁塘中学的中考成绩在当时全县30个乡镇加上3所子校,始终是15名左右。也有一年中考放了卫星,全县排名第三,那是1985年。事后,大家觉得这样“拼命磨”不是办法,也不值得。又回到了过去的教学方式,中考排名也就重复着昨日的故事。</div><div> 学校星期天和节假日从来不补课,按当时的每星期5天半工作。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相当轻松。当时的攸县三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是正式录取的阁塘中学学生,有一个,高考就会上线一个。这话不是说阁塘中学的教师教得如何如何好,而是说阁塘中学的教师教得很“懒”,因此,学生才学得积极、主动、活泼,学生的发展潜力才很大。阁塘中学从1975年办学以来,虽然办学时间只有22年,但学校确实培养了一大批在各条战线上叫得响的人才,我这个做老师的就不用一一列举了。</div><div> 我离开阁塘中学整整19年了,总忆起阁塘中学的生活,在阁塘中学的一幕幕,有时也在梦中萦绕。阁塘中学虽然不像上个世纪浙江省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那么有名,载入教育史册,也没有出过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这样的一流大师,但阁塘中学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那份纯朴,那份和谐,那份自然,那份民主,那份情谊……总时时浮现在我眼前,让我难以忘怀。</div><div> 我在阁塘中学教书时期的第一任校长是:后来成了我舅舅的张梅瑞老师,第二任校长是陈耀华老师。</div><div> 写于2008年农历12月30日晨</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