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甪直古镇游</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甪直神州冠第一,</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湖六泾润千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墙黛瓦枕河上,</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柳荷花绿岸边。</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甫里古文罗汉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陶新话圣经传。</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雨烟小巷王庭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树新芽花更妍。</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7-9-5</b></h3> <h3></h3> <h3>1、甪直古镇:甪直(lǔzhí)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该镇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处,是吴中区的东大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南港镇。截至2014年,甪直镇版图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7万人。甪直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全国环境优美镇 、全国重点镇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江苏省百强乡镇 、外向型经济明星镇 、江苏省卫生镇等称号。</h3> <h3></h3> <h3>2、甪直建制:据甪直地区史前出土文物考证,大约在 6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聚居。秦、唐、元、明、清皆属不同县域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将清代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境内置甪直乡,隶属吴县。</h3> <h3></h3> <h3>3、神州水乡第一镇:著名社会学专家费孝通为甪直古镇题词“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古镇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在古镇区内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古镇内小桥流水、傍水人家,古典园林、曲径回廊,田园春色、江南丝竹,具有典型江南水乡泽国韵味。</h3> <h3></h3> <h3>4、甫里:唐代文人陆龟蒙,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陆龟蒙遗址位于白莲寺遗址西。宅园原有清风亭、光明阁、杞菊畦、双竹堤、桂子轩、斗鸭池、垂虹桥、斗鸭栏等小八景。宋代时,改称陆龟蒙祠(亦称陆公祠,甫里先生祠)。元末,陆龟蒙裔生陆德原,在祠内创办甫里书院。2010年,遗址内有斗鸭池、清风亭、东、西垂虹桥、两只武康石饲鸭槽(唐朝原物)。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1亩,封土高1.2米,墓前有石碑,题"唐贤甫里先生之墓",还有一块碑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题为"唐贤甫里先生鲁望公之墓"。</h3> <h3></h3> <h3>5、罗汉像:保圣寺罗汉像,历来相传是唐代雕塑家杨惠之所作,近代有人认为是北宋之物,也有人认为是唐塑宋修。 突兀的山岩,卷舒的云气,翻滚的浪花构成云水山崖的塑壁,神态各异的罗汉附于其上,其形体比例适度,表情生动传神,刻画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千姿万态的海上仙岛和栩栩如生的洞中罗汉,动静交融,浑然一体。殿内原有十八罗汉塑像,1927年大殿倒塌,仅存九尊。经蔡元培、叶恭绰、马叙伦等倡仪,1930年在大殿原址建成“保圣寺古物馆”,修复了幸存的罗汉及塑壁。</h3> <h3></h3> <h3>6、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享年94岁,名绍钧,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贫,18岁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7---1921年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叶圣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蓝,亲切地称之为“第二故乡”。叶圣陶纪念馆内东则是当年的“女子楼”,1919年,叶老夫人胡墨林应邀女子部教师,在此执教三年,西面是“四面厅”,四面环通,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叶老常把自己购买的中外进步书籍供学生阅读,如今厅堂内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膜,供参观,西面是“鸳鸯厅”,是当年教师的办公室和集体宿舍。 叶圣陶在甪直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大丰收,先后发表白话小说、散文诗篇近百篇,他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不少素材和人物形象都来源于古镇甪直,在甪直期间,他是我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先驱者之一;他还与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叶圣陶的几个“第一”,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敢为人民立言的作家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家,他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的一代师表。1988年12月8日,叶老不幸在北京病逝,他的骨灰在其亲属和各有关领导的护送下,归葬在叶老的第二故乡——甪直。</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代师表叶圣陶</b></h3> <h3></h3> <h3>7、圣经传:最早在国内流传最广的《圣经》,是王韬所译。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系王韬所润色。王韬在国内早于康、梁提出变法自强。王韬(公元1828年—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甪直人,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促弢,又号天南遯叟,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到英国教会在上海的墨海图书馆工作,从事编译西学书籍达13年,广泛接触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期间,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爆发,王韬多次上书,进献“平贼”和“御戎”方略,当局未有实际表示,他深感失望。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王韬回乡探望病母,滞留里中三个月。为保护身世家产,他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苏福省总理民务逢天义刘肇均,建议太平军以不进攻上海为条件,来换取外国不再资助清朝军火的保证,并建议太平军力争长江上游,分兵干扰清朝海道运输等。不久,此书落到清军手中,并被查明,李鸿章遂下令以“通贼”罪缉捕他。这年十月,他在英国领事慕西士的庇护下避祸香港,从此改名为韬,号天南遯叟。避居香港后,王韬在英华书院帮助英教士理雅各翻译《诗》、《春秋》、《左传》等中国古书,暇时兼治经学。同治六年,他应理雅各之聘,赴英译书,顺便游历了英、法等国,悉心研究富国强兵之道,见识大长,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治九年,王韬回香港,与友人集资买下英华书院,改为中华印务总局。同治十三年,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光绪十年,王韬通过丁日昌获得李鸿章默许,移家回到上海,结束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旋被上海中西董事举为格致书院掌院,并担任《申报》编纂主任。此后不再远游,在沪西构筑韬园,潜心著述,有《韬园文录外编》、《韬园尺牍》、《蘅华馆诗录》等数十种著作。 光绪二十年,王韬通过郑观应结识了孙中山,并曾为孙中山的《上李鸿章》润色。 光绪二十三年,王韬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归葬故乡甪直。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为纪念思想家王韬,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筹建了王韬纪念馆。</h3><h3></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想家王韬</b></h3> <h3></h3> <h3>在古镇区内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古镇内小桥流水、傍水人家,古典园林、曲径回廊,田园春色、江南丝竹,具有典型江南水乡泽国韵味。</h3> <h3></h3>