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石家庄驱车沿京港澳高速返津,途经定州天已过午,饥肠辘辘,决定携妻下高速觅食,顺便看看声名远播的开元寺塔和定州贡院,于是便有了初秋的定州访古半日游。</h3> <h3>定州位于石家庄和保定之间,是一座具有2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历史上曾经作为中山国的都城,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朝历代均为北方重镇。</h3> <h3>下高速5公里,就到了访古的第一站——定州贡院。定州贡院,是我国北方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建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民间称为考棚,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h3> <h3>定州贡院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天开文运,摸摸贡院前的石狮子,我也沾染一点文化气息吧……</h3> <h3>大门二门之间有两棵槐树,俗称“乾隆双槐”。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亲手植下了这两棵槐树,直到现在它仍然是枝繁叶茂。</h3> <h3>魁阁号舍为贡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间,是考取文贡生和秀才的正式场所。最南一间魁阁明间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结构严谨复杂,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接,整体建筑构造独特别致。最上面供奉的塑像是魁星。</h3> <h3>这就是考秀才和贡生的考场了,光线昏暗,看来视力不好可不行呢。估计很久没有游客参观了,几只饥饿的蚊子咬了我好几个大包……</h3> <h3>这是当年的试卷,想想如今,一手好字都被电脑给废了……</h3> <h3>考试在早晨四点,学政亲自点名入场,童生携带考篮,内装笔、墨、食物。入场时搜检很严,不准带片纸入场。上午十点击鼓三声,允许饮茶水、上厕所一次;下午二点击鼓三声,催促誊清;下午四点,一律交卷。这就是考篮。</h3> <h3>考试作弊入刑古已有之,作弊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但看来还是有心存侥幸的违规者呀……</h3> <h3>这也已经成了文物吗……</h3> <h3>魁星号舍和大堂之间的龙门,取鲤鱼跃龙门之意。</h3> <h3>大堂是考官收取封存试卷的地方。当天下午,考生们就开始交卷,直到傍晚才清场。大堂还有一个功用,就是被录取的考生都要在这里举行簪花礼,由学政来主持,分别把他们拔往县学和府学。</h3> <h3>二堂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了基址。</h3> <h3>后楼,也叫“揽胜楼”,它有三重功能。一是考官检阅武生考试的地点,二是考官的宿舍,三是两侧的耳楼用来临视文场东西两侧,以防止场外作弊。是不是感觉组织得很严密呀?</h3> <h3>石碑上的文字已湮没不见,不知所云。</h3> <h3>贡院里的石榴长得真好,是意味着硕果累累吗?</h3> <h3>贡院前的影壁总长22.5米,高6.1米,颇有气势,据说也是当年考后放榜的地方。终清一代定州共中得文武举人227人,包括有事无事奏三本的顺治、康熙朝名臣郝浴、被称为“天下第一循吏”的冯玉祥老师王瑚。</h3> <h3>离开贡院,来到了定州衙署。定州衙署始建于唐代,以后历代均有整修复建,现在的建筑是2015年重建的,周围还规划建设了古文化街区。</h3> <h3>“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看来越级上访一直是被禁止的呀……</h3> <h3>缮状房是州署在衙门口设置的替人写状子的地方,配有专人在此等候代写状子,写状子的先生称“代书”。因为是官方批准的,故称“官代书”。到了清朝对诉讼案件有严格要求:“无官代书戳记不准。”所以各级地方衙门都必须设置缮状房。</h3> <h3>州署附设土地庙,是为了敬重神明吧。</h3> <h3>当年的政府招待所。</h3> <h3>关帝庙,是为了弘扬忠义和正气吗?</h3> <h3>戏台,相当于今天的影剧院。</h3> <h3>那时就有天下为公的口号吗?</h3> <h3>西署,吏目办公区。</h3> <h3>州署后面的中山后圃,历史上是官吏们休闲喝茶吟诗赏景之地,历史上定州很有名的雪浪石就是苏东坡在这里发现的。</h3> <h3>中山后圃内景。</h3> <h3>雪浪亭。 “雪浪石”历代受到文人墨客喜爱,清代乾隆帝竟然有咏雪浪石诗多达三十余首。乾隆先后命内阁学士张若霭、薰邦达等人绘制了四幅《雪浪石图》。张若霭所绘《雪浪石图》现藏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 1952年11月,毛泽东也曾到定州看过雪浪石。</h3> <h3>苏东坡雪浪石。苏轼在中山后圃偶得一石,此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犹如当时著名蜀人画家孙知微所绘《山涧奔涌图》,故名“雪浪石”。此石深得东坡居士的喜爱,遂从曲阳运来汉白玉石,琢成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移至其所,并将其室命名为“雪浪斋”。</h3> <h3>后雪浪石。乾隆31年(1766年)赵州刺史李文跃在临城所掘一块白色太湖石,上有“雪浪”二字,李文跃得此石后,详情直隶总督方观城奏闻皇帝,乾隆为此写了一篇《御制雪浪石记》记述此事,御题为“后雪浪石”而将厚石题为“前雪浪石”,两石相映成趣,成为佳话。</h3> <h3>州署附近的仿古街。</h3> <h3>广场上一座高大的铜像,不知是何方神圣?走近一看,原来是北宋与范仲淹并称“韩范”的名将、名相韩琦,他和苏东坡一样,都曾担任过定州的父母官。</h3> <h3>如椽史笔。定州人杰地灵,唐代就出了大诗人刘禹锡,还有那个写“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崔护,还有音乐家李延年。</h3> <h3>再现当年古定州的商业繁华。</h3> <h3>我也客串一次当年驼队的商人。</h3> <h3>各种仿古的铺面,商家入住率似乎不太高。</h3> <h3>寻古探幽让我忘记了饥饿,拉车叫卖炊饼的“武大哥”,似乎在提醒我该去填饱肚子了……</h3> <h3>一碗凉皮、一个肉夹馍填饱肚子,继续我的寻古之旅。下一站——定州南门。看到图片里我匆匆的脚步了吗?</h3> <h3>明洪武年间,定州都督平安为防御外族入侵修筑定州城门,城墙周长13公里,开东、西、南、北四门,主城门内外分别建有瓮城、月城。主城门内建筑气势恢宏,城高12米城楼高8米。明万历年知州沈廷英重修四座城门时,给四座城楼题匾名,南门为“迎泰”,东门为“观海”,北门为“展辰”,西门为“望恒”。东西北门城楼毁于战火,文革中城墙夷为平地,现仅存南城门。</h3> <h3>仍然可以窥见当年雄风,用“固若金汤”形容恐怕不为过。</h3> <h3>风风雨雨,一代一代人曾在这里走过,它承载了多少历史,又留下了多少记忆?</h3> <h3>体验一下走在城门下的感觉。</h3> <h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就是当年安放城门户枢的地方吧。</h3> <h3>保存完好的一段古路,很有沧桑感和厚重感。</h3> <h3>依然能够想像当年护城河的风貌。</h3> <h3>下一目标——开元寺塔。华北有四宝,“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沧州狮子是铸铁工艺,定州塔属于建筑工艺,正定菩萨是铸铜工艺,赵州桥是桥梁工艺。</h3> <h3>定州塔开元寺塔建于北宋初年,因建于开元寺内而得名,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h3> <h3>凡到一座古城,必须要拿出大段时间参观博物馆,这已成为我的习惯。浓缩了2600多年的历史的定州中山博物馆,县级市里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尤其让我期待……</h3> <h3>博物馆广场。保安客气地告诉兴冲冲而来的我,博物馆因内部装修暂停开放,好失望……留点遗憾下次再来吧……</h3> <h3>中山博物馆旁边的一座四合院——晏阳初先生旧居,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听过晏阳初的名字,但是真的不熟悉这个人的历史,今天才知道他是与梁漱溟齐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提出的理念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有几分近似呢。</h3> <h3>不知不觉在定州城停留了四个多小时了,该返程了,决定去最后一处目标——定州文庙。文庙坐落在城内刀枪街,这么有文化的场所怎么会有这么凶悍的街名呢……</h3> <h3>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又是正确的,10元一张的门票果然物超所值!定州文庙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是河北省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主要建筑包括中院的大成殿、东庑、西庑、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东院的崇圣祠、魁星阁,西院的明伦堂、大门、仪门,南院为节孝祠,建筑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h3> <h3>文人雅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留下许多轶事,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如此。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东坡双槐。这两棵古槐,历经千年,却“干枯而枝绿”,游人观之,无不称奇。</h3> <h3>古槐在文庙前院,东一棵,西一棵。东者树根凸露,如巨大的龙爪匍甸于地,躯干镂空成片块状,树根、躯干难分你我的纠缠在一起。躯干粗大,五六个人手连手不能合围。</h3> <h3>西者躯干分裂成板条状的两部分,各向东西,似两个老人负气背道而驰,中空,可容纳一七八岁的小孩,可卧可立。如果只看躯干,谁也不会说这是两棵活树,可抬头向上看,明明上面枝叶繁茂,绿意浓浓。</h3> <h3>定州文庙“落星石”,解说词说它是陨石,但从石头的外观看不像是陨石。</h3> <h3>定州文庙“戟门”,相当于大成门。</h3> <h3>定州文庙大成殿。</h3> <h3>大成殿内供奉的万世师表孔圣人。</h3> <h3>文庙内古木森森,以侧柏为主,树龄都在300~400年之间。</h3> <h3>位于大成殿后的雪浪斋。</h3> <h3>雪浪斋门前的石兽,是狮子吗?</h3> <h3>是不是憨态可掬,有一点点萌呀?</h3> <h3>定州文庙魁星阁。</h3> <h3>文庙魁星阁前的铁狮子。</h3> <h3>仔细分辨了一下碑额,魏国韩忠献公祠堂碑记,碑文看不清楚,是纪念曾任定州知州北宋名相韩琦的。</h3> <h3>又是一通文字湮灭不可识的古碑。</h3> <h3>不知这眼古井建于什么年代,当年东坡居士可曾饮过甘洌的井水?</h3> <h3>又一奇景——槐抱椿,位于文庙大成殿前院落,古槐中生椿树,曰“槐抱椿”,谐音“怀抱春”,寓吉祥之意, 传游人至此,摸摸椿,显年轻,摸摸槐,好运来, 槐为宋槐,椿生民国,二者的奇异结合为它们的生命赋予了新的含义。</h3> <h3>不知何人所塑的孔子像,总感觉有些不伦不类,细看落款——定州福利雕塑厂。</h3> <h3>文庙出口处精美的抱鼓石。</h3> <h3>文庙对面的定瓷展览馆,进去简单参观,一睹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的风采,。</h3> <h3>都是现代仿定窑制品。</h3> <h3>记忆中的宋代定窑精品,还是停留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定州瓷枕——宋孩儿枕。</h3> <h3>虽然寻古探幽的兴致仍然意犹未尽,但天色渐晚,还要继续驱车二百多公里的路程,只好和定州古城说再见了。再见,定州,两千年的历史积淀让你的文化如此厚重,真心希望你的明天更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