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青春叛逆期?最近听多人说起,女儿差不多也是这个年龄,作为父亲,我不由自主关注了。对青春期叛逆,我了解不多,不是很懂,就百度一下:青春期,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努力想摆脱大人监护、控制。看了这个解释,我首先想到两点:</h3><h3> 一是好事,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能不是好事?二是反思,大人为什么要控制孩子?</h3><h3> 我细细推敲,想到了一些事情。</h3><h3> </h3> <h3> 公元二零一七年八月,女儿即将进入衢州第一中学念高一。班主任刘强是年轻的语文老师,激情、感性,班级组建的那一刻就进入角色。在班级微信群建立的同时布置了两项任务:观看《士兵突击》,阅读《小王子》。我也在第一时间向女儿传达了任务。女儿直白地告诉我不喜欢看《士兵突击》,不会去看;同时表明要看《小王子》。我从未有过控制女儿的想法,对此事不置可否。自此,女儿开始《小王子》之旅。按照刘老师规划,这段旅行比较漫长,直到现在班级同学、家长还在从各个角度谈论着对《小王子》的看法。女儿同学的爸爸或妈妈也围绕孩子阅读《小王子》发出了一篇篇美篇美文。一贯后知后觉的我突然间明白刘老师苦心----《小王子》之旅原是孩子人生之旅!</h3><h3> </h3> <h3> 我拾起《小王子》,虽然已经过了年龄,虽然读了一个大概,但已经了解小王子内心和老师的苦心----女儿,你是我们家的小王子!你更是你自己世界的小王子!</h3><h3> 初三临近开学,女儿和我说:"爸爸,我很担心我考不取三中!?"你所有的困惑与烦恼,焦虑与无奈,瞬间全部表露无遗。那时,作为父亲的我只能给她一个微笑:丫子,你只要付出、努力你必然能得到回报!"语言,包括肢体的语言,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陷于慌乱,焦躁,无奈……</h3><h3> 初三开始,我频繁与各科老师交流,想在第一时间掌握女儿学习状态。女儿埋头苦学,晚上十点多才在我轻轻地提醒下离开书桌。一个月,两个月,女儿成绩也十名二十名往前挪。每次成绩提升,我总是坚定地与女儿说:"你看你的努力得到回报了。"女儿学习的感觉与劲头也越来越足。可是,有一天晚自习后女儿像往常一样坐在我副驾驶位置上,说:"爸爸,你以后不要跑我们学校找我老师,同学们都说我爸爸拍老师马屁!"我愣了一下,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家校联系的重要性,家长与老师交流的重要性,你们不懂!你们倒是很懂拍马屁!看我好长时间没有说话,神情是恼怒的,女儿弱弱地补充一句:"爸爸,同学们都笑话我,不理我,你不要再去!"孩子的世界,我不懂啊!我简白地说,带点解释的意味:"爸爸是了解你的情况。以后不去了。"看到女儿似乎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说得对。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很难与她交流沟通家校互动等等。</h3><h3> </h3> <h3> 我尊重女儿那些小屁孩的看法与说法,但我没有放弃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沟通。只是隐秘些罢了!</h3><h3>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每天晚自习后我们父女车上十几分钟的交流实在宝贵,我也万分珍惜。交流形式女儿说,我听。我从不乱插嘴,主要表达方式是"嗯""好""噢"等单音节词。听到女儿在表述她的进步,我会表明态度:"听了你刚才说的,爸爸很高兴!"但是,无休止的担心与忧虑促使我去搜集女儿与我唧唧歪歪的话语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从信息中得出结论。我不武断,得出结论后寻找适当时间交流,再判断,再交流,直到……就这样,走完初三路程。</h3><h3> 在这期间,我愈来愈明显感觉到女儿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展现自我的意识。我小心翼翼维护,从未想过控制她的思维与行为,同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女儿不能太自我,必须具有集体的意识。女儿,她在青春期,我没有感受到叛逆。</h3><h3> </h3> <h3> 现在,女儿进入高中。一个月不到,我突然发觉女儿变化很大:从表象上来说,说话大声,笑声爽朗,行动果敢;从内涵来说,与我说话越来越带有一定思考,日渐感觉自己与她交流意识、思维、知识滞后。我越发少说,默默地。一次去看她,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不再像以往一样拒绝,扭头,而是凑了上来。温存的一刻,啊,何来青春期叛逆之说。</h3><h3> 我们再来百度一次: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孩子成长,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这是正常的。监护,我们不监护,不自以为是,不赶鸭子上架,不牵牛上屋脊,不给孩子规划本就无法规划的人生,不……</h3><h3> 青春期,美好的青春期,再也没有叛逆一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