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帕蒂古丽《百年血脉》有感——塞上吟风

塞上吟风

<h1><b> (一)<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月中旬的一天,我刚把帕蒂古丽老师邀请到我们文苑群里,就得知她随浙江省作家协会一行同仁来阿拉尔采访台州援疆指挥部。当时,就觉得这缘分实在是神奇,倘若当天下午我没有邀请她进群,我与她的见面岂不错过了?即便是以后见面,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文字而结缘,我认识了台州援疆指挥部一些朋友。于是我赶紧与办公室主任周战胜联系,请他帮忙安排我与帕蒂古丽见面。五分钟后,战胜打来电话说已帮我联系好了,晚上一起与浙江省作协的老师们用餐。<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晚上8点,我如约见到了帕蒂古丽。她是个随和且有礼貌的女子,瘦弱,文雅,个子不高,我们挨一起坐,她时不时地劝我吃菜,是个会照顾人,善解人意的女性。席间,作协一行成员,唯有她一人在自己面前摊开一本笔记本,边用餐边记录着张副指挥长介绍台州援疆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她的汉字一笔一划很工整。当时我就想,她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与她平时的勤奋以及职业素养是分不开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早上,我在当当网上拍下了帕蒂古丽的长篇小说《百年血脉》。其实这本书,我在去年就看到帕蒂古丽和一些微友在朋友圈里介绍过,并且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也连载播出过。因囿于俗务</b><b>,我断断续续收听了一部分,不完整。故一直想买原著读,正好这次见面,促成我买了这本书。</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收到书的第二天,恰好是个双休日,我用了两天两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网络时代,尤其是拥有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当下,能够不被这些通讯工具所打扰而专心地去读一本书,在我来说是不多见的,可能很多朋友也做不到,如今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真的不容易!这也恰好说明了帕蒂古丽的《百年血脉》的吸引力与魅力所在,好的作品,质朴的故事是最能打动人心,吸引读者的。难怪这本书能跻身中国好书榜。<br> </b></h1> <h1><b> (二)<br></b></h1><h1><b>  【《百年血脉》是帕蒂古丽的代表作。用半自传的形式描写了家族五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祖国西部的百年兴衰,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宗教神话与民间传说等神秘元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难以言表的世界,作品情节紧凑、时而张狂时而柔软,时而振奋人心时而催人泪下,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之一。】——节选书评。</b></h1><h1></h1><h1> <b>读到有的章节,如哥哥的不幸命运,姐姐的苦苦挣扎……我真的为他们流泪了……</b></h1><h1><b> 此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逃离(1993年--2003年);第二部分:融合(2003年--2013年);第三部分:定居(1965年--1985年);第四部分:血缘(1960年--1985年);第五部分:迁徙(1910年--1960年);第六部分:尾声(2014年);第七部分:后记。<br></b><b> 对于每部分的叙述与描写,在时间的转换上,帕蒂古丽能够清晰的理清脉络,表现了她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与写作技巧。<br></b><b> 这本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女主人既是叙述者,又是家族命运里的一份子。第一部分,在她几十年的人生里,她深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便在无形中感知到了亲人相似的命运,于是,她开始不断地回忆、改变、寻找、曲曲折折,跌跌撞撞,在一次又一次地重拾与逃离中,既坚信又绝望。然而苦难就像魔咒,延续在一代代人的血液中,她用脚步去证明了魔咒的显现。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累很难,让读者禁不住地为她的多舛命运而担忧,感觉她弱小的身躯背负着那么沉重的家族负担,随时都有可能被生活的艰辛给压垮,同时又佩服她的坚强和对家族命运的救赎而迸发出的惊人力量。<br></b><b>  第一、二、三部分的叙述,从她决定离开边城,寻找失联多年的哥哥,便已是魔咒显现的开始。父亲的去世,注定了她与亲人一生的颠沛流离,而之后所有人支离破碎的聚合,魔咒便是在其中隐隐作祟的力量。为了结束哥哥的魔咒,她把哥哥带回大南坡,直至哥哥去世;为了结束姐姐的魔咒,她擅自决定把刚出生的婴孩送人;为了结束在边城的魔咒,她选择跟随苏风去到南方的城市;为了结束前夫家族绑在女儿身上的魔咒,她决然地把女儿带离故乡……她执着地拼命地渴望结束亲人身上的魔咒,却独独地忘了结束她自己的,直到女儿逐渐长大后,她才发现自己尽管一直在努力却始终是徒劳和无奈的,她空乏了太多,她有太多苦难的思索与追寻。<br></b><b> 她与女儿的冲突,是全书的一个主干部分,用了不少篇幅来叙述。她在描写、刻画人物的外在以及心理活动时,笔触细腻生动,对文字、语言的驾驭能力强,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思考。<br></b><b>  第四,第五部分《血缘》与《迁徙》,记叙的是上两代的生存命运,在这些古老的魔咒里,她终于看到了它坚不可摧的力量——“一百年前,外公为了活命,进了伊斯兰教做了回族,一百年后,我为了生存来到了南方,把自己模仿成了一个江南人,而融入江南。<br></b><b>  【邓迪思在读后感中写到 : 帕蒂古丽的长篇小说《百年血脉》里的这个家族,奇特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是不断分裂的,一支血脉融入另一支血脉,一个混血儿衍生出一个更复杂的混血儿,像沿途接纳了一千多条支流的亚马逊河——如果小说跨越的时间更长的话,很难说这个家族的血脉里究竟有多少种民族血统。更为奇特的是,无论怎么融合,家庭的后代无一例外地将血脉源头的信仰悄悄地继承下来,磨难过后,他们总会发现,那才是精神的故乡,灵魂的皈依地。(——节选)】<br></b><b>  读完这本书,唏嘘之余,我叹服帕蒂古丽的文字和语言驾驭能力之强。她的父亲是维吾尔族,母亲是回族,近邻多为哈萨克族,自幼就读汉族学校,因而能熟练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她用汉语写作,虽非母语,却能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将汉语用得熟稔自如,出神入化。这在她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br></b><b>  正如我所看到的书评所述 : 帕蒂古丽在2014年获得人民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她对西部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细致描写。<br></b><b> ——写于2017年9月9日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