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坤坤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是姥姥带大的。姥姥爱看红楼梦,里面的诗句、情节、人物能倒背如流,视若家珍。她说她老家在天津葛沽镇。她婆家是大户人家,她结婚是八抬大轿抬进门的。身后十八抬陪嫁的红箱子招摇过市很是气派就像戏里演的。她结婚十一年,姥爷就甩下一儿四女走了,那时他年方二十有九,当时姥姥也不过三十有三。期间姥姥伺候她卧床不起的婆婆八年。据说婆婆走时葬礼大办了15天。可以想象着实够隆重的。姥姥常说她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除了自己给人家帮工做缝纫,五姑时不时的接济(姥爷的姐姐)就是变卖家底,到新中国解放她连只小女儿最喜欢的西洋八音盒都卖掉了,她真的是后来她填成份时的"城市贫民"了。之所以她那么喜欢红楼,原因来自于她真的在那样的院子里呆过。不过这一点还是因为妈妈最近的"提醒"才知道的。姥姥1910年6月初4生人,2010年12月14日作古真正是个百岁老人。我妈妈今年也85岁了,排行她家的老大。近来也是常常提起她小时候曾去住过奶奶的娘家一一郑家大院。她的记忆中,那里是雕梁画柱,象迷宫一样总是进去出不来。就是北京大观园也远不如它好,更不如它大。时隔80多年,却也总想去老家看看,无奈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唯剩遗憾。妈妈的事我们晚辈是能做到的,于是约上妹妹一起去天津、葛沽镇走一趟,看一看—郑家大院,以了却她的心愿。</p> <h3>  葛沽镇是历史上华北"八大古镇"之一,自明代就是天津地区著名的水旱码头及贸易货物集散地。由于漕运发达,该镇居民多以船业为生。郑家大院就坐落于此。</h3> <h3>郑家大院的创建人郑筠荣</h3> <h3>  据记载最兴盛的郑家大院,又称郑家大瓦房。</h3> <h3>  时过境迁没落了的—郑家大院。</h3> <h3>  现在能看到的郑家大院,己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荒芜一片了。有幸的是目前政府已将它保护封存了。</h3> <h3>  凭着既来了非要看个究竞的执着,费了好大劲儿进入院中,就拍了这些照片。庭院深处草高沒人实在是无法再深入了。</h3> <h3>  院中的老枣树结满了果实,可还是显得那么孤寂凄凉。它是见证者:看岁月蹉跎,看世间沧桑,看院落兴衰,看未来希望。</h3> <h3>  今天的葛沽镇。</h3> <h3>  在福海酒店吃个中午饭,品这里的味道,想时光荏苒。</h3> <h3>  还要说一说我们与郑家大院的关系:姥爷是郑筠荣的外孙,换句话说我姥姥的婆婆是郑筠荣的女儿。到我们这辈人,已是第五代了。我们家不姓郑,不是他的嫡传后代,但确是他繁衍的后人。因为我妈妈是老大,有机会随奶奶去大院转转,她的弟弟妹妹尚小,且后来全家搬至天津市教堂后居住,天津市离葛沽镇50多公里,在那个时候交通不便,所以她们就没有见识过老家的辉煌。</h3> <h3>  思乡是种情愫,是对儿时纯真的回忆,是对祖先的敬仰祭奠。充满美好,充满温暖。我们的一切都是从那里出发的,所以一切向前看。牢记住那句话吧,别给祖宗丢脸!</h3> <h3>  感谢母亲在有生之年想起她的祖先,告诉我们先辈的辉煌。感谢有孝心的妹妹敦促达成母亲的心愿。谨以此片敬献给姥姥、妈妈、舅舅、姨—我最亲的人。</h3> <h3>  噢,忘了告诉我是谁,我是姥爷大女儿的大女儿(大外孙女)刘晓坤,沿用姥姥常提红楼梦中贾母的那句话"你是外的"!哈哈!外的!但世间巧合就这么多,提起郑筠荣从他女儿开始这一大串到我第五代都是外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