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以前经常路过西四大街,那里有无线电爱好者商店和各种电器元器件商店、有著名的西四新华书店。由于马路两侧都是树木,从树丛中隐约可以看到一座砖塔在墙后露出它的上半身,那时还奇怪文革怎么没有将这座闹市中的“封资修残余”砸毁呢?</h3> <h3> 近日再次路过西四砖塔,发现它的东墙外新开了一个大门,门口挂牌属于正阳书局的院落。</h3> <h3>院内有青砖古塔一座:</h3> <h3> 原来这座塔称为“万松老人塔”,它是埋葬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佛教大师(属佛教支派曹洞宗)、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h3><div><br></div> <h3> 也正是由于这座砖塔的存在,在它北侧东西走向,自然形成的一条胡同被称为“砖塔胡同”。据史料记载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记载过这条胡同,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用业内专家的话说,它就是北京的胡同的“根”。据说“胡同”一词来源于蒙语,后经满语转译成为今日京城最常见的词汇之一。</h3> <h3> 万松老人塔修建年代没有文字记载,但既然它是埋葬万松老人的葬骨塔,可以从万松老人的生平推算出建塔年代,不会有太大的误差。</h3><div> 万松行秀禅师俗姓蔡,自称万松野老,金代河内人(今河南洛阳南部人)。金朝~元代人士。15岁在荆州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参究禅宗修行之道。据《五灯严统》本传:行秀对诸子百家之学无不会通,对《华严经》下的功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禅说,又长于机辩,年轻时就声名赫赫。他同时深通儒家典籍,金章宗于1193年召见他,询问佛道,并且赐予锦绮僧衣一件。这位在金朝时受到帝王礼遇的禅师,又在风云际会中,成了元代开国重臣耶律楚材的师父。耶律楚材向他参学三年,他“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思想对耶律楚材影响很大,在任期内大力推行其主张。史料记载"元定宗元年(一说端平三年)圆寂,年八十一",元定宗元年是1246年,元端平三年是1236年,据此推断建塔年代应在公元1236年~1246年之间,距今约800年历史。</div><div> 万松行秀禅师的著作有《从容录》、《清益后录》、《万寿语录》等。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为他修建了这座砖塔。</div> <h3> 塔前不知谁放了一个小菩萨,这种祭祀方法比较常见。</h3> <h3> 它在元代初建时是一座八角七级密檐砖塔,后明、清两代都有修复,清朝乾隆年间1753年重修加高到九层,塔上镶嵌的石刻写“乾隆十八年岁次……重修”;民国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再次重修古塔,并且在门额书写“元万松老人塔”。1950年政府接管万松老人塔;1986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该砖塔,在塔前大门后建房屋三间。1986年在重新维修过程中发现清塔里面包着元塔,是仅存到今天的坐落在市区的惟一的一座砖塔。早在元代《析津志》就有文字记载,称它为“羊市塔”,注明是“砖”。证明元代时,此塔还在羊市内,旁边很可能尚未形成砖塔胡同(至今往北紧挨着就是羊肉胡同)。万松老人逝世后,被葬于燕京北郊,建塔曰“万松老人塔”。史料记载,由于这座砖塔而自然形成的砖塔胡同名气更大。</h3><h3> 元大都建成后,砖塔被圈进新城,成为城中塔。万松老人生前虽然是位受人尊敬的高僧,但身后掩埋遗骨的砖塔,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损坏。</h3><div><br></div> <h3> 到了清代,万松老人塔又一次陷入囹圄,又被人“囚进住宅”中,直到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才获救并交了好运,收归“国有”,成了皇室家产。</h3><div> 到了民国时代,砖塔又一次遭到到劫难。这回是被一家羊肉铺占了,砖塔塔院成了羊圈。杀生取羊命,全在万松老人塔鼻子底下进行。这是网上找到的一张清末照片,后面杀羊,前面卖。</div> <h3> 这张图片慑于1961年,那时塔院已经不对外开放,人们这是在西四大街上排队购买食物。</h3> <h3> 20世纪90年代后,砖塔成为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彻底成为安宁之地。</h3><div> 古塔一直保留至今,因塔而得名的砖塔胡同也一直保留至今。</div><div> 元杂剧《张生煮海》中梅香自述“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儿胡同”即现在西四南大街西侧的砖塔胡同,因此砖塔胡同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的胡同名之一,是北京城布局变迁的见证。围绕砖塔周边,开过饭馆,办过戏院,做过粉头营生(妓院),卖过家用电器…,如今塔院再次开放,为一家售卖北京文史图书的书店 – 正阳书局。</div> <h3> 进入院子在东北角矗立着一块破牌子,解释着砖塔和砖塔胡同的由来。并代表西城区政府向市民征集如何改造青砖古塔及这个古院落。</h3> <h3>还摆放着一个木制砖塔小院的模型。</h3><div><br></div> <h3>院子的东南一大排房屋是正阳书局</h3> <h3>正阳书局室内</h3> <h3> 院内收藏了很多老北京的古董,可惜似乎疏于管理,胡乱的堆放在环塔的廊房屋下,这是挂在西墙上的老北京地图。</h3><div><br></div> <h3> 有两块旧门板应该算是比较珍贵,看上去像是民国时期的,虽然不算太古,那也比较少见了。应该还具有一些古文物价值。</h3> <h3>院内古风文化气息十分强烈。</h3> <h3> 院落的西南角有一个读书角,木制藤萝架,两个石制门堆儿,几把长条椅子,一对儿八仙桌。</h3><div> 在这里显得特别的宁静,是个看书的好地方。</div> <h3> 院落虽然不大,围塔转一圈也用不了两分钟,但是院内书香门第的氛围,给人的印象完全可以作为老北京的念想所在,既然这里可以号称是“北京胡同之根”,不如建成“老北京胡同展览馆”,院落周围的廊坊都建成展室,虽说西四地区寸土寸金,拆了它实在可惜!</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